普希金的秘密日記
說來有趣,1999春,「普希金秘密日記」出版不久, 我第一次
是從友人口中聽得此書,地點就在友人家、 我此時的住處;是以
極赤裸的筆觸記錄他生命最後一年的種種性經驗,包括對這方面的
尖銳看法。
爆炸性的內容自然引起爆炸性的矚目;我雖好奇, 當時並未有
機會一覽。
後來還不及拜讀,又聽人說是本偽書,兼之這幾年 也是我生命的
轉折期,直到生活逐漸上軌道,多少煙雲 流轉聚散之後,沒想到偏偏
遇上SARS;這次南下,除了有備而來的帶了一些書,又在這裡見得
此書,無論時已 近暑,或一連多日梅雨,山中清寂,正好伴著鳥歌
簷雨閱讀,人生難得不務正業,何況偽書?
何況這等文豪私房的偽書?
我以為,再假,也必有可觀之處。
若不假,更有雪夜讀禁書的快感!
何況這等文豪寫的私房禁書!
就像絕大多數的偽幣製造者,雖有其不得不的苦衷, 無論被人
發現沒有,其造假過程自有巧妙之處;一旦為內行人掀開,指出哪裡
是破綻、哪裡又有疏漏,以致真相大白,還真有福爾摩斯重重抽絲
剝繭的法眼之樂!
可惜的是,我只是一介讀書人,雖有多年閱讀經驗,自信可以
看出一本書的文學水平,若對一名作者看得夠多,可以分辨出他的
風格,或前後期差異;但實在不是專家;而要指出這麼一本書的虛實,
除了要對普希金的一生和作品夠了解,還得熟悉他的相關朋友、 這段
時期的俄國史、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下的莫斯科、文學氛圍、十二月
黨人、當時的思潮、民俗、與社會環境、俄文、古俄文、法文、地理、
日記中這段時日的大事與天候、再加上密碼、心理學,美國憲法、
乃至 美國的每週或年度暢銷書排行榜。
最重要的一點--就如同許多推理小說所指出的: 第一個發現
屍體的每每即是兇手--對出版社的認識, 和出版此書人的了解?
而這些,全是遠在紅塵邊緣,對普希金、歷史、語文、心理學、
和周邊資料一無所悉的我,不可能擁有的。
幸運的是,我只是一名讀者。前述的種種,可能只是想當然爾的
麻煩。雖說好奇,並不需要寫論文或如愛倫波那樣,向大腦中的灰
細胞挑戰。
一點經驗、一份直覺,加上一些些空暇,一切就OK了,如果
有收穫,可謂是意外之喜了。
也許是我已有了偏見,也許是我見證了人性的脆弱,也許謠言的
力量就是這麼偉大,剛讀了幾頁,便判定 這確是一本偽書!
因為和其他冒名的粗糙偽作(像古龍、金庸的一些偽作)不同
之處在於,這一切都煞費苦心的太明顯了!
不是嗎,不說譯者避開職業慣例,刻意不提本書最初的出版社,
尤其是使本書出版的關鍵人物(他的頭銜、來歷等等)一事,就已
十分可疑:譯者和出版社在台灣可都是有信譽來頭夠份量的;我
所不知的問題,他們至少可以解開一半;實在沒有理由一字不提。
若不理譯序,單就那篇曲折的「前言」而言,由這位米哈伊爾‧
阿爾馬林斯基自道如何得到書的種種經過,亦是疑點重重:
從他為了移民美國而籌錢、結識一名自稱是「尼古拉‧帕夫洛
維奇」的陌生人開始,一切都可以拍電影了:
雙方幾經交往,他沒有理由的(或以一個拙劣的理由:請這位
初識者代轉)得到了這份珍貴稀世的日記手稿 (普希金可是俄國現代
文學之父,國寶級的大師);又使用幾乎是好萊塢的,二流編劇手法,
在離開莫斯科之前,把日記打包,寫上他美國的地址,在俄國大使館,
借力使力的,編了另一個荒謬理由,就藉著大使館裡的不知哪隻黑手
作業,使他在一年後得以收到--卻再也無法連絡到這位尼古拉;
而這位尼古拉在分手前也(幾度不應該也不可能)粗心大意的(無論
用什麼方式)沒告訴 他在美國代轉者的姓名和地址。啊哈。
事到如今,真正的關鍵便浮上檯面了:這位尼古拉不但是原著的
擁有者,更是這部書現代版的翻譯者!
但因兩人已斷了線,雖然米哈伊爾‧阿爾馬林斯基特別在 「前言」
中呼喚這位尼古拉(看到這裡,至少我個人很難相信有這麼一個人?)
出面--請他告知此書的原稿、收藏經過,原作使用何種密碼?
(據其說是:因為人所周知的政治因素,普希金有用法文和密碼寫作
的前科)是不是還有 其他的人知道?
這一連串的問題,雖然米哈伊爾‧阿爾馬林斯基都幫我們想到、
在「前言」一一提出--卻可能永遠都得不到解答了!
儘管如此,米哈伊爾‧阿爾馬林斯基還是有點嘮叨的幫我們
指出,他手邊的這本書,作者(普希金)對私事的描寫,「誠實的程度
令我極為訝異」,也曉得早有這本書的「傳說」,還有遺囑,要求不能
讓此書在「死後百年內出版」,「以及為得此書而犯下大小罪行」--
儘管一般人都不知道,而他都知道;他卻不進一步具體的告訴我們
任何一個例子。
更氣結(或說)更貼心的是,他「不必是普希金專家」,亦明白
此書的語言和風格都「不似普希金」。
是啊,一個人可以模仿普希金的簽名,卻怎能擁有普希金的氣質和
才氣呢?
別以為問題的鐵板在這裡--至少,他為這位顯然虛構的尼古拉
想出一個十分漂亮、百分大膽、萬分瘋狂的解釋是:尼古拉缺欠
「文學才具」--然後便輕輕跳開 這一點,告訴我們這其實「反是
好事」!
在我們像白痴、像傀儡玩偶那樣的傻眼前,他氣壯聲洪的指出
為什麼:因為普希金使用的是百年前的文字,而古文今譯能讓「語言
鮮活翻新」!
他鄭重說:「莎士比亞也是如此」!
唉、事已至此,誰、又有誰能忘了莎老鬍子--這塊不褪色的
金字擋箭牌呢?
最酷最酷的是,到此明明已十足十的此地無銀三百兩了,他還要
忍不住賣弄的告訴我們:在某一日出差後,連這位虛構的尼古拉翻譯
原稿,都不翼而飛了!
於是,人間剩下的,只有一份「他個人」的打字稿。所以,經過
許久思考--他說是顧慮內容、他人擅自出版(好像此書已是他的)、
私自刪改--等等問題,不過,我認為是解決了法律漏洞並找到願意
出版的出版商,大家一起賺錢這兩大問題(這才是他真正的「鐵板」),
他「決定將我 得自尼古拉‧帕夫洛維奇的這份稿子出版」。
現在,相信我們都明白了:他為何要大費周章的製造一個根本
不存在的人物,尼古拉‧ 帕夫洛維奇,若要出問題,便由這位隱形
人承擔;若不出問題,自然是和出版商一起分享。
唉、美國豈只是是年輕人的天堂,根本和近年的大陸一樣,都是
冒險家的樂園!
也許偽書不必有奇序,看完這樣的一篇「前言」,再翻看
「普希金秘密日記」,從第一頁的第一段的第一行的第一句, 這種
充滿預知口吻的寫法:
「預言成真:我找丹特士決鬥了!」
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奇書。
不是嗎,明明有作者、有譯者,有很多很多匪夷可思的內幕,
而你還是搞不清真正的作者是誰?
其他的,因為你在很多言情小說裡都看得到,你不得不相信,
時代不一樣了、經濟真的很不景氣、名人(死得再久)還是有一定的
吸金魅力!
--而這一切,不僅由原設計者一手導演,包括跨海越國的出版
社、翻譯者--即使不說心知肚明,也都心裡有數的透過精美包裝,
配合演出,給喜歡嚐鮮、有窺視癖的 好奇讀者看。
是的,現在已很難再有亨利魯斯這樣的出版家,或「藍燈」 這樣
的出版社或具有考古癖的傳統翻譯家--只有鈔票最實在而性,是
永遠的迷人賣點。
當然,古今大師都指出不求甚解的閱讀之樂,何況偽書?有必要
面容嚴肅的端坐以待嗎?
你認為呢?
荒謬嗎?
一點也不。
不荒謬嗎?
才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