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辛腦中有很多文章題目想寫,但,看到大媒體部落格上,出現很多新朋友,他們寫的東西都很新鮮,很有趣,我也就往後退了一步,所以即使當我想寫「記者別太拚命」,想寫「記者別只抄網路」,想寫「我也是善良的水果報記者」、想寫「長官,我的NB開機要十分鐘耶!」,這些題目都壓下來了!
但接下來,這個題目不寫不行,因為要向我曾經待過的中時地方版,說再見!
記得之前曾經寫過「不捨中時晚報離去」,如今竟然要寫「再見!中時地方版!」。
中國時報八月一日起要縮減人力,就沒有地方版,讓我不禁回想我在2000年10月1日,中時創刊五十周年時進報社的時間,還有在台東工作的點點滴滴。
小辛跑新聞最快樂的日子,就是中國時報,就是在台東地區,努力的人有空間,努力的人有表現,當然,還有很多的稿費可以賺,因為編輯看得出來記者努力拍的照片。
記得1999年,同業告訴我中時台東縣徵記者的消息,我趕緊投了履歷到中時南部編輯部,也獲得當時主任陳文澤先生的面談,記得那時主任雖很喜歡我,卻因另名同業透過關係,所以當年我沒有順利進中時,陳主任打了電話給我,「啟松,如果下次有機會,我一定再找你!」,當時,我以為這只是句場面話,但陳主任信守諾言,隔年台東再度出缺,他就直接問我要不要去!
2000年10月2日,我開著小綠,帶著兩袋行李,告別爸媽,就往台東走,四處問才找到台東辦事處,那是前特派員蔡福蔭先生的住家二樓,認識了汪智博(現任水果報台東召集人)、莊哲權等同事,特派要我接智博的路線,也就是台十一線的成功地區,當時只問他一句話,當地有沒有7-11,因為小辛第一次到東海岸,一路上人煙罕至的感覺,心想怎會有新聞,且還要加蘭嶼、綠島,我該怎麼跑。
到成功鎮的第一晚,因為沒地方住,只好睡在成功分局的記者招待室,裡頭是一張木頭沙發,睡的很難過,且為了避免早上起床被警局人員看到,鬧鐘是早上六點半,起床盥洗後,衣著整齊再躺下去睡,直到公務員正式上班時間,我才離開,所幸我當天就找到一處空屋,是當時鎮公所民政課長的老家,當時根本不在乎品質,有無電視、電話、有地方睡就住進去了,況且一住還兩年勒。
每天開一百公里找新聞,說實話,有點難,尤其是當時的對手報,也有一名記者駐區,他比我待在哪裡久,我必須在第一時間打入各項人脈,由於我前一個工作是台灣時報警政記者,所以我就先從分局偵察隊打點起。偏遠地區的警察,對記者不熟悉,大部分是排斥的,但小辛用真心、熱誠感動他們,讓他們願意在辦公室內,空出一個位置讓我寫稿。
地方新聞則有賴我的好同事,因為智博是原住民,汪媽媽是議員,所以都有固定的人脈,透過一表三千里的方式,很多人也成為我的好朋友,至於同業,除了對手報之外,由於東海岸只有兩報駐點,其他同業就靠過來我這邊了,讓我的綠島、蘭嶼都有依靠,不擔心漏新聞,只要電話遙控,大概都可以順利掌握,尤其是我跟張小薇(自由時報)兩人合作無間,可以掌握兩個島上的數位相機,讓每則用電話問的新聞,都有照片可以用。
當時中國時報的版面編的很活,只要拍攝到好照片,都會被做大,記得當時台東縣的同事,受到曾是攝影記者的莊哲權影響,每個人的NIKON COOLPIX-950,一定都裝有廣角鏡頭,一定記得拍特寫,讓照片一看就知道要呈現什麼,台東的照片,跑新聞的態度都是長官肯定的,這也讓我在聯合報、蘋果日報工作時,都知道一張好照片,勝過千言萬語,甚至懂得運用各種鏡頭,只為把照片拍好。
蘭嶼核廢料抗爭七日,是我在中國時報最難忘的事件。雖未在第一時間就到蘭嶼,但靠著李光濱協助,依舊掌握現場狀況,第二天飛到蘭嶼,同業們已經幫我打點好所有狀況,蘭恩基金會的黃明道主任特別留下房間給我,提供機車,食宿,還有衛生所的淑蘭、主任,所有人的協助,讓我把蘭嶼島上的反核新聞,都能順利丟回台灣,沒有輸他報。
擔任記者工作,在八月一日就要邁入第十二年了,這個日子卻也是中國時報地方版消失的日子,小辛在報界工作這段期間,一直很納悶,為何各報長官,都不在乎各縣市的記者,只要出了台北市,其他地方的記者都不是記者,能力都比中央記者差,當報老闆要裁員,為何第一時間都是想到地方記者?
我常納悶,並非所有兇殺案、重大車禍,慘絕人寰的事,都發生在台北市,但為何台北市的記者都有攝影記者協助,地方記者則是全能的,可以跑政治、司法、警政、文教、環保、社團,什麼都可以跑,地方記者卻是報社裡不重要的?(這段文字有點情緒,但請恕我為各報、各縣市的記者抱不平。)
「再見了,中國時報地方版!」我不知道是否有這個資格說這句話,但曾經在中時工作三年的我,回想那段在地方中心的日子,心裡還是會微笑的,畢竟,我人生中最快樂、最精華的一部分,是在美麗的台東縣,而這是中國時報地方中心給我的機會,我要謝謝你,中國時報地方中心!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1樓. 易燁煌2008/08/18 00:15
- 20樓. 蘋果濱2008/08/10 11:54感嘆阿
真懷念在台東跑新聞的日子
第一次趟上蘭嶼跑新聞很新鮮全島沒有一個紅綠燈ㄟ
還有山羊在路上趴趴走
比我住的赤柯山還原始還鄉下
台東的人情 台東的記者同業 真的很Nices
- 19樓. 苟用.苟旦2008/08/05 15:42很辛苦
記者真是辛苦,没天没夜的,需要時就要出動,能夠擔此工作不簡單!
加油!
- 18樓.2008/07/31 23:00春天不知何時來?
總覺得這一年來......
是傳媒的寒冬......
- 17樓. 紐約客2008/07/31 18:50這就是問題!
文人不行嚜!
包版,自負盈虧。
要不,業務部養米蟲啊?
要留?調工商記者兼地方記者,試試? - 16樓. 半個台東人2008/07/31 14:17大概不訂了
從小至今,中時已陪我超過三十年,
在台東工作二十年,也足足訂閱了二十年,
因為工作與表現,上過幾次地方版(屬於台東縱谷關山線),
每日閱報第一張,ㄧ定是地方版,
不太喜歡星期一,因為沒有地方版,
熟悉的,週遭的,切身的,.....
都在地方版,
這次到期後,大概不訂了,
因為少了那ㄧ股親切!
感謝版主曾經奉獻過台東,
對版主所言有戚戚之感,
部落格過客 半個台東人 留
- 15樓. 飛魚2008/07/31 14:08你忘了
小辛,你卡好咧,蘭嶼核廢料抗爭那次,是我給你的照片,我還記的照片是踢核廢桶,你們好像放在頭版,你竟然忘了我。 - 14樓. 也是地方記者2008/07/31 13:55大家都是工具而已
所有的報社如果要裁員、要縮減規模,一定以地方記者作為目標,因為他們沒有「中央」的長官護持(如果有,就會被先救回總社);因為他們在被裁之前還是得跑新聞,沒時間搞抗爭,否則連最後幾天的錢都拿不到;因為他們從來就是報老闆的工具,要廣告時找他們,虧損時也找他們:砍他們一刀。還有還有,最重要的是因為這個社會的文化從來就只看上不看下,只有資本家沒有勞工,只有中央沒有地方,所以政治上會有一大堆官員不知民間疾苦,有一大堆政客只會對有資源有權力者搞關係,對小老百姓的痛苦視若無睹,當然就會有一大堆報老闆不管地方記者死活而只管總社記者會不會要他們的命。
嘿,總社記者也是工具、只不過這些工具比較大一點點、比較靠近報老闆們所需要的那些「大樹」,要砍或者要遮蔭,只要一出動這些大型工具就有效果。總而言之,不是報老闆的錯,是這個只追求大成就、賺大錢、眼睛大肚皮小的社會文化的錯,否則哪會有「別人家的低分小孩就不必唸大學、只有功課好的才能唸大學這種邏輯」?否則哪裡會「只有台北人才能搞傳播產業,南部人都得上台北才找得到傳播相關工作」這種社會現實?現在台灣其他地方的地方媒體也已奄奄一息,只想留在南部的傳播人更別想找到工作了;中時地方版消失,很可能造成其他媒體也對地方記者的價值存疑。更可能的是,未來地方的傳播相關人才將永遠失業。報老闆們以為一句不賺錢就可以交代?資本家就是這樣,他們不但以「不會經營只會砍人」為能事,還成為這個社會的壞指標;文化人成為壞指標,比政客更壞。文化人也要賺錢才能生存啊,所以經營管理才是本事,否則哪會有「打天下易守成難」的老話?連文化產業都搞不清什麼是永續經營,談什麼改革或質報?
儘管如此,地方記者們的十項全能,仍將使他們有如九命怪貓,總有一個落腳處的。到時只需要記得一件事,再也不要相信老闆的話,把自己的本事培養好、永遠忠於自己的專業才是正念。
- 13樓. 中時人2008/07/31 13:48唉!
說來確實令人感傷,因為敝人也曾在中時打混了十五年,台端大作中所提到的前台東特派員蔡福蔭兄曾在新竹與我們一起稱兄道弟多年,當時他還是工商時報記者。前高雄縣特派員陳文澤也在報社受訓時有一面之緣。至於程翔雲主任、李彪主任、黃肇松總編輯等高幹下鄉「視導」地文小記者等………這些陳年往事似乎仍歷歷在目,恍如咋日。唉!真是感傷…………………… - 12樓. 張毅民2008/07/31 12:39天主教台北總教區主教公署報紙_誠徵地方記者(約聘)
您好,
我自己也是中時體系出來的,看了您的文章,很有感受。
我目前在天主教台北總教區主教公署的官方報(教友生活週刊)服務,我需要找兩位約聘記者,幫我們報導每星期台灣重要的地方天主教新聞。以下簡單說明:
1. 約聘,以稿論酬
2. 報導每週數量約需三~五則,各則報導需附上兩張照片。(如您所說,一張好的照片,力量無比,我們一定也會放大處理)
3. 每個月一篇專題報導(最多三千五百字),也需附上三~五張照片。
4.教友(天主教、或基督教)優先。如果您願意,或是有認識的報業老同事,也歡迎轉告,並且直接與我連絡:pauluschang@hotmail.com
謝謝!
Paulus 張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