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個蔬(素)食主義者嗎?會吃素的塬因很多,有的人是生來不喜歡吃肉,有的是發願或宗教因素,也有人是為了健康。如果是健康考量而吃素的朋友就要注意了,吃素若沒有控制脂肪攝取量,很有可能伴隨高膽固醇喔!
不吃肉 膽固醇超標風險仍在
很多人有個迷思,認為不吃肉就會減少攝取膽固醇的飲食來源,但是不吃肉並不能確保膽固醇不會過量,也不保證就此免於動脈阻塞和心臟疾病的風險。因為現代食品商業化,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許多食物中都含有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和反式脂肪(trans fat)。如果你是素食者,健康檢查報告卻又有高膽固醇,那麼是時候該檢視你所吃進的脂肪種類和數量了。
天使與惡魔兼具的膽固醇
提到膽固醇,身邊朋友持負面觀點居多。其實膽固醇還可分作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和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兩者加起來就是總膽固醇。
LDL 如果過高,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至於我們常聽到「降膽固醇」,其實是要降低 LDL 的濃度,如果朋友們因為想要降膽固醇,就開始不碰任何含有膽固醇的食物,造成 HDL 過低的話,身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引發更多身體疾病。所以面對膽固醇的正確飲食觀念是,減少 LDL 、增加 HDL 的食物攝取,才能夠提升膽固醇的品質喔!
蛋奶素 注意膽固醇過量
蛋奶素的朋友看過來,一顆蛋含有 212 毫克的膽固醇,根據世界頂級的醫療機構梅奧診所( Mayo Clinic )指出,以健康人而言,一天最好不要攝取超過 300 毫克的膽固醇,但如果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的話,則每天膽固醇攝取量避免超過 200 毫克。所以換算下來,健康人一天頂多吃一顆半的蛋,而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朋友,一天僅能一顆。體重過重的吸煙者和糖尿病患者同樣屬於高風險族群,也應該控制每日低於 200 毫克的膽固醇攝取量。
飽和脂肪 蛋奶豆腐植物油
我們日常接觸的飲食中,如雞蛋和奶製品便含有飽和脂肪,熱帶植物油同樣也有飽和脂肪,像是椰子油和棕榈油。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常用來製做素食料理的食材,像是豆腐,如果做成炸豆腐的話,所含的 LDL 很高,因此食用量應低於 4 克。若以每天 2000 卡熱量來衡量飽和脂肪的攝取量,建議飽和脂肪攝取量不要超過總熱量的 7% 到 10% ,換算成重量,每天應該限制豆腐食用量在 16 到 22 克之間。
反式脂肪 油炸烘焙固態油
除了飽和脂肪,你可能也吃進過多的反式脂肪。健康的液態植物油會因為加工成人工黃油和起酥油,成為潛在的反式脂肪來源,所以油炸食品成為反式脂肪主要來源。商業行為所產生的烘焙食品,如餅乾、蛋糕、餡餅和甜甜圈都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洋芋片、爆米花和其他休閒食品也一樣。雖然我們避免不了這些美食的誘惑,但建議朋友們應該限制自己每天食用反式脂肪應低於總熱量的 1% ,或是每天 2 克。三片夾心餅乾就會讓你的反式脂肪攝取量超標。
健康脂肪 種子堅果橄榄油
健康的脂肪,來自於種子、堅果和橄榄油,這些好脂肪有助於降低 LDL 。梅奧診所建議,堅果的食用量應該維持在 2 湯匙的份量,並且將食用油改成橄榄油。所以說,吃素的朋友如果想要降低 LDL ,又想做一個健康的素食者,那麼可以在正餐中加入豆類、燕麥片、全麥麵包和莓果類(葡萄、番茄、草莓等)等食材。
健康的脂肪會帶給我們好的膽固醇,不好的脂肪只會造成身體的負擔。素食雖然已經避免掉許多高膽固醇飲食,但是以素為名的精緻美食不斷地推陳出新,往往不自覺還是會吃進過多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所以愛健康的素食朋友們,從今天起要開始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讓膽固醇壞的出去,好的進來喔!
轉自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6/256141.html
1、問題的由來
在門診上經常遇到,好多吃素多年的朋友,出現了面色萎黃,聲音低微,元氣不足,渾身乏力,畏寒肢冷……的情況,男士元氣不足,面黃肌瘦,女性不孕不育、色斑早生,於是這些朋友在吃素問題上,就遭到了家人、朋友、同事、同學等的“圍攻”,經常聽到的聲音如下:
“你看看你的臉色,黃黃的,都是吃素吃的!”
“都這麼大了,還沒懷上孕,別吃素了,吃點有營養的吧,我看還是吃肉好。”
“哎呦,干了這麼點活,你看把你累的,我說吃素沒有勁吧,還是吃肉好!”
每當遇到這些問題,我們吃素的朋友往往開始時用營養科學、環保、保護動物、甚至宗教教義來和周圍的人辯解:
“吃素是有道理的,你看著名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著名的運動員如卡爾劉易斯和小威廉姆斯;著名的演員如趙薇、傅沖。。。
人家都是吃素的,說明吃素有益於健康的,有利於環境和地球的,有益於其他動物的,有益於節能減排,有益於霧霾天氣的消除……”
還在振振有詞之中時,別人往往一句話就把我們問倒了:
“吃素這麼好,為什麼你的身體這麼差?!”
答:“……”
2、什麼是虛寒體質?
虛寒體質顧名思義,就是“虛”和“寒”。
(1)渾身乏力,沒勁,總想歇著
(2)不愛吃飯,沒有食欲。
(3)容易氣短胸悶,說話說一會就沒勁了,老百姓話“拔不上氣”,上樓上兩層就氣喘吁吁。
(4)腰酸背痛,腿軟沒勁,女性月經不調,量少,宮寒,男性腰困無力。
(5)面色蒼白或萎黃,兩眼無神,皮膚色澤暗而松弛。
(6)渾身怕冷,手腳冰涼,全身沒有熱量。
(7)心態消極
(8)稍微一吃涼東西就會腹瀉或腹痛
3、怎麼辦?
吃素大多吃的是五谷雜糧和蔬菜、水果,一般來講,蔬菜、水果偏寒偏濕(個別除外),因此,不會吃素,就會造成寒濕在體內積累太多而造成虛寒性體質。怎麼辦呢?
(1)多曬太陽,尤其在陽光充足的午後,背對太陽,多曬曬後背,讓督脈、膀胱經好好得到陽氣的滋養,自然就會陽氣充足。
(2)多運動。每天堅持兩小時的運動時間。走路、爬山、五體投地功、練習太極拳都行,動則生陽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呼吸紊亂,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一旦這樣,就反而會傷陽氣,因為大汗亡陽。
(3)早睡覺,十點以前睡覺最好。
(4)心態開朗,開心,多笑,樂能聚神,匯聚陽氣。
(5)多吃板栗、大棗、桂圓、面食、山藥、枸杞子等食物,偏於陽氣多的食物,有的人虛不受補,一吃就上火怎麼辦呢?找當地中醫調理一下脾胃就好了。
(6)吃飯吃六成飽,不要給腸胃增加負擔,否則傷氣,就會產生寒濕。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不吃主食,水谷精微無從攝取,氣血無從生化,後天之本虧耗,導致月經量少,月經不調甚至閉經。因此,我在診治這類疾病的患者,通常要求其恢復正常飲食,以保證氣血之來源,此外,建議喝小米粥加紅糖以充養脾胃,迅速恢復元氣。
在北方,婦女生完小孩坐月子的時候,老婆婆通常給產婦做小米粥加紅糖,以補養身體,小米在中醫看來是補腎健脾利濕的佳品,古代行軍打仗多以小米為軍糧,吃小米不僅耐餓,而且除去脾胃濕氣,避免水土不服所導致的腸胃疾病。
一把小米,撒到地裡是一片莊稼,小米是高度濃縮了的"生機",產婦生完小孩,生機消耗很大,所以民間用小米來幫助其恢復生機元氣。很多女孩子,喝了小米粥加紅糖,不僅月經調順,而且臉色紅潤光彩,真印證了五谷雜糧補養身體的道理。
佛教界有一些出家師父和在家居士,也是不吃主食僅吃蔬菜,但是據我觀察,大部分遵從這個飲食原則的人久而久之面黃肌瘦,身體衰憊,氣色晦暗。其原因不外乎上文所講的僅靠蔬菜是無法維持氣血來源的。蔬菜多為植物的莖和葉,其疏通力量比較強而補養力量比較弱,氣血雖然可以得到疏通但得不到補養,尤其是脾胃沒有水谷滋潤,久之就會造成脾胃氣虛的病機。
4.氣滿不思食
以上論述是針對一般人而言,凡事都有特例,既然有人提出不吃主食只吃蔬菜的原則,就說明有一部分人是這個原則的親身受益者。那麼,什麼樣的人合適這種飲食原則呢?我總結為"心地清淨,元氣充沛"的人可以超越一般的養生原則。
凡是修行有成就的人,內心清淨無染,妄想分別執著淡泊,元氣消耗極少,依靠修行禅定所獲得的能量補充(禅悅為食),全身元氣充沛。正如古人所說"氣滿不思食",真正元氣充盈的人,不思飲食。因此一天僅僅吃一頓飯甚至一碗粥就可以了。如台灣著名的廣欽老和尚,數十年來不吃主食,僅吃水果維持體力,活到九十五歲高齡,身無疾苦,安然往生。
在佛教經典《增一阿含經》中以"禅悅食"為五種出世間食之一。並在《雜阿含經》指出,有眾生進入初禅,"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凡是修行真正契入境界,功夫得力,均會有全身氣力充足之感。毛凌雲居士所撰《念佛法要》卷二中就有這樣一段描述念佛功夫得力的文字,現摘錄如下:
清竺峰、圓融大師,姓姚,德清人。年三十,出家受具戒,持守無缺。笃好禮念,以往生淨土為決定志願。不畜徒,不自住庵,恆依人修,免雜用心。居無定所,合則留,不合則去,意氣灑落,不為膠執,亦不樂隨眾作務。常靜掩一關,禮念並行,不禮則念,不念則禮,無一時間斷,亦不參以他法,竟以此終其身。嘗於午間敲魚念佛,直到次日日晡時(下午3~5時),人見其終無休歇,大聲喚之,始止,自謂才如半日耳。問其饑否?則曰:"我口甜水如蜜,常咽常盈,受用無量,更不思食也。"脅不帖席者數十年,故少夢,偶有夢,亦不離禮念,更無異緣,夢中常見佛菩薩活動如生,間予獎勵,或導引念佛。忽自知時至,念佛而逝,年六十四,頂示暖相。
圓融大師精進念佛一天一夜,竟不會感到饑餓,反而覺得口水甘甜,受用無量,這恰恰說明法喜充滿,禅悅為食便會得到能量的補充,不需要依靠一般的飲食。
又如歷史上著名的永明延壽禅師,據歷史記載他三十歲悟道,"後住永明,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每天由早到晚,講經、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而且夜晚還要到其他峰頂念佛。
明代學者洪覺范說:一個人每天要做這麼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結果看到他的畫像,卻是身體壯碩、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永明延壽禅師一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然而需要補充的能量卻很少,足見禅定功夫之深。禅定並不一定是面壁打坐,行住坐臥都不離禅定,禅悅為食自然身體健壯。
4.不要盲目模仿
然而一般佛教居士,沒有專業修行,或者因為功夫不到,還需要應付日常工作,有的護法居士為佛法、為眾生而奔忙操勞,修證上還沒有真正契入境界,這就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腦力和體力,假如不加以補充,就會導致上文所說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亞健康狀態,長久以往,可能會引發各種疾病。
因此,任何規律都有其適用范圍,每個人在接受不同的養生觀點時,要參考自己的實際情況,斟酌采納,方能如理如法。
5.補充氣血的食療方法
小米粥做法
做法:小米適量,小火慢慢煮熟,氣血不足者可加紅糖少許。
功效:小米具有健脾和胃、補益虛損,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之功效;還可以治療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洩瀉等疾病。《本草綱目》說,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
經常喝小米粥,可以溫補脾腎,增強生命力,對身體虛弱的有不啻為一帖補養良方。
印光大師的飲食建議:
1.提倡吃面食
先後天衰弱,當以善於保養為事。若欲靠食物滋養,食素人宜多吃麥。食麥之力大於米力不止數倍。光吃了面食,則精神健壯,氣力充足,音聲高大。米則只可飽腹,無此效力。麥比參力尚高數倍。有錢人服參,乃是錢無處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補人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蔡契誠居士書一》
2.提倡吃豆油
又大磨麻油亦能補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實則是焦味耳。----《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蔡契誠居士書一》
黃豆,豆油,補料最多,宜常服之。早間粥中,宜下磨破之黃豆。平常食油,專用豆油,較比豬油,補力更大。----《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復鮑衡士書》
3.佐以干果食療
蓮子、桂圓、紅棗、芡實、薏米,皆可滋補,豈必須血肉方能滋補乎?----《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蔡契誠居士書一》
4.印光法師滋補粥
根據印光法師的建議,結合中醫理論,提供以下食療的方法,而達滋補氣血、調理脾胃之功效,如下操作:
做法:蓮子十粒、桂圓(剝掉外殼)十枚、紅棗(掰開)十二枚、芡實(大型超市裡面或藥店都有)一兩、薏米一兩,一起用小火熬粥。
功效:補氣化濕,固腎強精。
粥中之蓮子,可以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桂圓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芡實可以開胃助氣,固腎澀精,補脾止洩,此四種配伍相輔相成,溫補脾腎,養血安神,同時佐以薏米,其性味甘淡微寒,功用健脾利濕,流通濕氣,正可兼制桂圓之熱,溫陽而不助火;又可反佐紅棗之膩,使補虛而不留濕。諸種補養食品相配,共奏補氣養血,固腎強精之效。
"藥補不如食補",滋補粥長期服用,對於氣血不足、脾虛久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怔忡健忘、血虛萎黃等現在社會常見虛弱類疾病確有良效,其中加大桂圓、大棗的量便可以針對失眠類患者,加大蓮子、芡實的量針對脾胃虛弱、瀉下傷精的患者,加大薏米的量,針對濕氣較大的肌肉酸重,關節疼痛,水腫,腳氣,白帶,肺膿瘍患者,此外,現代研究中發現薏米裡含有抑制癌細胞的成分,因此對於癌症患者,薏米粥不失為調養身體的佳品。
結語
通過吃素,其實是可以吃出健康的,關於吃素的好處,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最關心我們的都是最親近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好朋友……不要讓他們擔心,所以,要學會健康的吃素!
轉自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30/30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