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橫跨巴黎塞納河,連接榮軍院與大皇宮,是巴黎最華麗的橋樑。1896-1900年建造,為紀念法俄聯盟,由俄皇尼古拉二世奠基,1900年世博會通車。單跨鋼拱橋長160米,寬40米,以新藝術風格著稱,滿布鍍金青銅雕飾。四根17米高橋柱頂端立「成名之神」鍍金雕像,分別象徵戰爭、和平、科學、藝術。橋身飾以寧芙女神、花環與飛馬燈柱,夜間燈光璀璨。
 
法國之旅,DAY-6 早上到『夏樂宮』,約11:00到『亞歷山大三世橋』參觀。
參觀資訊
1. 開放時間:橋樑為公共道路,全年24小時開放,無需門票。
2. 最佳參觀時段:清晨或黃昏光線柔和,適合攝影;夜晚燈光點亮後更顯金碧輝煌。
3. 建議停留時間:30分鐘至1小時,可步行穿越並欣賞細節。
4. 注意事項:橋上車流量大,行人請走人行道
 
亞歷山大三世橋:主要資訊
1.基本描述與風格:
亞歷山大三世橋是巴黎塞納河上最華麗的橋樑。
建於1896年至1900年間。
風格屬於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與學院派(Beaux-Arts)的巔峰之作。
2.興建背景與象徵意義(法俄聯盟):
興建源於法俄聯盟的象徵意義。
1892年,法國與俄羅斯簽署軍事同盟條約。
興建此橋是為紀念俄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作為友誼的象徵。
3.設計與奠基:
俄皇尼古拉二世親自於1896年奠基。
工程師:讓·雷薩爾(Jean Résal)與約瑟夫·卡桑(Joseph Cassien-Bernard)。
建築師:包括加斯東·庫辛(Gaston Cousin)等人。
4.結構與技術:
採用當時先進的鋼鐵結構技術。
橋身為單跨拱橋。
跨度達109公尺。
設計上避免在塞納河中設置橋墩,以維持河道通航。
5.通車與歷史地位:
於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Exposition Universelle)開幕時正式通車。
成為博覽會的亮點之一,象徵法國工業與藝術的輝煌。
巴黎塞納河,可以看到河面上停靠的船隻、橫跨河流的橋樑,以及遠處被霧氣籠罩的艾菲爾鐵塔。
1. 塞納河是法國第二大河,全長約780公里,流經巴黎市中心,將城市分為左岸和右岸。
2. 塞納河上的橋樑是巴黎的重要地標,其中最著名的是亞歷山大三世橋。
3. 搭乘塞納河遊船是欣賞巴黎美景的熱門方式,沿途可欣賞艾菲爾鐵塔、羅浮宮等著名景點。
建築特色
亞歷山大三世橋以奢華裝飾聞名,被譽為「巴黎最美麗的橋」。主要特色包括:結構:單跨鋼拱橋,總長160公尺,寬40公尺,高6公尺,橋身以鋼鐵為骨架,外覆銅板與鍍金裝飾。
裝飾元素:
1. 四根橋柱頂端各有鍍金青銅雕像,代表「塞納河的寧芙女神」與「涅瓦河的寧芙女神」,象徵法俄河流的連結。
2. 橋中央有法國國徽與俄羅斯雙頭鷹標誌。
3. 拱門下懸掛華麗的燈柱,共有32盞青銅燈飾,每盞頂端為丘比特雕像。
4. 橋身兩側欄杆飾以花環、貝殼與海豚浮雕,橋端有四組巨型柱廊(piliers),頂端站立鍍金飛馬(Pégase)雕像。
5. 風格:融合新藝術運動的曲線與學院派的對稱,鍍金部分在陽光下閃耀,夜晚則由LED燈照亮,呈現夢幻氛圍。
亞歷山大三世橋。 這座橋被廣泛認為是巴黎最華麗的橋樑,以其華麗的裝飾而聞名。橋上裝飾著許多華麗的燈具、小愛神雕像和海神形象,橋的兩岸還有代表文藝復興時期和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標誌。
 
榮軍院(Hôtel des Invalides)。
1. 榮軍院是一座大型建築群,包含博物館和紀念碑,與法國的軍事歷史相關。
2. 它最初由路易十四於1670年下令建造,用來收容受傷和退役的士兵。
3. 榮軍院內有拿破崙·波拿巴的陵墓。
4. 圖片中可以看到榮軍院的金色圓頂,這是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榮軍院,最初由路易十四國王於 1670 年下令建造,目的是收容和照料法國受傷及退役的軍人。這座建築以其經典的法國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而聞名,特別是其中心圓頂教堂——聖路易教堂,金色穹頂高聳入雲,是巴黎天際線的重要標誌
亞歷山大三世橋。這座橋橫跨塞納河,連接右岸的香榭麗舍大街地區和左岸的榮軍院及艾菲爾鐵塔地區。橋的兩端各有一對高塔,塔頂有鍍金的青銅雕塑,象徵著科學、藝術、工業和商業。
亞歷山大三世橋四根橋柱頂端鍍金青銅雕像,四根巨型橋柱位於橋身兩端(左岸與右岸各兩根),每根柱高約17公尺,頂端各矗立一座鍍金青銅雕像,統稱為「成名之神」(Les Renommées),由法國雕塑家喬治·雷西普於1898-1900年間創作。這四座雕像以動感姿態高舉號角,象徵「榮譽」與「勝利」,並具有明確的象徵分工:
1. 下游左岸(面向塞納河下游)「吹響戰爭號角的成名之神」手持號角,象徵戰爭與軍事榮耀,向榮軍院方向致敬。
2. 上游左岸(面向塞納河上游)「吹響和平號角的成名之神」手持橄欖枝與號角,象徵和平與繁榮。
3. 下游右岸「吹響科學號角的成名之神」手持書卷與號角,象徵知識與進步,向大皇宮方向呼應。
4. 上游右岸「吹響藝術號角的成名之神」手持桂冠與號角,象徵藝術與創造力。
特色細節材質:青銅鍍金,在陽光下閃耀金光,夜晚由橋燈映照更顯莊嚴。
姿態:四座雕像皆為飛馬踩踏下的勝利女神,馬蹄騰空,動感十足,體現新藝術運動的流線美學。
象徵意義:四座雕像分別對應戰爭、和平、科學、藝術,與橋下方的「塞納河寧芙」與「涅瓦河寧芙」共同構成法俄聯盟的文化與歷史對話。
視覺效果:從橋面仰望,鍍金雕像與藍天形成強烈對比;從塞納河遊船遠觀,則與艾菲爾鐵塔、大皇宮構成經典巴黎天際線。
大皇宮位於巴黎香榭麗舍大街附近,毗鄰亞歷山大三世橋,是為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而建的宏偉建築,現已被列為法國歷史古蹟。它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聞名:外觀為經典的學院派石材立面,而內部則擁有壯觀的玻璃和鋼鐵結構穹頂,是當時工程與建築美學的傑作。它與旁邊的小皇宮及亞歷山大三世橋共同構成了巴黎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群之一。
圖片中的巴士是Big Bus Tours 公司的觀光巴士。 這是一家國際性的隨上隨下(hop-on, hop-off)觀光巴士公司,在全球多個城市提供服務。
1. Big Bus Tours 成立於2011 年,由兩家歷史悠久的觀光巴士公司合併而成。
2. 該公司的觀光巴士提供多種語言的語音導覽,讓乘客能了解途經的地標和文化。
3. 圖片中的巴士是100% 電動的,顯示其致力於環保。
4. 這種隨上隨下巴士讓旅客可以彈性地探索城市,在多個站點自由上下車。
小皇宮」(Petit Palais)。
1. 小皇宮是為了1900年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與其鄰近的「大皇宮」(Grand Palais)相對。
2. 它由建築師查爾斯·吉勞特(Charles Girault)設計,自1902年起成為巴黎市立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a Ville de Paris)的所在地。
3. 美術館收藏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1914年的藝術品,包括繪畫、雕塑、家具和藝術品。
4. 小皇宮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並設有一個半圓形的庭院花園。
這座雕像位於法國巴黎小皇宮前,是為紀念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而設立的。
1. 這座雕像描繪了邱吉爾在二戰期間的形象,他手持拐杖,表情堅定地向前走。
2. 雕像基座上刻有邱吉爾的名言:「我們永不投降」(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3. 這座雕像由英國雕塑家讓·卡多(Jean Cardot)創作,於1998 年落成。
4. 雕像的背景是巴黎小皇宮,這座建築物現為巴黎市立美術館。
 
交通方式
1. 地鐵(Métro):8號線或12號線至「Invalides」站,步行約5分鐘。
2. 1號線或13號線至「Champs-Élysées - Clemenceau」站,步行約8分鐘。
3. RER(區域快鐵):C線至「Invalides」站。
4. 公車:28、63、73、83、93號線至「Pont Alexandre III」或「Invalides」站。
5. 自行車/電動滑板車:Velib 共享單車站遍布橋兩端。
6. 步行:從艾菲爾鐵塔約15分鐘,從羅浮宮約20分鐘。
 
周邊景點
1. 榮軍院(Les Invalides):橋南端,步行2分鐘,內有拿破崙陵寢與軍事博物館。
2. 大皇宮(Grand Palais):橋北端,步行3分鐘,展覽館與玻璃穹頂建築。
3. 小皇宮(Petit Palais):橋北端,步行3分鐘,美術博物館,免費常設展。
4. 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橋北端,步行5分鐘,購物與凱旋門。
5. 塞納河遊船碼頭:橋下,步行1分鐘,可搭Bateaux Parisiens或Vedettes du Pont-Neuf遊船。
6. 艾菲爾鐵塔(Tour Eiffel):橋西南,步行15分鐘或公車直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