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往往會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中年時期,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尋找生活的意義和方向。有些人迷上了佛珠或茶道,希望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平靜;也有人投身於各種養生之道,試圖抵御時間帶來的變化。然而,這些行為背後,隱藏著一個深刻的問題:在這個人生階段,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兩位朋友的經歷引發了我的思考。
一位朋友辭去了高薪工作,開了一家書店,認為這是他多年來的夢想。但半年後,他變得更加焦慮,整天翻閱各種成功學書籍,徬佛在尋找某種答案。
另一位朋友則在事業巔峰時辭職環遊世界。儘管他的社交媒體上充滿了陽光和笑容,但每次交談時,他的語氣中總帶著茫然。他走遍了世界,卻似乎仍找不到內心的歸屬。
到底這些邁入中年的朋友,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選擇出現了什麼變化,導致他們陷入困境。我看了一些相關的期刊論文,發現不同文化對中年價值觀的定義存在顯著差異。
在東亞,家庭責任和孝道被視為首要任務;在北歐,個人幸福感和生活品質更為重要;在美國和英國,個人主義和財務安全佔據了主導地位。
然而,這些文化差異雖然揭示了不同社會對中年期的多樣化期望,卻未能完全回答「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個根本問題。
中年困境
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在《人的境況》中,她探討了人類活動的三個基本層面:勞動、工作和行動。
1. 「勞動」涉及維持生命基本需求的活動,一個人辛勤勞動是為了吃飯,為了活下去。
2. 「工作」則超越了簡單的生存需求,通過創造具有持久性的人工物。比如通過寫作、攝影等等,搞點興趣愛好,留下點自己的足跡來建立人與世界的關係。
3. 「行動」是人類在公共領域中的自我表達和社會互動,是自由和獨特性的體現。一個人脫離了單純的私人愛好,選擇在公眾領域與他人互動,進而產生對社會群體的影響力。
阿倫特對人類活動的分類提供了一個反思的框架:有些人以為人生有「計劃表」,什麼時候該讀書、什麼時候該工作、什麼時候該結婚、什麼時候該生子、什麼時候該退休……彷彿按照這個計劃表,人就能活得滿足。
實際上,通過許多中年危機的案例,真正的中年危機發生在「一個人經歷了職業和家庭的責任之後,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實現路徑?」
作家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的中年經歷,恰恰體現了阿倫特所描述的困境。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之後達到了事業巔峰,這是「工作」層面的巨大成就。然而,隨著大蕭條的到來和個人生活的崩潰,他的寫作生涯迅速走向下坡。
在《夜色溫柔》中,菲茨傑拉德通過主角狄克.戴弗爾醫生的形象,刻畫了一個中年人逐漸失去生活控制權的過程。這一過程揭示了許多中年人共同面臨的困境:曾經在「工作」層面取得的成就,並不能保證在「行動」層面的持續滿足和自我實現。
同樣地,海明威在五十多歲時憑借《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達到了職業生涯的巔峰。然而,正如阿倫特所強調的那樣,僅有「工作」的成功並不足以維繫自我的完整。
海明威的創作逐漸失去了與公共領域的互動,導致他日益孤立,最終選擇自我了斷。海明威的結局深刻體現了「行動」的缺失:當失去了公共領域中的表達和社會參與,他的生命失去了意義。
你的中年有「我」嗎?
從阿倫特的視角出發,我們可以看到,中年時期的挑戰不僅在於繼續追求事業成就,更在於如何在社會和公共領域中重新定位自己,找到新的意義與價值。
對於許多中年人來說,僅僅滿足於「工作」的成就可能導致內心的空虛和孤獨,真正的自我實現必須通過「行動」來完成,即通過社會互動和公共參與來確認自我價值。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人到中年,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結合阿倫特的思想與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的經歷,我以為說穿了就一件事:
搞懂你自己!
什麼叫搞懂你自己呢?搞懂你自己就是你很清楚你是誰,你知道自己適合什麼,知道自己要什麼。
你不會把你的幸福寄託在騎車、泡茶、再讀個學位什麼的「事務」上,這部份最「時髦」的不外乎三件套:哲學、心理學和宗教。結果很多人跟這三樣東西沾了很多邊,依舊內心空虛。
也不是高喊健康、財富、家庭和樂之類的口號,只因為大家都那麼說,而非真心認定那便是今生使命。當一個人壓根不明白自己要什麼,他就會尋找各種能說服自己的答案,以此逃避內心迷茫帶來的焦慮。
結語:自我實現
如果你搞懂你自己了,你根本就不會去問「人到中年,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很清楚你要什麼,知道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
要能達到這點,你得試著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開始自我認知與反思
中年人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麼,而不是盲目追隨社會定義的成功。正如阿倫特所言,理解並掌握自己的「勞動、工作與行動」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
第二件事、投入公共參與
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的失敗提醒我們,公共生活中的「行動」是自我實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年人應積極尋找在社會和公共領域中表達與參與的機會,以維持生命的意義。在社會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第三件事、避免用單一視角看待生活的全貌
中年人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在不同層面上找到生命的整體性與平衡。
中年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只有通過不斷反思、調整和行動,才能在人生的下半場譜寫出更加精彩、更具意義的篇章。我們需要超越單一的成就追求,在更廣闊的社會和公共領域中尋找自我價值,最終實現真正的自我滿足與平和。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