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0日「410教育改造」遊行。7月28日行政院通過《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同年9月21日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正式成立(簡稱教改會),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主任委員會兼召集人。
 |
【聯合報╱社論】
|
2013.07.18 04:35 am
|
|
|
三家出版社編寫了三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教育部的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以書中稱「 日 據 」而不稱「日治」等理由,命其「重編」,不准出版。
這已是一個爭吵多年的題目,前已有版本迫於審定委員會的權威,為了賣書而屈從;但此次編寫者及出版者認為不能在歷史教科書中扭曲憲法及篡改歷史,一狀告到監察院,拒絕在政治壓迫下用教科書傳授偽史。
「日據」與「日治」之爭,涉及「一字喪邦」的微言大義。我們的看法是:站在中華民國的「本國史」立場上,也站在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上,毫無疑問應當用「日據」。若用「日治」,則應言明是「日本殖民統治」的簡稱,唯不宜在教科書中逕用「日治」。尤其不可強制規定只准用「日治」,而不可用「日據」。
「日治派」認為,一八九五年清帝國戰敗,而割讓台灣給日本,所以日本並非莫名強據,因此不可稱「日據」。但用侵略戰爭以不平等的勒索條款佔據他國領土,尚不准謂其為「日據」,請問: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有幾個如此諂媚侵略者的「歷史學家」?
尤其莫名其妙的是,這些「日治派」自己在過去的宏文巨著中,皆稱「日據」,如今卻無端炮製出「日治」一詞,且竟不再准他人使用「日據」。斯文掃地,莫甚於此。
「日據觀」與「日治觀」的爭論,其實根本是「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獨史觀」的分辨。中華民國史觀,將甲午戰爭至八年抗日戰爭,皆視作日本為侵略國而中國為被侵略國的關係,因此稱「日據」與「光復」。台獨史觀則欲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且將之與「中華民國」同等視為「外來政權」,因此美稱為「日治」與「終戰」。但這根本是日本皇民的日本史觀,而不是中國史觀,也不是中華民國史觀。
在這一套台獨史觀之下,「中國」(中國史)與「台灣」(台灣史)被分割為兩個體系,因此教科書又有可否稱作「明鄭」的爭論。明代為中國正統,台獨史觀欲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臍帶,於是欲將鄭成功與明代的關係切斷,因此不准稱「明鄭」,而強定只准稱「鄭氏統治時期」。但是,連日人四方赤良給鄭成功的悼詞亦曰「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可見,以「反清復明」自期的鄭成功,非但代表「中國」(明),且是「中國」的正統。台獨史觀如此清洗鄭成功,豈不是數典忘祖?
從中華民國的「本國史」史觀言,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而在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則「光復」了台灣;因此,這個五十年為「日據時期」。再就中華民國憲法的「憲法一中」言,中國史或中華民國史與台灣史,本是「同源共文」(謝長廷語)的「本國史」,而不能分割成「中國史」與「台灣史」兩個體系;因此,鄭成功為「明鄭」,甲午是「侵略戰爭」,於是有了「日據」,又有了「光復」,又有了「兩岸分治」。自始至終,「中國史」與「台灣史」仍在同一體系中,皆是「本國史」;於是,就不會出現「日治」(謂日本並非強據台灣)的史識、史觀與史德。
台獨史觀欲在歷史淵源及國憲論述上,將中國與台灣切開。但姑且莫說,誰也不可能倒撥時鐘或命時鐘停止;即使以台灣在現實上的生存戰略言,台獨已經顯然絕無可能,台灣唯有在「中國/中華民國」及「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上,始可能尋求生路。如今,難道僅憑「日『據』」一個字,就欲使「台獨」從灰燼中重燃?
春秋之筆,不可荒唐。美國與日本已將「慰安婦」改稱「性奴」,這或許是將侵略者的用詞,改為被侵略者的語彙;台灣卻吵著欲將「日據」改稱「日治」,竟不准「日據」入史,這卻是將被侵略者的正史,篡改成了為侵略者粉飾的偽史。難道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中也有石原慎太郎與橋下徹?
審定委員會又說,扁家貪汙尚未定案,因此不可在歷史課本寫紅衫軍運動。但即使教育部教科書審定委員會是判決陳水扁無罪的第四審,也不能在歷史上抹去紅衫軍。由此可見,暫且不說到「中國史」或「中華民國史」的那種高度,審定委員會主張的根本是綠色的台獨史觀,而絕非真實無欺的台灣史。
一字喪邦。春秋之筆,不可荒唐。
|
全文網址:
一字喪邦:「日據」與「日治」之正辨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此事好辨不用任何義正詞嚴去辯論,
爸爸是日本人就說「日治」,不是日本人就稱「日據」, 如此簡單不用講任何大道理啦。
a777831兄所言精辟!看来日本遗孙还真不少。中华民国前途堪忧!
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教育是思想教育,豈容少數學者黑手操控,這篇社論不應該就這樣告一段落,要繼續追蹤揭示是哪些學者搞這些小動作,這比起那些黑道份子更可惡。
TO 2F: 這篇社論不應該就這樣告一段落,要繼續追蹤揭示是哪些學者搞這些小動作,這比起那些黑道份子更可惡。 ===
哪些學者搞這些小動作呢? 這社論中只帶到但沒提人名, 這可由他處知道
.
引自中時 "拍案驚奇:只准日治 不准日據" 一文:
.
試問:這次課綱的召集人吳文星教授,是台灣史專家,著作甚豐,他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碩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一九八七年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完成的博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以及一九九七年以前發表的許多學術論文,都採用「日據」,如果說使用「日據」一詞有情緒性,那麼吳文星教授的學術著作,都是一些情緒性的出版品?教育部為何要找一位充滿了情緒性的教授作課綱召集人?
當年簽訂《馬關條約》的李鴻章,在臨終前留下一首遺詩,一件遺折。
詩曰: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閑看。
折曰:
多難興邦,殷憂啟聖……舉行新政,力圖自強。
當年李鴻章血濺春帆樓, 忍辱簽下了馬關條約, 一生引以為憾, 沒想到百多年之後, 竟然有學者甘之如飴, 以「日治」為美!
自古城下之盟非盟, 乃今日翻以城下之盟為榮!
這種教育部編審?馬關條約是怎簽的?二戰德國佔領法國期間,難不成要稱德國治理法國."治理"是在真正的擁有"主權"的土地上行使其政權.
日本戰敗後,台彎"交還"中華民國政府.今天還有"日本皇族"派的編審及"日治"思維,在教育部裡?!請教長公佈這些人是誰!這些人如非公務員,他們要怎說是言論自由,但編審是公器,公權力的行使,不容這些人"出賣國家"!沒有做編審的資格!
台獨編審趕出去,...若不正視,中華民國就一直擺爛
這些日治病儒最好是坑了
應該控告這些審查委員, 他們違憲又妨礙言論自由!
把這些「日治」官員歸化給日本就好啦!
撤銷他們的中華民國國籍!
1895年~1945年,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 簡稱為「日殖時代」, 或稱為「日據時代」!!
在此五十年期間,日本統治台灣, 日本人是統治殖民者, 台灣當地人民百姓是被統治者, 被殖民者!!
直到1945年日寇侵略者戰敗, 日本政府向中華民國政府無條件投降, 中華民國政府光復台灣!!
------------
這才是真正的歷史,即使日本鬼子也不能否認!!
前副總統呂秀蓮一九九三年在美國演講,提及為何會有台獨情緒時說,要怪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割台時說:「台灣是蠻荒之地、化外之民;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並不可惜。」呂說,翻開這個史頁,如何讓台灣人去愛北京?
獨派很愛引述李的這段話,但從來不提出處是哪。這種自擾的悲情史觀,可以休矣。。。
清廷遭遇列強夾擊,慈禧召開御前會議,討論海防(抗日)、塞防(抗俄)的優先順序。海防派李鴻章占上風,比塞防派左宗棠獲取更多資源。建省、護台、推動現代化的劉銘傳,就是李的嫡系。獨派常把「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並不可惜」的捏造之語,塞進李氏嘴裡。只要略知海防塞防之議歷史者,就知這是誣李之言。
前副總統呂秀蓮一九九三年在美國演講,提及為何會有台獨情緒時說,要怪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割台時說:「台灣是蠻荒之地、化外之民;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並不可惜。」呂說,翻開這個史頁,如何讓台灣人去愛北京?
獨派很愛引述李的這段話,但從來不提出處是哪。這種自擾的悲情史觀,可以休矣。何況若非三國干涉還遼,滿清連「龍興之地」也不保,中央政府何嘗獨薄台灣? 鴉片戰爭前,中國只是個鬆散的文化國,自給自足、厚往薄來。但西方跟日本都發展為工業化的民族國家,其本質是以鄰為壑、掠奪農工原料、支撐工業發展。一盤散沙的文化國碰上積極侵略的民族國家就倒楣了。 《馬關條約》中國賠款二萬萬兩,還遼再賠三千萬兩,兩數加總等於一八九三年日本國民所得的二分之一,或日本進口額的四倍。日本將此資金拿來發展紡織、鋼鐵工業,打勝仗一舉兩得;但戰敗的中國雪上加霜,負債累累。更遺憾的是,二戰結束,戰勝的中國沒拿日本任何賠償。
一九九五年時任立委的呂秀蓮,組織「百年馬關條約百人代表團」赴日本馬關,高調慶祝「台灣脫離中國一百年」。近來則有團體舉辦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追思慰 靈大會,以及陳水扁、馬英九兩任總統對八田與一的歌頌,又或是昨日北市府大玩毫無歷史感的歷史人物cosplay,讓孫中山與日本裕仁皇太子穿越時空握手 言和,都是無顧台灣人民主體,對歷史的無情嘲諷。
我們在台灣的中國人為什麼要替日本皇軍賣命
=============================
因為有像蘇光頭的阿公這種抓耙子
抗日英雄林少貓的命就沒了
看你是要命替日本皇軍賣命還是不要命被抓耙子送去給日本 鬼子??
台灣還有台獨份子嗎﹖我只看到皇民遺孽﹐跟諂媚日本的狗腿子…
台獨是個晃子,歸順日本才是這批人的追求。
或許該叫「日殖」。然後可以大大地寫此版教科書:日殖時代,臺灣男人都願為日本死,臺灣女人都願為日本生,日殖之後,不少臺灣歷史學家都感慨不已,萬分懷念,感嘆自己先祖當年為何沒死?感嘆自己先母當年為何不去日本生自己。現在只能默默地發願要把臺灣變日本,別的不談,就從教科書開始!
台灣日本走狗真不少,很可惜連日本風俗孃都當你是狗不給做,不信去日本試看看
台灣從頭到尾((1895年-1945年)都是日本的「殖民地」。要稱日治,還不夠格。
大家不要小看此事了, 此事清楚折射出教育部的問題已經比國防部還積重難改
教育單位的部分學者, 真是忠實保存了魯迅筆下的中國人個性.
即不承認自己的祖先, 不認同自己的血統, 扯自己同胞的後腿
更不齒的是, 是居然想用個島嶼名稱掩蓋自己中國血統的事實. 真ㄚQ
應該叫“日養”或者“日愛”時期才能表達台灣全社會對大日本帝國的崇高敬意。
英國統治香港一百餘年,世人皆曰「英治」,從沒聽過誰說「英據」,跟台灣有差別嗎?來源都是戰爭,都是簽約割讓,看不出來有什麼差別。
=====
從來沒聽過什麼「英治」。
日本和英國不能比。日本蹂躪中國八年,炸爛國土,屠殺3千萬人,中國人對日本恨之入骨。只要和日本有關的事,中國人都會懷恨在心,這是現實。
你將國家和政府混為一談。中國是一個國家,夏商周秦漢..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政府。國家的領土,和政府的轄區,不一定相等,尤其是多個政府同時存在的情況。
中國歷史上,多個政府同時存在的情況不少,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
旅順大屠殺是一場發生於
1894年11月21日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在中國旅順進行的3-4天的大屠殺。日軍第二軍第一師的一些部隊在中國旅順屠殺了約1000人—20000人的軍人和平民。
根據英國戰地記者維 利爾斯的報導短短四天市內群眾就有兩萬人遇害,只有埋屍的三十六名華人倖免於難。而且這三十六人的帽子需要寫上「此人不可殺戮」的標記。 當時美國報紙亦跟進報導:「日本為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 英國人詹姆士·艾倫(James Allan)在他的《龍旗翻卷之下》中甚至寫道:「日軍用刺刀穿透婦女的胸膛,將不滿兩歲的幼兒串起來,故意舉向高空,讓人觀看。」同該書也記錄了旅順城內日軍俘虜被砍下人頭刺在桿上或是割去生殖器殺死的狀況。
一般人對日軍的暴行,比較熟悉的是南京大屠殺,但其實早在第一次中日戰爭,即甲午戰爭,日軍已進行過對手無寸鐵平民的大屠殺,充份體現其武士道精神的滅絕人性的一面!當時旅順市的全城平民差不多全遭毒手!
10年前,一位名叫井上晴樹的日本作家來中國訪問。極偶然地,他在大連街頭的露天書攤見到一本小冊子:《旅順大屠殺》。書的封面上,那些“日本獸兵”、“屠城之最”、“殘暴絕倫”的刺目的文字及照片,令其驚異不已。因為在此之前,這位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又素來偏好歷史的井上先生,一直自認為對於當初1894年的那場中日甲午戰爭並非缺乏了解,但是,盡管年近五旬,他卻從來未曾在本土聽說,甲午戰爭期間,在中國旅順發生過一宗“足以使世人聯想到後來‘南京大屠殺’”的慘厲事件。而且據井上所知,關於“旅順大屠殺”,“不唯今天日本的歷史教科書沒有記載,就連許多教歷史的老師也根本不知道”。那麽這100年前由日本軍隊一手制造的“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最野蠻最血腥的一幕”是怎樣的呢?
慘絕人寰的雲林大屠殺
日本人平定台灣之後,最殘酷的就是1896年6月震驚世界的雲林大屠殺。 1896年春,平民逐漸安堵,台灣總督宣布4月1日起結束軍政進入民政時期。4月12日,島田少佐進剿義民簡義於雲林橫路庄,簡義逃逸,島田「收兵,集合於北方曠地,斬殺俘虜」。殺俘事件,使得義民大為憤慨,乃以內山大坪頂(今南投鹿谷)為根據地,襲擊各地日人。 日人遷怒於無辜百姓,6月20日至23日集結重兵,在雲林東南一帶實施大掃蕩(報復性屠殺): 今村又記:「調查管內之被焚房屋,實56村4947戶之驚人數目,可見當時慘殺焚屋,何等殘酷。」 日人並未記載殺戮人數,近人劉枝萬推估,「無辜台民被屠者三萬餘眾」。 雲林大屠殺發生後,在台灣的洋人、傳教士陸續投書香港、日本、英國各大報,7月4日即見載於《中國通訊報》(China Mail)和《香港日報》(Hong Kong Daily Press)。7月14日鄧肯的通訊即謂:「日本人正採取殲滅所有台灣人的策略……台灣人的收穫破壞、家園燒毀,祖先墳墓挖掘、婦女遭凌辱,憤怒到極點……」
日文「始」與「恥」同音,殖民地台灣人民將日人歡欣鼓舞慶祝的「始政紀念日」稱為「恥政紀念日」,著名作家楊逵更稱之為「死政紀念日」,另一位日據時期作 家賴明弘也曾表示:「『六一七』是台灣人最傷心痛苦的日子,不僅是台灣的恥辱,而是我們中國的國恥日」。然而,殖民地台灣人民的苦難,以及民族主義氣節, 近年來則逐漸被日本立場所取代。「日本殖民統治讚美論」、「日本殖民有功論」或是「日本殖民現代化論」屢屢出現,將日本殖民統治視為對台灣人民的恩情,企 圖將日本殖民統治中性化,將日本殖民統治描述為寬大與文明。
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日軍自澳底登陸,攻基隆,陷台北。大抵掃蕩抗日勢力後,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選在六月十七日舉行庶政開始儀式,並在原巡撫衙門前廣場舉行閱兵。此後五十年,每年六月十七日都熱烈慶祝「始政紀念日」。
一個「六一七」,本應各自表述。征服者的始政紀念,應是台民的屈辱與國殤。但台灣人寬宏大量,竟選在「六一七」緬懷日本統治。 日人設立、開發北投公園,固然功不可沒,但一個有尊嚴、有靈魂的民族,如果了解當年統治者設立公園的背景與動機, 同悲尚且不及,何忍同樂?
所謂日本經由馬關條約, 「合法」取得統治台灣, 這種屈辱割地賠款條約, 正如黑道逼人寫下的[本票]一樣!你, 服氣嗎?!
講求民族意識與尊嚴,並不排斥台日民間情誼,而是要能公私分明。留日、娶日女為妻的陳儀(228時任
台灣省行政長官兼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
陳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接見日賓都經翻譯,絕口不講日語。同樣娶日人為妻的許介鱗教授,知日而不親日。他有許多著作,都在表明日本搜刮自台灣的,遠大於給與台灣的。
百餘年來,在大多數時間裡,日本比中國強大。許多台人奉承強者,亟欲與日連結,遂忘記它是不義的外敵;反之,對於台灣以及整個中國的文化、尊嚴都缺乏應有的自信與捍衛決心。這難道也是「台灣價值」? 台灣如果繼續如此恩怨不分、是非不明,不但八田與一「在天之靈」 頗感欣慰,連百餘年來所有侵台、侵華的無數戰犯,也會同感欣慰。
簽訂《馬關條約》的下關春帆樓,本是英法聯軍入侵日本,迫日簽下喪權辱國條約的傷心地。一旦日本強盛,打敗不曾得罪日本的中國後,卻迫中國在原地簽下撕裂 兩岸至今的《馬關條約》。這是日人洗雪前恥的方式,也是日本看待歷史的態度。《開羅宣言》之後,日本不義佔領的台灣與釣魚台都應歸還中國,琉球亦應脫離日 本。但今天日本仍佔琉球與釣島,這又是日本看待歷史的態度。面對歷史,受害者台灣與侵略者日本,態度何其不同。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台灣如此緬懷侵略者,但對於守衛、經營台灣的祖國,卻淡然視之。綠營甚至把清廷的「不重視」台灣,奉為台獨正當性的濫觴。許多台人對 播遷來台中華民國的鄙夷和對對岸的排斥,都超出對列強的接納。台灣的「博愛」與「放下」,看來是選擇性的,寧予外人,不給同胞。 論者或謂,民族意識是落伍、不理性的纏腳布,「多元、人權、民主」才是值得宣揚的普世價值。這套理念確實是列強巴望後進國家全體服膺的理念。因為西方及日 本早就透過民族主義凝聚我群意識,做為壯大國家的第一步。在國族壯大、不被他國欺凌之下,強國人民不但享有完全的人權與自由,其愛國意識也油然而生,當然 不必刻意宣導。
在日本統治臺灣的這五十年里,為臺灣修建城市,興建工業等,使其政治、經濟水平以及文化上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讓殖民地的人感恩。以致日本從臺灣的撤離,面臨著一些臺灣人情感上的不捨,很多臺灣人具有了日本情結。即便日本屠殺了眾多臺灣人,卻並沒有遭到一致的討厭。一件事可以表明日本對臺灣的皇民化的成功,二次大戰中,當日本總督府打算在臺灣征兵的時候,當時近600萬的臺灣總人口,有425921人向日本總督府提出申請,表示自己願成為“日軍”,相當全臺成年男性人數的14%。在殖民地文化里,往往有被殖民者傾情於殖民者,表達依戀之情,就像香港人感謝英國,菲律賓人感謝美國一樣,但是它們並沒有像臺灣擁有這麼大民眾比率。殖民者不但沒有淪為負面的剝削者,反而成了具有的積極色彩的恩人。臺灣與日本,鑄就了世界殖民史上少有的現象。
無能的中國老爸被日本浪子侵略,打趴之後,竟無情地將台灣姑娘簽約讓給日本。姑娘當然痛恨老爸,即便因此脫離家庭,旁人也不忍苛責。但奇怪的是,這位姑娘的一些後代子孫竟然真心誠意地認日賊為生父,緊咬著那張強逼下的雙方和約,將"霸佔竊據"說成了"合法治理"。子孫之不肖,莫此為甚!
中國強盛之後,秋田狗也會變種為北京狗....
大前研一:我的研究是,2055年時中國經濟規模會是日本的十倍大,也就是說,現在20歲的青年到要退休時,中國已經很強大了。到那時候,台灣究竟是要獨立,還是要與中國統一,情勢已非常明顯。可能的情況是,台灣還是與中國一起,享受來自中國的繁榮,否則以中國的強大,台灣根本無法對抗。「台灣應該加緊與中國談判,不然在中國強大以後,台灣想要再與中國談就太遲了。」 日本因為百年來都是領先中國,一下子被中國超越,難免心理上會有些不平與不安,但是要維持企業的繁榮,只有向中國轉移,是今後唯一的戰略....
二十年前,我對所謂「台獨」還無可無不可.畢竟兩岸巳分治了五十年,好比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嘛.且看看誰能給天下百姓造福!
二十年後,「台獨」的尾巴露出來了. 原來「台獨」是要獨尊福佬族,要說福佬話(即閩南話),寫正在開發中的福佬文. 要醜化中華文化,崇拜日本大和文化. 要唾棄所有與「中」這個字沾上邊的一切事物, 要從根本上否定中華民族的一切. 要忘了自己的祖宗, 要把孔夫子,社甫,李白當作外國人,要認為「枯藤,老樹,昏鴉」是啥米碗糕......等等,馨竹難書! 所有不願被福佬族同化的,太平洋沒加蓋,請啊請啊, 請自我了斷.
所以今天我一聽到「台獨」就不由得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我呸!
對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有了解的人大概都了解,馬英九在2008年上任以後,並沒有修改原有民進黨時期的以“同心圓史觀”為基礎,“一邊一史”為精神的課綱,即仍然將高中歷史分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個部分。這是馬政府執政以來最大的敗筆,不能導正史觀,是其歷史定位的最大污點。
台灣,需要自尊教育。 不是仇恨,也不是獻媚。
難怪我是宮崎駿漫畫迷, 動漫迷, 電影迷, 他作品充滿人道關懷, 人文內涵, 反戰思想, 證明他是一個有良心的日本藝文家, 比起台灣一群日寇倭奴幫日本粉飾戰爭罪行的禽獸們, 真有如天使與魔鬼之分別啊!
 |
【聯合報╱張森林/退休教師(台東市)】
|
2013.07.22 03:08 am
|
|
|
台灣教育出來的大學生竟把日據、日治的衝突說成小鼻小眼之爭。面對中華民族百年來受盡列強欺凌的血淚史,竟能如此淡定,讓人難以置信。
「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少數獨派人士主導「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摧毀了下一代的國族認同。值此日相安倍鼓吹修憲,妄圖使軍國主義死灰復燃之際,台灣未來的處境危矣。
民族精神教育並不是什麼「愚民式」的教育。那是維繫國族生存的根本。即使美國在NBA大賽時,照樣唱國歌,凝聚對國家的向心力。
|
最近才知道不准称呼日据时代!
政府再这样胡搞下去 台湾不必什么敌人了! 呜呼哀哉!
現在的大學生﹐2000年之前也才小朋友而已﹐經獨派主導「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不清楚歷史原委﹐不驚奇﹐如果不是這次爭議﹐還真不知道「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嚴審「不准」使用日據﹐更耐人尋味的是杜正勝不准用「武昌起義」只准用「武昌起事」﹖啥是起事﹖生事、挑起事端﹐你傻眼了沒﹖現在書上到底是起義還是起事﹖
唉
五年前八百多萬人投票給你 結果你老兄裝聾作唖到今天。
放任教育部裡社正勝們継續灌輸青年學子去中國化思想,
你不但無能,也辜負了八百萬投票給你的選民。
你自以為是的寛容其實是縱容.
看看這些教育部的官員,有誰自我改正的?反而日漸變本加厲地推動去中國
因為你完全忘了投票給你的八百萬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