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馬英九的十二年國教 還應該加強的配套措施
2012/05/06 04:14
瀏覽3,191
迴響12
推薦147
引用0

引用文章馬英九的十二年國教 只強調 低學費的義務教育──談如何可能讓七成的學生免試入學?

十二年國教日前拍板定案,預計兩年後民國103年上路,內容包括 (一)免學費、(二)分成15個免試學區、(三)免試名額要占75%以上、(四)剩下的25%為特色招生則須另外考試、(五)加強英文能力與國際接軌。其中免試入學的順位則依在校成績、會考、及整體學習表現的加總比序決定之。

很明顯的,馬英九總統版本的十二年國教只是低學費政策,升高中聯考及在校學習成績並沒有完全廢除,由於仍然保有學生品質管制的機制,時和 給予肯定。

但是如何「適性揚才」:讓學生能發掘自己能力範圍以內的天分,讓喜歡理論及有能力讀書的學子繼續深造;讓對讀書還不開竅的學子能先培養動手做的能力、先走技職教育,待實作與學理能相互驗證及開竅後,有機會再繼續理論的學習。 

時和 對於學業成績前半段的學生是抱持樂觀的期許,這些對理論學習有天分的學子,有更多的機會能繼續深造,研習更高深的知識。

時和 對於在學業上還不開竅的學子比較擔心,希望教育主管機關能給予更多的關懷。

時和 三個小孩都是唸台北市的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高職,時和 看到的數據是:國一學生有40%月考考試平均不及格;有 60% 的學生數學不及格。可以說 針對學業上,在國一時已經陣亡了一半的學生?

出了台北市,學生的成績更差。

讓那些不善於唸書的學子繼續直升普通高中,只是浪費了這些學子的青春。

12年國教最大的盲點就是出在免試升學?

很多人並不適合讀普通高中,免試升學讓這些興趣不在讀書的學子混在學校內,只是浪費了這些人的青春。

因此,時和 認為『至少有一半學子程度沒有控管好』的問題出在小學,如何提供對學業弱勢的學子 課後輔導的複習,以拉拔起後段班學子的學業能力;如何提供技職教育給對理論學習沒有興趣的學子,使之一樣能學到未來謀生的一技之長,而能有尊嚴的為社會服務等,將決定整個12年國教的成敗。

時和 甚至認為加強技職教育才是12年國教成功的關鍵。

.

壹、 很多台灣之光都是從技職體系培養出來的

最近報載的很多台灣之光都不是就讀普通高中出身,例如:目前世界高爾夫球后曾雅妮是永平商工畢業的、國際獲獎服裝設計師古又文是松山家商畢業、榮獲國際金牌獎做麵包蛋糕的吳寶春以及名廚阿基師都是國中畢業,旅日圍棋好手張栩(男五冠王)及謝依旻(女三冠王)等都只有國中畢業。

剛拿到茱麗亞音樂學院入學資格的十七歲小提琴手黃薏蓉同學,高中唸的是夜間部補校

旅日棒球〝全壘打王〞王貞治先生征服日本,他說,為了保護眼力不近視,他必須避免看書。旅日圍棋國手林海峯征服日本的棋壇,他只有日本(華僑學校)國中的學歷,因為在圍棋界,人們看的是能不能贏棋,而不是學歷。

行行出狀元!找到自己的興趣就直接追尋下去吧。

.

八、九十年代,台灣中小企業的奇蹟,主要就是由技職體系畢業的學生創造出來的。

可惜教改以來,技職教育被污名化,李遠哲於2001年全國教改檢討會議中提出的「廢高職」意見,從此教育部三不五時放出風聲〝拿掉「職業」名稱 高職將變歷史〞,技職教育被忽視。

然而,現在大學氾濫,沒有品質管制,零分也能上大學,代表大學文憑不值錢了,這也讓家長了解 好的技職學校勝過多數的大學。即使上了普通高中,假如沒有考上稍微有知名度的好大學,畢業求職一樣是沒有保障。

普通高中及大學畢業生沒有專長,要企業怎麼用?

去年美大學畢業生 半數失業或低就 2012/4/24 聯合報

美大學畢業生 半數失業或低就 2012/4/24 中國時報

博士也領食物券 美高學歷3萬人難糊口 2012/5/8 中國時報

畢業即失業 拿到美博士靠糧票過活 2012/5/12 聯合報

大學文憑不值錢 2012/5/13 中國時報

普通高中及普通大學並不保證就業。

.

對比的,德國是重視技職教育的國家,在德國教育體系中 http://nslt.yuntech.edu.tw/~gec/952comp-VTE/class/supplement15.pdf,小學五年級開始就分流為(1)主幹學校,(2)實科學校,及(3)文法學校。其中主幹學校的學生超過總學生人數50%,將要走技職教育。社會上就業最重要,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適合的工作。

時和 贊同德國的學制,菁英教育與技職教育兼顧,畢竟任何行業支援的人員都很重要。敢動手做的人尤其重要。德國重視技職教育經得起考驗,在這次歐洲金融風暴,德國的失業率最低,民心也最穩定。

時和 認為推廣技職教育、在職進修、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等,才能解決學非所用的盲點。倘若政府能辦好技職教育,家長必定願意讓沒必要唸大學的小孩及早去學一技之長。如此,對於喜歡動手做 或是 成績還不開竅的學生 也能在社會的祝福下 經由技職教育、經由動手做,而能找到屬於自己自信的一片天。政府只要加強推廣在職進修、成人教育、以及終身教育,任何人在適當的時機 都有可能繼續學習。

韓大手筆拚技職 培養工藝專家 2012/12/27 中國時報

.

貳、 政府應該編列預算,強制要求後段班同學參加由政府補助的課後輔導

時和 發覺在教改『快樂的學習』口號下,國小的學習並不扎實,學科的核心課程:國文、英文、和數學被稀釋,時和 小孩上國小時,國文課每週甚至只剩下4堂,每學期作文只要寫四篇,造成小孩的認字不夠精準、錯別字百出、作文邏輯構思的能力也明顯地偏弱。

教改造成學生平均程度比未教改前差已經有很多報導了,包括教材簡化、國語文上課時數減少、建構式數學的錯誤教法等。時和 猜想凡是有小孩在讀國中的,大概都曾經感到教改失敗的無奈。

在小學時,國語文上課時數不足,導致很多學生的程度落後,到國中時,這些跟不上的同學假如沒有更進一步的關懷,他們可能會因此自暴自棄,從此放棄了學業。

時和 認為政府應該要重視這一群後段班的同學,對於程度不好的同學應該提供課後輔導,甚至是一對一的輔導。時和 佩服李家同校長的博幼基金會能帶頭推廣幫經濟弱勢家庭的學子做課後輔導。

.

由政府編列預算讓後段班跟不上進度的孩子參加免費的課後輔導是第一步一定要做的補救。

假如程度仍然無法跟上進度,則留級或是程度編班是最務實的方法,有些人就是開竅的晚,與其上課聽不懂枯坐,不如讓這些孩子腳步放慢一些,重新再學ㄧ次。

時和 建議在國小三年級時及五年級時都要做學生的評量會考,倘若學生確實跟不上進度,倘若學生開竅的就是晚,時和 相信家長會認同小孩留級的用心良苦。

補救教學 明年擴及國中各年級 2012/11/3 聯合報

.

叁、提升全國各級學校至少各50所的師資及設備

目前很多教改人士反對明星學校,但是明星學校是不可能完全消滅的。即使可能消滅公立的明星學校,但是絕對反而會讓私立貴族明星學校崛起,造成社會貧富階級的更加對立。

比如說,2009年七月十二日,教改團體發起的〝為十二年國教〞大遊行,其中「四一○」教改運動的靈魂人物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是主要的意見領導人物。黃武雄說,政府「廣設高中大學」的方向走錯路,讓太多私校成立,實施十二年國教,一定要彌補這個錯誤。 他甚至說,建中、北一女這種明星學校,可改為私校,並提高學費;政府努力發展公校,讓每區的學生都有質量均等的選擇機會。

把明星學校變成私校,並提高學費,這就是教改人士差勁的奧步。 將來只有有錢人才能讀明星學校,這就是教改人士的陰謀?

.

時和 認為明星學校是公認的,因此造成磁吸效應,吸引更多有企圖心的學生及家長的追求。為了進入明星學校,學生更加努力以獲得好成績,這是好事。

教改人士或許認為應該就近就讀,但是就近的學校是不是適合學生本人呢?該學校是普通高中或是技職學校呢?教改人士真的沒有必要管到別人的「孟母三遷」。

比較直接而且立竿見影的方法是:提升全國各級學校至少各50所的師資及設備:讓這些各50所國小、國中、及高中的師資及設備和明星學校同等級。如此當每一所學校都能像明星學校有一樣的條件時,自然會減少越區就讀的理由與不便。

另外,培養碩士級以上夠水準的師資,讓教學的水準提升。增加實作及實驗的課程,培養學生動手做的能力,增加學習的多元深度及廣度。

.

肆、 支持 北北基高中聯測續辦

12年國教分為15個免試學區,目的是希望學子能就近就學,但是在學區內允許各個學校舉辦特色招生(須另外考試)。北北基為同一個免試學區,提供75%免試入學的名額,可依在校成績、會考、及整體學習表現的加總比序決定之。

剩下的25%特色招生的名額依舊需要一個有公信力的考試來決定,時和 強力的推薦『北北基高中聯測續辦』。

去年PR73至PR85的考生認為北北基聯測分發有高分低就的瑕疵,造成北北基聯測被迫停辦。時和 是相當的不以為然,PR73至PR85並非明星高中的落點,該次引起爭論的所有同學其落點值都是地區高中,在同等級的地區高中之中還要分排名?確實是沒必要的,哪有什麼差別?申請學校是學生主動的,不喜歡的學校為什麼要去申請?

一邊高喊『就近就學』、一邊抗議『高分低就』?真是表裡不一的行為。

時和 認為北北基的成績不必和其他學區相比,因此北北基確實仍然需要一個有公信力的北北基聯測。

.

伍、 結論

由於沒有品質管制,美國的12年國教造成大約有五成的(高中及大學)中輟生;盲目的追求學歷更導致高達一兆美元的學貸欠款,很多報導都指出這將導致美國金融體系的災難(Catastrophe)。即使幸運地拿到學位,這些美國的大學畢業生仍然困窘,原因是:民間的工作根本就是學非所用。請參考:

去年美大學畢業生 半數失業或低就 2012/4/24 聯合報

美大學畢業生 半數失業或低就 2012/4/24 中國時報

博士也領食物券 美高學歷3萬人難糊口 2012/5/8 中國時報

畢業即失業 拿到美博士靠糧票過活 2012/5/12 聯合報

大學文憑不值錢 2012/5/13 中國時報

然而對比的,重視技職教育的德國卻能安然度過歐洲金融風暴,原因是他們學的就是他們工作上迫切需要的技能及知識,所以德國的失業率低。

台灣的教育面對的是相同的問題,這些莘莘學子千辛萬苦耗盡家財才得以拿到的學位,能為他往後的日子找到個能學以致用的工作嗎?薪水能夠償還學貸嗎? 

政府應該要有整體國家人力資源規劃,學生該升高中或是高職應該要考量到學生的能力及興趣。在台灣、甚至是任何的國家,內需的民生產業工作機會占50%,只需要技職教育就足以勝任。

時和 堅決地相信:讓對讀書有興趣、學業有能力的學子繼續升學做研究;讓對讀理論還不開竅的學子走技職教育,先學得一技之長,以有尊嚴的能為社會服務,是最務實的執行方法。政府只要加強推廣在職進修、成人教育、以及終身教育,任何人在適當的時機 都有可能繼續學習,如此才能避免大多數人在高中及大學時期不知為何而學的困境。

.

延伸閱讀:

不是每個孩子都該拿到餅乾 (作者:隆.克拉克) 2012/5/1

學者:12年國教課綱難 補救教學補不完  2012/5/13

觀念平台-弱勢生和落後學校 最需幫助 2012/5/14

12年國教/混材施教 弱勢孩子被犧牲  2012/5/17

12年國教怪現象 私校國中部擠破頭  2012/5/24

陳立恆:誤人的不是制度,而是價值觀 2012/6/2

上海教改啟示錄  2012/6/5

在破產與失業中掙扎 美國人變得不一樣了 2012/3/21

麵包大師吳寶春圓滿人生的遺憾 2012/6/19

學士黑手:教育和產業遺失的連結 2012/6/29

成大夏祖焯:12年國教 不能廢棄菁英教育 2012/7/5

高職、社區高中 申請人數破表 2012/7/7

高學歷失靈 美科學博士求職難 2012/7/9

勞委會:台灣青年 就業意願、技能不足 2011/7/11

高失業率 聯合國秘書長:年輕人恐淪失落世代 2012/8/12

重拾技職的驕傲 2012/8/26

誰有權對小孩做實驗? 2012/9/4

觀天下/羅姆尼的47% 2012/9/19

羅姆尼:47%美國人靠政府過活 2012/9/19

教育團體:12年國教恐讓高職走入歷史 2012/9/23

有誰推薦more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2) :
12樓. 懶得取
2012/09/02 11:43
就教

12年國教的根本問題之一是憲教科文預算下限

我更動了一些文章內容,請參閱

http://blog.udn.com/hsuehtsu/6540464

謝謝 指揮 的分享,完全贊成 指揮 的觀點。

台灣的教育被外行人給扼傷了,尤其是對基礎的國民教育傷害最大。

410教改團體的訴求為「教學創新、課程統整、協同教學」。

扁朝時代執行這些教改方案,搞得天怒人怨,

搞到最後就變成合科教學,老師不會教、學生也浪費了青春。

.

扁朝時代另外一個對國民教育扼傷的大錯誤就是五年五百億專案,將經費挪給學術單位,卻讓嗷嗷待哺的國民基礎教育及技職教育經費偏低。經費不足、也無法聘到足夠的專業科目老師。

課綱也是亂搞,蜻蜓點水到處添加沒有急迫性的學習,卻反而忽略了學科的核心課程:國語、英文、及數學,和術科的核心課程:音樂、美術、及體育。

事實上最大的問題也是因為採取合科統整教學,授課老師不見得是該科目科班出身,教不來,學生更是浪費了寶貴的青春。

時和 三個小孩都是唸台北市的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高職,時和 看到的數據是:國一學生有40%月考考試平均不及格;有 60% 的學生數學不及格。可以說 針對學業上,在國一時已經陣亡了一半的學生?

教改將台灣的學子從小學起 半數打趴了,現在卻在喊台灣沒有人才,只能搖頭教改對台灣教育的殺傷力。

謝謝 指揮 這一篇經典的文章,時和 完全贊成 指揮 的觀點。

時和2012/09/02 18:45回覆
11樓.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2012/08/11 11:03
冬烘先生買辦教育
教改的目標紛歧, 國教的標準混亂, 職司者一廂情願, 多大中小的恐龍。

謝謝 Sir Norton 的分享,完全贊成 Sir Norton 的觀點。

台灣的教改失敗在於推動者沒有認清現實,一昧讓學生簡單的學習,但是卻喪失了全球的競爭力。

歷史將會記載,台灣2000年至2010年當時是國中生的這一世代(generation),競爭力將不如鄰近的亞洲競爭對手國家。

時和2012/08/12 17:11回覆
10樓. 雪人娘
2012/07/19 08:24
產業升級

台灣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產業結構似乎裹足不前,代工為主的生產方式,讓教育跟著無法創新。自創品牌,才能夠讓孩子們的創意有一片天空去發揮,學校教育才能夠跟著活化!

南韓國家扮演的推手角色就很成功,如今蓬勃發展的演藝事業也跟著帶動服裝設計和販售,甚至將南韓文化帶到全世界,泡菜飲食和家庭倫理的文化,應該是規定在劇本裡,每一齣戲都讓我們看到南韓仁自立自強追求突破追求世界目光的強烈企圖心!

我們的12年國教欠缺前景和期盼,換湯不換藥,如果不加強對老師們的要求,不加強教學上的求變求新,不加強孩子學習上的基本要求,12年國教的績效會開倒車。

教育,也需要社會結構為追求學習的依據,希望政府看到這個區塊,加緊為下一代開創新的學習契機,否則畢業就是失業這樣的氛圍,如何讓孩子們肯用功念書呢!

謝謝雪人娘的分享,完全贊成雪人娘的觀點。

雪人娘所談的內容甚廣,

1. 演藝事業是文化的認同,當台灣本身的認同都有矛盾時,演藝內容是無法扎根的。

2. 12年國教倘若沒有品質的控管,那真的是糟蹋了這一代的學生。

時和 期望至少25%的學生能保持考試的品質管制水準,這25%的學生也許未來將支撐整個國家的運作;其次是提供50%的技職出路,讓學生能由實作中學習,並能立刻與職場接軌。

時和2012/08/12 17:36回覆
9樓. 雪人娘
2012/07/15 14:23
學校成績只計算意數、體育、輔導,只要60分就可以拿到同一個分數!

學科成績將由會考的表現決定。

會考80~100分算成同一等級,這樣一來,國中階段的孩子投入英數理的學習更不會深入了!

志工算分,家長人脈關係好的孩子很快就拿到分數。

**********************************

菁英教育將消失吧! 因為公立高中不再以成績取材,公立高中老師養尊處優慣了,以後面對大學學測和指考,她們將如何改變以往輕鬆教學的態度,積極為孩子們開路,我實在很好奇!

果真的向時和所言,私立學校將取代往日前三志願的公立高中,那麼精英教育就變成替富人服務的教育了!  25%的特色考試,也變成有能力家長較勁的舞台,弱勢孩子討不到任何好處!

 

 

 

謝謝雪人娘的分享,也完全贊成雪人娘的觀點。

明星學校的優勢是其同儕效應的發揮。

倘若公立學校不再強調明星的光環,那學生就得靠自己單打獨鬥,是很難和有系統的訓練相比的。

學校的風氣是另外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大陸的學生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讀英文,他們在拚能否靠讀書翻身。

台灣的教改基本上是為富二代設計的,這些學生未來靠的是他們爸媽的餘蔭,未來的出路都已經安排好了,因此讀書只是陪襯而已。

台灣的教改對經濟弱勢的學生而言,完全沒有競爭力。

再次謝謝雪人娘的分享。

時和2012/07/15 18:55回覆
8樓. 看雲
2012/07/15 00:09
加強技職教育才是12年國教成功的關鍵

技職教育應該也是國民教育的一環,兩者並不相抵

不過我覺得產業外移是失業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

不管念書到那一個階段,最終還是要有適合的經濟環境才能貢獻所學


謝謝看雲的分享!

擁有動手做的能力是不怕產業外移的,

過去台灣中小企業的奇蹟是技職畢業生闖出來的,他們有動手做的能力,勇於創業,因此成就了堅韌的企業。

先有產業,後面才能提供出來管理與服務的工作機會。

.

教改以來,技職教育沒落,年輕人沒有動手做的經驗,不敢創業,自然也連累到其他服務業或是管理階層的工作機會。

聯合報新聞: 勞委會:台灣青年 就業意願、技能不足  2012/7/12

時和 認為,倘若年輕人沒有動手做的幹勁,產業招不到人,也只能外移。

但是倘若年輕人本身就勇於動手做,那三五同儕一齊創業將是輕而易舉的事。

時和2012/07/15 11:57回覆
7樓. 悅己
2012/07/13 14:10
同意時和
成績不好的小孩﹐其實唸專科比上高中好﹐ 一來可以免許多年唸書之苦﹐二來早點做事﹐日後說不定更有成就呢﹗

謝謝悅己的分享!

時和 最贊成行行出狀元的觀點,每一個人的天分不同,發展的方向當然是不同。

社會需要百工百業,很多行業都需要動手做的幹勁,教育發展也要配合社會的需求。

教育是終身的學習,先工作再在職進修及參加成人教育,一樣有出頭天。

時和2012/07/14 11:24回覆
6樓. 雪人娘
2012/07/12 13:33
怎麼都是別人要道歉?
李老先生似乎馬後炮!!

謝謝 雪人娘 的分享!

事實上只要陪著小孩參加學校家長日的活動,立刻就會發現公立國中小學校的學生程度呈兩極化;教改最失敗的地方就是忽視了後半段的學生,也忽視了技職教育。

時和2012/07/13 10:02回覆
5樓. 時和
2012/05/25 20:53
李登輝:教改失敗,李遠哲要負責!

http://www.nownews.com/2012/05/23/301-2817029.htm

前總統李登輝接受《財訊》雜誌專訪,他認為台灣教育未培養人才,從現在大學林立,職業學校數量與所擁有資源卻相當稀少。他認為這種狀況,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要負責,因為他引介錯誤的教育方法。

李登輝在《財訊》週刊專訪中指出,台灣的失業率高,追根究柢是因教改失敗造成。他認為台灣教育並未認真培養人才,職業教育即是一例。目前大學林立,卻欠缺職業學校,不過,台灣過去的中小企業老闆大多是黑手出身,每個人都會去拼。相反的,黑手或粗重工作,現在沒人要做了。

李登輝認為造成這個現象的,是李遠哲。「李遠哲引介的美國式教育漏洞百出,他應該要負全責。德國的技職體系教育相當成功。」

李遠哲曾在1995年間應前行政院長連戰之邀,籌組教改會,並在兩年後完成階段性任務後,自動解散。但其中的政策在政權更迭後,褒貶不一。2005年,李遠哲接受前立委李敖質詢時,曾公開表示:現在學子的就學壓力更大,他應該對此致歉。

另外,他批評總統馬英九像在當皇帝一樣,「獨裁!」且底下的經濟部與財政部都沒人敢負責,「現在的政府,沒LP啦!」而油電雙漲與課徵證所稅,李登輝半開玩笑地說,這是因為政府沒錢,才向老百姓要錢。

他認為,現在煩惱馬英九上任後是否會有更多問題是無意義的,「已經選出來了,就盡量靠你們推動他的心,給他壓力。」


4樓.
2012/05/21 23:21
台灣人的通病

今日拜讀時和兄大作,剛好小弟我正在國中代課,雖然不是學科,但卻是不可廢的一科,剛好這學期教的是生涯職業方面 所以有接觸許多相關的資訊。

台灣在教育制度的改革  跟清末自強運動很像

只會師法制度  卻抓不到根本精神 

但差別在於  現在的政府連人家外國的制度 也都只學一半

為了與本國民情妥協  犧牲了很多原本外國準備的配套措施

至於百年招牌  你忍心為了所謂縮短城鄉差距  而使其頹廢倒塌嗎?

那前人的努力不僅是付諸東流    也失去了集中培養菁英的最佳場所

學多必不能學精   因為資源是有限的  

胡適有云: 為學要如金字塔  要能廣大要能高

興學又何嘗不是如此?

最後來談談美國  台灣教育學者好像都沒了解個透徹喔?

又或許是  台灣的學者 對平民百姓說的一套  對自己小孩的培育又是另一套呢?

這就不得而知了  呵呵.......


美國的家長 只要經濟許可  一定讓自己小孩念私立

因為他們知道  公立的教學品質不如私立

而不體罰的配套是你小孩犯錯  大人要請假陪小孩  不支薪 台灣誰敢提這種法?

美國都這麼弄了  還是層出不窮的校園事件  還有很多校園喋血案件

我不想看到改天台灣的小孩子也得活在槍口下的恐懼之中 

所以   如果真要引進美國那一套  請三思  別成了四不像  殘害國家幼苗

謝謝狂龍的分享,贊成狂龍的觀點。

美國的成功在於重金挖角名師,廣納國際優秀學生。

但是美國失敗的地方也是忽視了後段班的成長,

後段班的弱勢經濟能力不足,最終還是拖垮了美國。

.

台灣面臨到更嚴峻的現實:

1. 學業前半段的學生能否和世界各國的優秀菁英競逐天下?

2. 學業後半段的學生能否自立站起來在社會上工作賺錢安身立命,而不拖累整個社會資源。

再次謝謝狂龍的分享。

時和2012/07/08 00:54回覆
3樓. 看雲
2012/05/13 13:45
有點疑問

"美國的12年國教造成大約有五成的(高中及大學)中輟生"

五成是一半ㄝ,有這麼高的比例嗎?

不過我贊成您提議的推廣技職教育




謝謝 看雲 的分享↓

美國版的時代雜誌 TIME Magazine, April 17, 2006 該期的封面主題報導為 "Dropout Nation"。可上 Google 網站,用關鍵字 "Dropout Nation" 蒐尋。內文報導美國在大力推動十二年國教後卻造成有三分之一的中輟生。內文中還提及,強拉學生回學校的作法反而讓他們結成幫派?(clique)。

最近 (2010/10/7) 美國研究機構(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AIR)的研究數據指出,美國每年約有30%的大一學生無法升上大二。政府應檢討學生退學問題與教育經費的使用。這些三分之一的高中中輟生 和 30%的大一無法升上大二的中輟生絕大部分浪費了他們的青春時光。

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到底有多少中輟生?倘若高中畢業生才能上大學,那首先三分之一的高中中輟生代表〝0.33〞,剩下三分之二的高中畢業生倘若都去讀大學,其中又有 30%的大一無法升上大二,那代表又有整體〝0.67 * 0.3 = 0.2〞(兩成)的學生中輟;所以可以得到 0.33 + 0.2 = 0.53 (五成三),整體有五成三的中輟生。

從數據上來看,整體美國學生當中有超過五成的學生是中輟生,因此美國教育制度絕對算是失敗的。

時和2012/05/13 19:4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