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想想 瑞士公投 為什麼遲至33年後的2050年才停用核電
2017年5月21日,瑞士舉行公投,58.2%的選民支持禁建新核電廠,現有五座核電廠在安全無虞情況下,將得以繼續運轉直至33年後的2050年。
遲至33年後到底是多麼久遠以後的概念?很明顯的,瑞士要減碳排放,瑞士不要燃煤火力發電廠,瑞士寧願再等33年,等待新科技產生新能源,以及等待慢慢成長的太陽能與風電發電量。
瑞士最驕傲的是他們的山水及草原,是景觀(Landscape),瑞士人的智慧是保留他們觀光資源的景觀,他們可不願意隨地看到破壞景觀的風機、太陽能光板、電塔、電網、甚至是火力發電廠冒黑煙的煙囪。
遲至33年後更代表的是:既然不能建新的核電廠,這輩子就不用再提反核了,在減碳排放的前提下,既有的核電機組能否繼續運轉就交由專業的工程師去決定吧。
那我們想質疑:民進黨政府倉促廢核電,以燃煤火力發電替代核電是不是完全搞錯了方向?反而造成不環保的碳汙染碳排放增加。
台灣傳統能源98%靠進口,能源供給安全及價格都將影響到民生經濟。
.
壹、至少台灣得參考島國日本及英國的核電政策吧
日本:
目前看到的資訊,日本已經有十五座核電機組通過安檢獲准重啟,其中並已經有九座核電機組重啟商轉。
2018/7/5 聯合報新聞:日本首都圈唯一核電廠 獲准重啟
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2018/7/4批准東海第二核能發電廠安全對策審查書,此舉等同通過重啟審查。與核一廠一號機組同齡,開始商轉已經39年的東海第二核電廠位於茨城縣,距離東京都心約一百一○公里,是首都圈唯一的核電廠,半徑卅公里的疏散範圍內居民多達九十六萬人,在日本核電廠中居冠。
加上東海第二核電廠後,日本符合新監管基準的核電廠數量將增加至八座、十五座機組,東海第二核電廠也是繼新潟縣柏崎刈羽核電廠六、七號機後,與發生核災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同型發電機組通過審查的第二例。
連高齡的核電機組都能通過安檢,可見得日本對零碳排電力需求的孔急。
2018/5/17科技新報:日本重返核、燃煤懷抱,2030 年火力發電占比提升至56%
根據日本新能源方針,2030 年能源計畫與 2015 年相同,重拾核能電廠,將核發電占比提升至 20%~22%,燃煤發電占 26%、總體火力發電比率則高達 56% 左右。
.
英國:
2016年英國核能發電占比超過20%。
2017年由中法合資的英國欣克利角C(Hinkley Point C)核電廠項目的主體工程已經展開,預計興建兩座核電機組裝機容量共3200MW = 3.2吉瓦(GW),建成後將滿足英國7%的電力需求。
2018/6/9信傳媒:英國核電政策大轉彎與日立達成初步建廠協議| 信傳媒
英國核電政策出現大轉彎,英國政府近日宣佈與日立就Wylfa核電廠興建計畫達成初步協議,Wylfa核電站建成後將供應英國6%的電力需求。
Wylfa交易可望創造數千個工作機會,並且為500萬個家庭,製造低碳排放量電力,貢獻6%所需電力,英國將斥資50億英鎊(2010億台幣),參股位於北威爾斯的安格爾西島新核電廠,一舉扭轉政府十年來從未直接投資核電廠的立場。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全球暖化及空汙肺病是首要面對的災難,英國一直致力減少燃煤火力發電廠,以核電代替燃煤火力發電,才能保證基載電力的穩定。
.
貳、為了解決全球暖化及空汙肺病,高齡核電機組繼續扮演要角
瑞士:
目前有五座核電機組在商轉,發電量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三座核電機組商轉超過40年;瑞士最高齡的核電機組為Beznau I,於1969年開始商轉,至今已經商轉49年。2017/5/21 瑞士公投 遲至33年後的2050年才停用核電。
.
比利時:
比利時核電占比約50%,其中有三座核電機組較核一廠更高齡,商轉年限是五十年。
.
荷蘭:
荷蘭的核電機組較核一廠更高齡,商轉年限為60年。
.
瑞典:瑞典 有兩座核電機組較核一廠更高齡,商轉年限為44年。
.
英國:
英國 有四座核電機組較核一廠更高齡,商轉年限為46年,至2023年退休。
.
芬蘭:
芬蘭 有兩座核電機組較核一廠更高齡,但是他們的商轉年限是五十年。
.
日本:
日本剛通過安檢的東海第二核電廠與核一廠一號機組同齡,從商轉開始已經39年。
.
叁、台灣地狹,不穩定的綠電成本其實很高
- 由於綠電不穩定,因此傳統電廠的備轉容量必須保留,傳統電廠必須隨時stand by待命,這也是成本。比如說,晴天突然下雨,太陽能光板無法發電,電壓驟降怎麼辦?會造成跳電的。所以傳統發電廠必須隨時待命只為了挽救不穩定的綠電,這就是額外的成本。
- 台灣位處東北季風帶,夏季風力微弱,今年觀察了一整年,基本上從四月至九月的半年間風力都微弱,這正是證明了風力發電的裝機容量並不等於發電容量。也說明了風力發電在面對開冷氣缺電的夏季,根本幫不上忙。也就是說,風力發電根本無法解決台灣的缺電困境。台灣冬天不開冷氣不缺電,只有夏天開冷氣,造成用電飆漲,而風力發電停擺根本派不上用場。
- 台灣地狹,到處擺放太陽能光板事實上是catastrophe災難,我們看到民進黨政府要在公墓擺放太陽能光板?在黑面琵鷺的七股溼地擺放太陽能光板?在草地上擺放太陽能光板?在休耕的農地上擺放太陽能光板?在農田水利埤塘擺放太陽能光板?在水庫擺放太陽能光板?所有擺放太陽能光板地方的樹都被砍掉,那真的是環境被破壞的災難。太陽能光板會不會造成土地或是水源的汙染?我們農學院栽培出來的學子還有無能發揮所長的農地耕作?
別國是在沙漠上放太陽能光板,台灣在綠地水源地上放太陽能光板?是不是土地成本太高了?一個核四廠的發電量相當於要鋪滿150平方公里的太陽能光板,太陽能發電目前的效率還是太低了,所以歐洲國家才不會傻到為了廢核電而到處鋪設太陽能光板。
就像是瑞士,瑞士要減碳排放,瑞士不要燃煤火力發電廠,瑞士寧願再等33年,也要繼續使用零碳排的核電以等待新科技產生新能源,以及等待慢慢成長的太陽能與風電發電量。
.
肆、成本決定發電方式
台灣傳統能源98%靠進口,有人宣稱綠能不要燃料費,但是真的要看所處的地理位置。
- 台灣腹地狹小,水力發電只占2%。
- 台灣位處東北季風帶,夏季風力微弱,對缺電的夏季幫不上忙。
- 台灣地狹,放不了太多的太陽能光板。
- 燃煤及燃油火力發電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
- 燃氣發電得視國際天然氣的價格波動,目前由於美國頁岩油氣積極開發,造成天然氣價格下跌,然而,歐美冬季需要燒暖氣,天然氣價格波動會比較大。另外,目前環保主流要削減燃煤火力發電,必然造成各國瘋搶燃氣,也必然會造成價格哄抬。2011年日本311福島核災後,日本驟然停用核電,就曾經發生過國際天然氣價格暴漲了三年,也造成日本因為廢核電而導致進口燃料成本增加,造成日本貿易逆差的必然結果。燃氣另外一個缺點是:台灣只有一個星期的安全存量,每天都必需以海運進口經過處理價格變高的液化天然氣,容易受到颱風或是戰爭封鎖航道的威脅。
- 核電的燃料成本穩定,一組燃料棒可用一年半,不受氣候或是戰爭封鎖的影響,是最穩定的發電選項。
台灣的發電也應該考慮發電成本的現實,核電成本最低,燃煤燃油發電汙染高,燃氣發電的成本波動大,水力資源只能發出2%電力,太陽能發電及風力發電並不穩定,地熱海潮都還是空中樓閣,無論如何,多元化才是最務實最穩重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