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Selected poems:里爾克的《哀歌與十四行詩》
2025/03/16 06:21
瀏覽195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Selected poems:里爾克的《哀歌與十四行詩》
書名:哀歌與十四行詩
作者:里爾克
譯者:張德明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杜伊諾哀歌〉
第一首
假如我呼喊,天使的隊列中究竟有誰
能聽見?即使其中有一位,突然
把我擁到他胸口:我也會消逝於他的
更強大的存在。因為美無非是
恐懼的開始,我們剛好能承受,
而我們對它如此崇拜,因為它泰然自若,
不屑於毀滅我們。每一位天使都是恐懼的。
因此我只能抑制自己,咽下模糊的
哽噎之誘喚。啊,我們究竟還能
依靠誰?天使不行,人也不行,
機靈的動物已經覺察到,
我們在這個被闡釋的世界中
沒有什麼可靠的家園。或許山坡上
還為我們留下一棵樹,以便我們每天都能
與它重逢;昨日的街道還為我們留著,
培養出一種因習慣而來的忠誠,
它喜歡接近我們,便駐足停留,不再離開。
呵,還有那夜晚,那夜晚,當填滿太空的風,
噬嚙我們的臉龐——,它不為那些渴慕者
溫柔的幻滅而停留,卻艱難地走近
每一顆孤獨的心。難道戀人們就輕鬆些?唉,他們只是互相隱瞞了各自的命運。
難道你還不懂?且將懷中的虛空拋向
我們呼吸的空間;或許,鳥兒們
會以更真誠的飛翔感覺擴張的氣流。
是的,或許春天需要你。它為你召來許多
星星,讓你去探尋。它讓
往昔的一陣波濤湧上前來,或者
當你經過打開的窗戶時,
飄來一曲小提琴聲。這一切都是使命。
但你不能勝任?難道你不總是
因期待而心煩意亂,彷彿萬物都在宣佈
給你一個情人?(你想把她藏身於何處,
當偉大而陌生的思想,在你身旁
出出進進,通常會在晚上逗留。)
要是你有所渴望,那就歌唱戀人吧;
她們的多情舉世聞名,但遠未達到不朽。
那些被遺棄者,你幾乎要嫉妒她們,
你發現她們比滿足者愛得更深。為了
從未得到過的讚美,她們不斷重新開始;
想一想:英雄的堅守,甚至毀滅對他來說
也只是生存的一個藉口:他最後的出生。
但被耗盡的自然卻把愛者
收歸於自身,似乎沒有力量
兩次創造她們。你是否足以想起
蓋斯帕拉.斯坦帕,那是每一位
被戀人遺棄的姑娘心目中,愛者的
崇高榜樣:我能否像她那樣?
難道這種最古老的痛苦最終不應轉化為
豐碩的成果?難道還不是時候,我們的愛
讓我們從戀人中獲得自由,並戰慄著承受:
就像箭承受弦,在繃緊中彈射
比它自己生存得更久。因無處能停留。
……
那些早逝者,最終不再需要我們,
他們與塵世平靜地了斷,就像成人
告別母親溫柔的乳房。但我們,還需要
如此偉大的奧秘,因為幸福的進步常常
從悲傷中產生——沒有它們我們怎能生存?
有個傳說並非無益——很久以前悲歌為林諾
貿然響起,第一縷樂音穿過麻木的貧瘠;
一個神一般的年輕人,突然永遠踏進了
令人驚恐的空間,正是這個首次由振蕩
產生的虛空,如今吸引,安慰並幫助了我們。
(1912年2月21日,杜伊諾)
附錄一《杜伊諾哀歌》解讀
第一首
里爾克的女友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說,《杜伊諾哀歌》是“因絕望和渴望而爆發的”。在這首詩中,上帝的位置被天使所取代,但這裡的天使不再是以愛報答人的天使,他們並沒有與祈禱者相通,而是有別於祈禱者;人所激發的迷醉沒有得到友好的回應。全詩以一聲“天問”式的哭喊開篇,表達了天使與人的巨大對立,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孤獨無助。詩人意識到,人的悲劇就在於他是個有限的存在物,無法完整地認識到宇宙生命的統一性。即便他以自己的哭喊試圖讓天使聽見自己,但天使也根本不會為之所動。正因如此,《杜伊諾哀歌》是“真正的哀歌”。
本詩中的天使與基督教無關,更接近於伊斯蘭教的天使形象,是一個“完整意識”的實體化,象徵超越了一切限制和矛盾的宇宙生命統一體。它們不再是有生命的上帝的使者。它們雖然還具有本原的內涵和感受,但已經完全轉化為宇宙類(das Welgthafte)。與人相比,它們擁有更大的存在空間,能夠駕馭更完滿的運動,具備窮盡高度、廣度和深度的能力。因此,在天使們的心目中,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天使(據說)常常弄不懂,他們究竟是/在活人還是死人中走動。”真正的終極之美是生與死的統一,但這一點是渺小的人類所無法領悟的。對人來說,“美無非是/恐懼的開始,我們剛好能承受”,所以他覺得“每一位天使都是恐懼的。因為如果他真的被天使擁到胸前,他也會因無法承受這份非人間的愛而死去。所以,對於人來說,天使是極限的本質。
……
從中世紀著名的愛者蓋斯帕拉.斯坦帕的事例中,詩人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是歌頌這種偉大的愛的時候了,理想的愛是超越自身的——
讓我們從戀人中獲得自由,並戰慄著承受:
就像箭承受弦,在繃緊中彈射
比它自己生存得更久。因為無處能停留。
以下從英雄、愛者轉入第三種人:早逝者。從竪立的教堂和早逝者的碑文中,詩人似乎聽到了死者的長嘆,接收到死者從寂靜中產生的、未被打斷的信息,感覺到死者既在“別的什麼地方,又在我們的心裡”,死者似乎在籲請詩人對他們的命運做出解釋。里爾克對生死一體性的感悟,似乎並不是空穴來風。1911 年3 至4月間,他曾遊歷威尼斯,在著名的聖瑪麗亞·福莫薩的教堂里見到過一塊石碑,碑文雲——“我在世時為他人而活;死後我並未泯滅,而是在冰涼的石棺中為自己而活。我叫赫爾曼·威廉·弗蘭德斯為我哀悼,亞德利亞為我嘆息,貧窮把我呼喚。他死於1593年10月16日。”
這段碑文給里爾克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與詩人在致波蘭語譯者信中的一段話互相印證——“死是我們生命之被復原的、未經照明的另一面;我們必須達成我們生存之可能最偉大的意識,它精通這兩個無限的領域,它從兩者汲取無盡的養分……生命的真正形式擴展到兩個領域全部,循環最大的血液流動在兩個領域全部:既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只有一個偉大的統一、由天使們、那些超越我們的神靈安居於此。”
接下來的段落,詩人以接連三個“奇怪”開始,以死者的口吻敘述了死後的存在狀態。死者擺脫了生者在塵世必須承擔的義務(肉身的存在、對社會習俗的學習、對人間事物的命名、對世俗成就的追求、對慾望的執著等), 進入了生命中沒有被照亮的、生者無法體驗的另一面,意識到“所有活人/犯的錯誤,就是界限分得太清”,即把生死視為兩回事。在死者看來,這兩者實際上是統一的。“永恆的潮流/通過兩個區域,穿越了一切年齡,/不斷蓋倒它們在兩者中發出的聲音”。
在詩人看來,早逝者揭示了生命中巨大的奧秘,“慢慢感覺到/一點點永恆”。死者不需要生者,但生者不能沒有死者的陪伴。因為生者需要死者傳達有關生命的奧秘,才能生活得更豐滿更有意義。這樣,古希臘神話中有關林諾神的傳說的含義也就可以理解了。根據這個傳說,音樂最初產生於阿波羅對他所鍾愛的少年林諾之死的哀歌。因此,有關這個早逝的美少年的悲劇傳遞出了生命的奧秘,讓我們理解了宇宙中迷惑我們、安慰我們、幫助我們的那種振蕩。詩人認為,正是生死之間這種永無窮盡的轉化與振蕩,催生了俄耳甫斯的第一支樂曲,驚醒了被死亡驚嚇得麻木的人們。
書名:哀歌與十四行詩
作者:里爾克
譯者:張德明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杜伊諾哀歌〉
第一首
假如我呼喊,天使的隊列中究竟有誰
能聽見?即使其中有一位,突然
把我擁到他胸口:我也會消逝於他的
更強大的存在。因為美無非是
恐懼的開始,我們剛好能承受,
而我們對它如此崇拜,因為它泰然自若,
不屑於毀滅我們。每一位天使都是恐懼的。
因此我只能抑制自己,咽下模糊的
哽噎之誘喚。啊,我們究竟還能
依靠誰?天使不行,人也不行,
機靈的動物已經覺察到,
我們在這個被闡釋的世界中
沒有什麼可靠的家園。或許山坡上
還為我們留下一棵樹,以便我們每天都能
與它重逢;昨日的街道還為我們留著,
培養出一種因習慣而來的忠誠,
它喜歡接近我們,便駐足停留,不再離開。
呵,還有那夜晚,那夜晚,當填滿太空的風,
噬嚙我們的臉龐——,它不為那些渴慕者
溫柔的幻滅而停留,卻艱難地走近
每一顆孤獨的心。難道戀人們就輕鬆些?唉,他們只是互相隱瞞了各自的命運。
難道你還不懂?且將懷中的虛空拋向
我們呼吸的空間;或許,鳥兒們
會以更真誠的飛翔感覺擴張的氣流。
是的,或許春天需要你。它為你召來許多
星星,讓你去探尋。它讓
往昔的一陣波濤湧上前來,或者
當你經過打開的窗戶時,
飄來一曲小提琴聲。這一切都是使命。
但你不能勝任?難道你不總是
因期待而心煩意亂,彷彿萬物都在宣佈
給你一個情人?(你想把她藏身於何處,
當偉大而陌生的思想,在你身旁
出出進進,通常會在晚上逗留。)
要是你有所渴望,那就歌唱戀人吧;
她們的多情舉世聞名,但遠未達到不朽。
那些被遺棄者,你幾乎要嫉妒她們,
你發現她們比滿足者愛得更深。為了
從未得到過的讚美,她們不斷重新開始;
想一想:英雄的堅守,甚至毀滅對他來說
也只是生存的一個藉口:他最後的出生。
但被耗盡的自然卻把愛者
收歸於自身,似乎沒有力量
兩次創造她們。你是否足以想起
蓋斯帕拉.斯坦帕,那是每一位
被戀人遺棄的姑娘心目中,愛者的
崇高榜樣:我能否像她那樣?
難道這種最古老的痛苦最終不應轉化為
豐碩的成果?難道還不是時候,我們的愛
讓我們從戀人中獲得自由,並戰慄著承受:
就像箭承受弦,在繃緊中彈射
比它自己生存得更久。因無處能停留。
……
那些早逝者,最終不再需要我們,
他們與塵世平靜地了斷,就像成人
告別母親溫柔的乳房。但我們,還需要
如此偉大的奧秘,因為幸福的進步常常
從悲傷中產生——沒有它們我們怎能生存?
有個傳說並非無益——很久以前悲歌為林諾
貿然響起,第一縷樂音穿過麻木的貧瘠;
一個神一般的年輕人,突然永遠踏進了
令人驚恐的空間,正是這個首次由振蕩
產生的虛空,如今吸引,安慰並幫助了我們。
(1912年2月21日,杜伊諾)
附錄一《杜伊諾哀歌》解讀
第一首
里爾克的女友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說,《杜伊諾哀歌》是“因絕望和渴望而爆發的”。在這首詩中,上帝的位置被天使所取代,但這裡的天使不再是以愛報答人的天使,他們並沒有與祈禱者相通,而是有別於祈禱者;人所激發的迷醉沒有得到友好的回應。全詩以一聲“天問”式的哭喊開篇,表達了天使與人的巨大對立,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孤獨無助。詩人意識到,人的悲劇就在於他是個有限的存在物,無法完整地認識到宇宙生命的統一性。即便他以自己的哭喊試圖讓天使聽見自己,但天使也根本不會為之所動。正因如此,《杜伊諾哀歌》是“真正的哀歌”。
本詩中的天使與基督教無關,更接近於伊斯蘭教的天使形象,是一個“完整意識”的實體化,象徵超越了一切限制和矛盾的宇宙生命統一體。它們不再是有生命的上帝的使者。它們雖然還具有本原的內涵和感受,但已經完全轉化為宇宙類(das Welgthafte)。與人相比,它們擁有更大的存在空間,能夠駕馭更完滿的運動,具備窮盡高度、廣度和深度的能力。因此,在天使們的心目中,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天使(據說)常常弄不懂,他們究竟是/在活人還是死人中走動。”真正的終極之美是生與死的統一,但這一點是渺小的人類所無法領悟的。對人來說,“美無非是/恐懼的開始,我們剛好能承受”,所以他覺得“每一位天使都是恐懼的。因為如果他真的被天使擁到胸前,他也會因無法承受這份非人間的愛而死去。所以,對於人來說,天使是極限的本質。
……
從中世紀著名的愛者蓋斯帕拉.斯坦帕的事例中,詩人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是歌頌這種偉大的愛的時候了,理想的愛是超越自身的——
讓我們從戀人中獲得自由,並戰慄著承受:
就像箭承受弦,在繃緊中彈射
比它自己生存得更久。因為無處能停留。
以下從英雄、愛者轉入第三種人:早逝者。從竪立的教堂和早逝者的碑文中,詩人似乎聽到了死者的長嘆,接收到死者從寂靜中產生的、未被打斷的信息,感覺到死者既在“別的什麼地方,又在我們的心裡”,死者似乎在籲請詩人對他們的命運做出解釋。里爾克對生死一體性的感悟,似乎並不是空穴來風。1911 年3 至4月間,他曾遊歷威尼斯,在著名的聖瑪麗亞·福莫薩的教堂里見到過一塊石碑,碑文雲——“我在世時為他人而活;死後我並未泯滅,而是在冰涼的石棺中為自己而活。我叫赫爾曼·威廉·弗蘭德斯為我哀悼,亞德利亞為我嘆息,貧窮把我呼喚。他死於1593年10月16日。”
這段碑文給里爾克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與詩人在致波蘭語譯者信中的一段話互相印證——“死是我們生命之被復原的、未經照明的另一面;我們必須達成我們生存之可能最偉大的意識,它精通這兩個無限的領域,它從兩者汲取無盡的養分……生命的真正形式擴展到兩個領域全部,循環最大的血液流動在兩個領域全部:既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只有一個偉大的統一、由天使們、那些超越我們的神靈安居於此。”
接下來的段落,詩人以接連三個“奇怪”開始,以死者的口吻敘述了死後的存在狀態。死者擺脫了生者在塵世必須承擔的義務(肉身的存在、對社會習俗的學習、對人間事物的命名、對世俗成就的追求、對慾望的執著等), 進入了生命中沒有被照亮的、生者無法體驗的另一面,意識到“所有活人/犯的錯誤,就是界限分得太清”,即把生死視為兩回事。在死者看來,這兩者實際上是統一的。“永恆的潮流/通過兩個區域,穿越了一切年齡,/不斷蓋倒它們在兩者中發出的聲音”。
在詩人看來,早逝者揭示了生命中巨大的奧秘,“慢慢感覺到/一點點永恆”。死者不需要生者,但生者不能沒有死者的陪伴。因為生者需要死者傳達有關生命的奧秘,才能生活得更豐滿更有意義。這樣,古希臘神話中有關林諾神的傳說的含義也就可以理解了。根據這個傳說,音樂最初產生於阿波羅對他所鍾愛的少年林諾之死的哀歌。因此,有關這個早逝的美少年的悲劇傳遞出了生命的奧秘,讓我們理解了宇宙中迷惑我們、安慰我們、幫助我們的那種振蕩。詩人認為,正是生死之間這種永無窮盡的轉化與振蕩,催生了俄耳甫斯的第一支樂曲,驚醒了被死亡驚嚇得麻木的人們。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