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康拉德的《黑暗之心》(鄧鴻樹譯本)
2024/12/13 05:25
瀏覽188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康拉德的《黑暗之心》(鄧鴻樹譯本)
這一本狀似輕薄的小說,其實並不那麼親人,需要嘗試多次才能往下閱讀。
以下摘要分享最後一個段落。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39875
黑暗之心
作者:康拉德
譯者:鄧鴻樹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08
內容簡介
《黑暗之心》是一部描述航海經驗的長篇小說。康拉德以「客觀投射」的方法,將航向非洲剛果的細節與情況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身歷其境,感受航海氣氛的壓服性召喚。全書藉由康拉德所選取的逼真紀錄,營造出貪婪、愚蠢、道德穢污的瘋狂狀態,產生驚人的不吉和奇異氣氛,從而召喚人性的深奧及精神的恐怖。
【Excerpt】
〈黑暗之心〉
……
「於是我手邊最後只剩一小包信件與那個女子的肖像。我覺得她很漂亮——我指的是她的神情很美。我知道光線有時可以用來騙人,可是她的臉龐明暗有緻,逼眞的樣子不像是能用光線和擺姿勢假造出來的。她看起來好像隨時都能無所保留地傾聽,絕不懷疑,也不會替自己考量。我決定親自把這幅肖像和信件送還給她。好奇心?沒錯;也可能還有其他想法。我已送走許多原本屬於庫茲的東西:他的靈魂、他的軀體、他的貿易站、他的計畫、他的象牙、他的職業。只剩下關於他的回憶與他的未婚妻——而我也想放棄這些東西,還給過去,就某些方面講——親自把他的遺風拱手讓給遺忘——遺忘是我倆共同命運的結語。我不會爲我自己辯解。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我這麼做可能是潛意識的忠誠所致的衝動,或是爲了滿足現實人生裡可笑的需要。我搞不清楚。說不上來。可是我還是去找她。
「我想關於他的回憶跟其他死者的回憶一樣,隨著人生愈積愈多——在匆促的最後之旅途中偶遇,虛實間在腦海裡留下模糊的印痕;然而,在高聳沉重的大門前、在聳立於街道兩旁的屋舍之間——這寂靜高雅的街道猶如墓園裡井然有序的走道,我卻看到躺在擔架上的他貪婪地張開嘴巴,彷彿要把這個世界連同人類全部一起吞下。他活生生地在我面前;以他一貫的態度活著——貪得無饜的幽魂,想要追求華麗的假象、可怕的眞相;這個幽魂比黑夜還來得黑暗,身上高雅地裹著層層美麗動人的雄辯。這個幻影似乎跟著我一起進到那間房子裡——擔架、鬼魅般的挑夫、一大群狂野順從的膜拜者、陰沉的森林、昏暗的彎道間閃爍的河水、隆隆作響的鼓聲,如心跳般低沉有律——欲征服一切的黑暗之心。這是荒野勝利的一刻,報復性的衝鋒侵襲,而我覺得我必須獨自抵擋,才能解救另一個生靈。我又再度想起他在遙遠的那邊對我所說的話,那時有角的形體在我身後騷動,在熊熊烈焰旁、寂靜的森林裡,那些斷言殘語再次在我耳中響起,簡單直接,既不祥又可怕。我想到他絕望無助的懇求、淒苦的威嚇、無窮無盡的邪惡慾望,還有他心靈的卑劣、折磨與劇烈的痛楚。
(“I thought his memory was like the other memories of the dead that accumulate in every man’s life—a vague impress on the brain of shadows that had fallen on it in their swift and final passage; but before the high and ponderous door, between the tall houses of a street as still and decorous as a well-kept alley in a cemetery, I had a vision of him on the stretcher, opening his mouth voraciously, as if to devour all the earth with all its mankind. He lived then before me; he lived as much as he had ever lived—a shadow insatiable of splendid appearances, of frightful realities; a shadow darker than the shadow of the night, and draped nobly in the folds of a gorgeous eloquence. The vision seemed to enter the house with me—the stretcher, the phantom-bearers, the wild crowd of obedient worshippers, the gloom of the forests, the glitter of the reach between the murky bends, the beat of the drum, regular and muffled like the beating of a heart—the heart of a conquering darkness. It was a moment of triumph for the wilderness, an invading and vengeful rush which, it seemed to me, I would have to keep back alone for the salvation of another soul. And the memory of what I had heard him say afar there, with the horned shapes stirring at my back, in the glow of fires, within the patient woods, those broken phrases came back to me, were heard again in their ominous and terrifying simplicity. I remembered his abject pleading, his abject threats, the colossal scale of his vile desires, the meanness, the torment, the tempestuous anguish of his soul.
……
「她朝我走來,一身黑衣,面色蒼白,在幽暗中飄然走向我。她在服喪。他已經死了一年多,消息傳回來也不只一年;她看起來好像念念不忘,要永遠哀悼。她握著我的手,低聲說:『聽說你要來。』我注意到她並不年輕——我的意思是她並不像小女孩那樣。她成熟到足以守貞、堅守信念、忍受煎熬。房子裡似乎變得更暗,好像傍晚的陰霾暗光全都躲到她的額頭上。她的秀髮、蒼白的容貌、清秀的前額都被灰白的光暈所環繞,烏黑的雙眸從中凝視著我。她的目光眞誠、深邃、充滿信心、信賴別人的樣子。她抬起她那悲傷的頭,彷彿對悲傷感到十分自豪,好像在說:我——只有我——才知道要如何以他應得的方式哀悼他。可是當我們還在握手的時候,一股悲淒之情浮現在她的臉上,我就看得出其實她是拒絕被時間捉弄的那種人。對她而言,他昨天才剛死去。哎!這給人的印象實在強烈,連我也以爲他好像昨天才剛過世——甚至好像當場才剛死去。刹那間我同時看見他們倆——他的死去與她的傷悲——他死的那一刻我就預見她的悲傷。你們能體會嗎?我同時看見他們倆,同時聽見他們倆。她哽咽地說:『我活過來了。』而我豎直的雙耳好像隱約聽見永遠有罪的他所低聲發出的總結斷言,與她絕望的惋惜聲交織在一起。
……
「……『只要聽過他說話,誰不會成爲他的朋友?』她說著。『他能激發出人心最好的一面,讓人投入他的懷抱。』她深切地看著我。『這是偉人才有的稟賦,』她繼續說,似乎有許多其他聲音伴隨著她的低語,我曾聽過的聲音,充滿神秘、淒涼、悲傷——河水的漣漪、風中樹木搖擺的颯颯聲、群眾的低吟、隱約從遠方傳來聽不懂的話、隔著永遠黑暗的門檻悄然對我說的低語。『你聽過他的話!你知道!』她大聲說。
「『是的,我知道,』我答,心中陷入絕望,而我已臣服於她的信念、臣服於在黑暗裡詭譎發光的偉大救贖幻影,所向披靡的黑暗,在它面前我根本無法保護她——連我自己都無法保護。
「『對我來說,眞是天大的損失——對我們來說!』她改口,顯露開闊怡人的胸襟;她隨後低聲加上一句,『對全世界來說。』黃昏最後一道光芒中,我看到她閃爍的雙眼,淚汪汪——縈繞不去的淚水。
「『我很幸福——很幸運——很得意,』她繼續說。『太幸運了。一下子太幸福了。如今卻很悲慘——一輩子。』
「她起身;她的秀髮閃爍著金光,彷彿所有殘光都照到她頭上。我也站起來。
「『這一切,』她又說,極其哀悼,『他所有的承諾、他所有的豐功偉業、他的寬厚、他高尚的心,這一切都已不復存在——除了回憶,什麼都沒有。你和我——』
……
「『抱歉。我——我——默默哀悼太久了——默默地。……你陪著他——直到最後?我常想到他有多寂寞。他周圍沒人能像我這樣了解他。可能沒人能傾聽。……」
「『直到最後一刻,』我顫抖地說。『我聽到他的最後遺言。……』我心驚到說不下去。
「『說給我聽,』她以心碎的口吻低聲說。『我需要——需要——某些東西——某些東西——以便——以便伴我一生。』
「我差點對她大吼,『妳難道沒聽見?』夜幕在我們周圍持續不斷地重複低喃著那些話,這低喃似乎氣勢洶洶地揚起聲調,好像起風時所傳來的一陣低沉風聲。『恐怖!恐怖!』
「『要他的遺言——來陪伴我,』她執意說。『你難道不知道我愛他——我愛他——我愛他!』
「我把心情鎭定下來,然後慢慢地說。
「『他最後所說的是——你的名字。』
「我聽到一聲輕嘆,我的心隨後刹然停止,靜止不動,因我聽到一陣狂喜的哭聲,流露出無法想像的勝利喜悅與不可言喻的痛楚。『我就知道——我想的沒錯!』……她早就知道。她想的沒錯。我聽到她在哭泣;臉埋在手中。我覺得整棟房子要倒塌下來,逃也逃不掉,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可是什麼也沒發生。僅僅這點小事是不會讓天塌下來的。我常在想,如果我以庫茲應得的公道回報他,天會不會塌下來?他不是告訴過我他只想討個公道?可是我做不到。無法告訴她實情。那樣做的話,真的會太黑暗——全然黑暗。……」
馬羅說完話,獨自在一旁默默坐著,模糊難辨,猶如坐禪的佛陀。有一陣子都沒人動。「我們錯過第一波退潮了,」董事長突然說。我抬起頭來。一大塊烏雲黑鴉鴉地落在海平面上,那條通往天涯海角的寂靜大河在陰霾下陰沉地流著——彷彿流向無邊無際的黑暗之心。
(Marlow ceased, and sat apart, indistinct and silent, in the pose of a meditating Buddha. Nobody moved for a time. “We have lost the first of the ebb,” said the Director suddenly. I raised my head. The offing was barred by a black bank of clouds, and the tranquil waterway leading to the uttermost ends of the earth flowed sombre under an overcast sky—seemed to lead into the heart of an immense darkness.)
〔緒論〕
現行譯本之評改
1. 陳蒼多,《黑暗之心》(台北:INK印刻,2003年)。陳本最大缺點是其譯文拘泥於直譯,把〈黑暗之心〉複雜之文學語言化約成簡單之中英互換。現行譯本裡誤譯最多、文句最不通順者,當屬陳本。
2. 王潤華,《黑暗的心》(台北:志文,1995年)。
王本譯句普遍過於冗長,堆砌語句比比皆是。譯文裡「的」字氾濫,破壞文句節奏,讀起來頗像未成熟的白話文作品。譯文雖較陳本精確,但誤譯兩處最關鍵之處,大損其價値。
3. 何信勤,《黑心》,(台北:聯經,1984年)。
何本是各譯本中最可讀者。譯注雖僅有九個,但居各版本之冠。書中並收錄孫述宇撰之〈康拉德的生平與小說〉一文,有別於節錄他書簡介之陳本與王本。何本之用心,可見一斑。
……
在譯文精確度方面,何本雖誤譯較少,但其譯文太過於文言;有些片段甚至執著於文言而流於「過譯」(over-translation)。雖然康拉德文體獨特,後天養成之英文極其拗口,馬羅的語氣頗爲文言,並非以道地的口語說故事;但何本自始至終皆以過於典雅、文謅謅的語氣翻譯,過於文言的轉換不僅抹煞了〈黑暗之心〉獨到的雙重敘事架構,更與馬羅的船員身分格格不入。康拉德特有之「外國英文」雖有別於同期英國作家,何本過譯之結果,使〈黑暗之心〉好似舊小說,以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極爲不妥。
這一本狀似輕薄的小說,其實並不那麼親人,需要嘗試多次才能往下閱讀。
以下摘要分享最後一個段落。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39875
黑暗之心
作者:康拉德
譯者:鄧鴻樹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08
內容簡介
《黑暗之心》是一部描述航海經驗的長篇小說。康拉德以「客觀投射」的方法,將航向非洲剛果的細節與情況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身歷其境,感受航海氣氛的壓服性召喚。全書藉由康拉德所選取的逼真紀錄,營造出貪婪、愚蠢、道德穢污的瘋狂狀態,產生驚人的不吉和奇異氣氛,從而召喚人性的深奧及精神的恐怖。
【Excerpt】
〈黑暗之心〉
……
「於是我手邊最後只剩一小包信件與那個女子的肖像。我覺得她很漂亮——我指的是她的神情很美。我知道光線有時可以用來騙人,可是她的臉龐明暗有緻,逼眞的樣子不像是能用光線和擺姿勢假造出來的。她看起來好像隨時都能無所保留地傾聽,絕不懷疑,也不會替自己考量。我決定親自把這幅肖像和信件送還給她。好奇心?沒錯;也可能還有其他想法。我已送走許多原本屬於庫茲的東西:他的靈魂、他的軀體、他的貿易站、他的計畫、他的象牙、他的職業。只剩下關於他的回憶與他的未婚妻——而我也想放棄這些東西,還給過去,就某些方面講——親自把他的遺風拱手讓給遺忘——遺忘是我倆共同命運的結語。我不會爲我自己辯解。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我這麼做可能是潛意識的忠誠所致的衝動,或是爲了滿足現實人生裡可笑的需要。我搞不清楚。說不上來。可是我還是去找她。
「我想關於他的回憶跟其他死者的回憶一樣,隨著人生愈積愈多——在匆促的最後之旅途中偶遇,虛實間在腦海裡留下模糊的印痕;然而,在高聳沉重的大門前、在聳立於街道兩旁的屋舍之間——這寂靜高雅的街道猶如墓園裡井然有序的走道,我卻看到躺在擔架上的他貪婪地張開嘴巴,彷彿要把這個世界連同人類全部一起吞下。他活生生地在我面前;以他一貫的態度活著——貪得無饜的幽魂,想要追求華麗的假象、可怕的眞相;這個幽魂比黑夜還來得黑暗,身上高雅地裹著層層美麗動人的雄辯。這個幻影似乎跟著我一起進到那間房子裡——擔架、鬼魅般的挑夫、一大群狂野順從的膜拜者、陰沉的森林、昏暗的彎道間閃爍的河水、隆隆作響的鼓聲,如心跳般低沉有律——欲征服一切的黑暗之心。這是荒野勝利的一刻,報復性的衝鋒侵襲,而我覺得我必須獨自抵擋,才能解救另一個生靈。我又再度想起他在遙遠的那邊對我所說的話,那時有角的形體在我身後騷動,在熊熊烈焰旁、寂靜的森林裡,那些斷言殘語再次在我耳中響起,簡單直接,既不祥又可怕。我想到他絕望無助的懇求、淒苦的威嚇、無窮無盡的邪惡慾望,還有他心靈的卑劣、折磨與劇烈的痛楚。
(“I thought his memory was like the other memories of the dead that accumulate in every man’s life—a vague impress on the brain of shadows that had fallen on it in their swift and final passage; but before the high and ponderous door, between the tall houses of a street as still and decorous as a well-kept alley in a cemetery, I had a vision of him on the stretcher, opening his mouth voraciously, as if to devour all the earth with all its mankind. He lived then before me; he lived as much as he had ever lived—a shadow insatiable of splendid appearances, of frightful realities; a shadow darker than the shadow of the night, and draped nobly in the folds of a gorgeous eloquence. The vision seemed to enter the house with me—the stretcher, the phantom-bearers, the wild crowd of obedient worshippers, the gloom of the forests, the glitter of the reach between the murky bends, the beat of the drum, regular and muffled like the beating of a heart—the heart of a conquering darkness. It was a moment of triumph for the wilderness, an invading and vengeful rush which, it seemed to me, I would have to keep back alone for the salvation of another soul. And the memory of what I had heard him say afar there, with the horned shapes stirring at my back, in the glow of fires, within the patient woods, those broken phrases came back to me, were heard again in their ominous and terrifying simplicity. I remembered his abject pleading, his abject threats, the colossal scale of his vile desires, the meanness, the torment, the tempestuous anguish of his soul.
……
「她朝我走來,一身黑衣,面色蒼白,在幽暗中飄然走向我。她在服喪。他已經死了一年多,消息傳回來也不只一年;她看起來好像念念不忘,要永遠哀悼。她握著我的手,低聲說:『聽說你要來。』我注意到她並不年輕——我的意思是她並不像小女孩那樣。她成熟到足以守貞、堅守信念、忍受煎熬。房子裡似乎變得更暗,好像傍晚的陰霾暗光全都躲到她的額頭上。她的秀髮、蒼白的容貌、清秀的前額都被灰白的光暈所環繞,烏黑的雙眸從中凝視著我。她的目光眞誠、深邃、充滿信心、信賴別人的樣子。她抬起她那悲傷的頭,彷彿對悲傷感到十分自豪,好像在說:我——只有我——才知道要如何以他應得的方式哀悼他。可是當我們還在握手的時候,一股悲淒之情浮現在她的臉上,我就看得出其實她是拒絕被時間捉弄的那種人。對她而言,他昨天才剛死去。哎!這給人的印象實在強烈,連我也以爲他好像昨天才剛過世——甚至好像當場才剛死去。刹那間我同時看見他們倆——他的死去與她的傷悲——他死的那一刻我就預見她的悲傷。你們能體會嗎?我同時看見他們倆,同時聽見他們倆。她哽咽地說:『我活過來了。』而我豎直的雙耳好像隱約聽見永遠有罪的他所低聲發出的總結斷言,與她絕望的惋惜聲交織在一起。
……
「……『只要聽過他說話,誰不會成爲他的朋友?』她說著。『他能激發出人心最好的一面,讓人投入他的懷抱。』她深切地看著我。『這是偉人才有的稟賦,』她繼續說,似乎有許多其他聲音伴隨著她的低語,我曾聽過的聲音,充滿神秘、淒涼、悲傷——河水的漣漪、風中樹木搖擺的颯颯聲、群眾的低吟、隱約從遠方傳來聽不懂的話、隔著永遠黑暗的門檻悄然對我說的低語。『你聽過他的話!你知道!』她大聲說。
「『是的,我知道,』我答,心中陷入絕望,而我已臣服於她的信念、臣服於在黑暗裡詭譎發光的偉大救贖幻影,所向披靡的黑暗,在它面前我根本無法保護她——連我自己都無法保護。
「『對我來說,眞是天大的損失——對我們來說!』她改口,顯露開闊怡人的胸襟;她隨後低聲加上一句,『對全世界來說。』黃昏最後一道光芒中,我看到她閃爍的雙眼,淚汪汪——縈繞不去的淚水。
「『我很幸福——很幸運——很得意,』她繼續說。『太幸運了。一下子太幸福了。如今卻很悲慘——一輩子。』
「她起身;她的秀髮閃爍著金光,彷彿所有殘光都照到她頭上。我也站起來。
「『這一切,』她又說,極其哀悼,『他所有的承諾、他所有的豐功偉業、他的寬厚、他高尚的心,這一切都已不復存在——除了回憶,什麼都沒有。你和我——』
……
「『抱歉。我——我——默默哀悼太久了——默默地。……你陪著他——直到最後?我常想到他有多寂寞。他周圍沒人能像我這樣了解他。可能沒人能傾聽。……」
「『直到最後一刻,』我顫抖地說。『我聽到他的最後遺言。……』我心驚到說不下去。
「『說給我聽,』她以心碎的口吻低聲說。『我需要——需要——某些東西——某些東西——以便——以便伴我一生。』
「我差點對她大吼,『妳難道沒聽見?』夜幕在我們周圍持續不斷地重複低喃著那些話,這低喃似乎氣勢洶洶地揚起聲調,好像起風時所傳來的一陣低沉風聲。『恐怖!恐怖!』
「『要他的遺言——來陪伴我,』她執意說。『你難道不知道我愛他——我愛他——我愛他!』
「我把心情鎭定下來,然後慢慢地說。
「『他最後所說的是——你的名字。』
「我聽到一聲輕嘆,我的心隨後刹然停止,靜止不動,因我聽到一陣狂喜的哭聲,流露出無法想像的勝利喜悅與不可言喻的痛楚。『我就知道——我想的沒錯!』……她早就知道。她想的沒錯。我聽到她在哭泣;臉埋在手中。我覺得整棟房子要倒塌下來,逃也逃不掉,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可是什麼也沒發生。僅僅這點小事是不會讓天塌下來的。我常在想,如果我以庫茲應得的公道回報他,天會不會塌下來?他不是告訴過我他只想討個公道?可是我做不到。無法告訴她實情。那樣做的話,真的會太黑暗——全然黑暗。……」
馬羅說完話,獨自在一旁默默坐著,模糊難辨,猶如坐禪的佛陀。有一陣子都沒人動。「我們錯過第一波退潮了,」董事長突然說。我抬起頭來。一大塊烏雲黑鴉鴉地落在海平面上,那條通往天涯海角的寂靜大河在陰霾下陰沉地流著——彷彿流向無邊無際的黑暗之心。
(Marlow ceased, and sat apart, indistinct and silent, in the pose of a meditating Buddha. Nobody moved for a time. “We have lost the first of the ebb,” said the Director suddenly. I raised my head. The offing was barred by a black bank of clouds, and the tranquil waterway leading to the uttermost ends of the earth flowed sombre under an overcast sky—seemed to lead into the heart of an immense darkness.)
〔緒論〕
現行譯本之評改
1. 陳蒼多,《黑暗之心》(台北:INK印刻,2003年)。陳本最大缺點是其譯文拘泥於直譯,把〈黑暗之心〉複雜之文學語言化約成簡單之中英互換。現行譯本裡誤譯最多、文句最不通順者,當屬陳本。
2. 王潤華,《黑暗的心》(台北:志文,1995年)。
王本譯句普遍過於冗長,堆砌語句比比皆是。譯文裡「的」字氾濫,破壞文句節奏,讀起來頗像未成熟的白話文作品。譯文雖較陳本精確,但誤譯兩處最關鍵之處,大損其價値。
3. 何信勤,《黑心》,(台北:聯經,1984年)。
何本是各譯本中最可讀者。譯注雖僅有九個,但居各版本之冠。書中並收錄孫述宇撰之〈康拉德的生平與小說〉一文,有別於節錄他書簡介之陳本與王本。何本之用心,可見一斑。
……
在譯文精確度方面,何本雖誤譯較少,但其譯文太過於文言;有些片段甚至執著於文言而流於「過譯」(over-translation)。雖然康拉德文體獨特,後天養成之英文極其拗口,馬羅的語氣頗爲文言,並非以道地的口語說故事;但何本自始至終皆以過於典雅、文謅謅的語氣翻譯,過於文言的轉換不僅抹煞了〈黑暗之心〉獨到的雙重敘事架構,更與馬羅的船員身分格格不入。康拉德特有之「外國英文」雖有別於同期英國作家,何本過譯之結果,使〈黑暗之心〉好似舊小說,以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極爲不妥。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