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行星未來連珠的時間
2009/12/02 16:49
瀏覽5,037
迴響1
推薦4
引用0
最近一次“行星連珠”發生在2000年5月20日,當然這是個漸近的過程,從5月5日就開始了。到5月20日這天,除天王星和海王星外,太陽系的其餘七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將排列在一定的方向上,但不是如望文生義那樣,像糖葫蘆串成一條線,而是分散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
根據中國學者李致森、任振球的研究,九星的地心會聚,從西元 1000年以來,共發生過六次。它們出現的年份是:1126、1304、1483、1665、1844和 1982 九星聯珠年。會聚時扇形角在 43°~63°之間,會聚的時間大都出現在冬半年,即秋分到春分之間。兩次九星會聚的時間間隔大多為 138~182 年,粗略地說,約有 179 年的週期(約等於六次土星公轉週期或一次海天會合週期)。
科學家們現在根據下列四個前提來確定“行星連珠”:首先,行星的位置取為在黃道面上的投影位置;其次,在黃道面上,把行星聚集在太陽與地球連線(l)的附近,視為“行星連珠”,不考慮不包括太陽的“行星連珠”;第三,把地球與其他行星的連線與太陽與地球的連線構成的夾角(θ),作為“行星連珠”的量化“指標”。這個夾角取小於90度的銳角;第四,求出同一時刻各行星的θ角,取其構成的最大夾角,把θ角的最大值變為最小值的時刻視為“行星連珠”。這裡,考慮的行星數目從6個到9個,並研究所有太陽系行星的組合。地球必須包括在內。
根據上述前提製成電子電腦程式,就可以相當方便地檢索出“行星連珠”,在西元前3001年到西元3000年,每0.1天(約兩個半小時)出現的行星排列,θ角的最大值,取出所有30度以下的情況。電子電腦根據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公佈的“DE404”這一高精度行星曆,計算出行星的位置。
科學家根據計算結果,選出了近300年間(1850——2150年)7個以上行星的“行星連珠”,θ角的最大值,把角度小於13度的列入“行星連珠”,這種天象共有17次,距現在最近的一次“行星連珠”發生在2000年5月20日零時,θ角12.6度。此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冥王星,這七大行星排列在12.6度的範圍內,上一次“七星連珠”發生在1965年3月6日9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排列在9.3度的範圍內。2149年12月6日4時發生的將是“八星連珠”,其餘16次都是“七星連珠”。2000年5月20日這樣的“行星連珠”為30年一遇,就人的一生來說是少見的,但從時間的大尺度來看是頻繁發生的,並不罕見。
在西元前3001年到西元3000年,這6000年間情況如何呢?科學家告訴我們,θ角在5度以下的“六星連珠”發生49次,“七星連珠”3次,“八星連珠”以上的情況沒有或不會發生。如果把θ角擴大到10度,“六星連珠”有709次,“七星連珠”有52次,“八星連珠”有3次。要認定發生“九星連珠”的話,得把θ角擴大到15度,即使這樣,“九星連珠”在6000年間也只發生一次,這就是2149年12月10日發生的“九星連珠”,θ角是14.8度。
我們不妨找找稍微特殊些的“行星連珠”,也就是地球外側的行星在“合”的位置或“沖”的位置時發生的“行星連珠”。所謂“合”是指地球外側行星按行星、太陽、地球的順序排列;所謂“沖”是指地球外側行星按行星、地球、太陽的順序排列。在θ角最大值在30度以下時,從火星到冥王星的六大行星在“合”的位置時,發生“行星連珠”現象5次,反之在“沖”的位置時,這六大行星的“行星連珠”現象在6000年中不會發生。地球外側行星處在“合”的位置時無法觀測,不過地球外側行星處在“沖”位置發生“行星連珠”的話,這些行星聚集在夜空中特定的範圍內,是很有意思的天象,遺憾的是,這種天象在較近的將來不會發生。地球外側行星在“沖”的位置發生“五星連珠”天象將在2853年10月28日出現,此時θ角的最大值是17.2度。當然,把θ角的角度擴大,本來很少見的“行星連珠”就會頻繁發生。地球內側的行星有兩個——水星和金星,發生“行星連珠”的行星包括地球在內只有3個,“行星連珠”發生時近似在一條直線上。
地球內側行星有在“內合”位置發生“行星連珠”的,也有在“外合”位置發生“行星連珠”的。所謂“內合”是指按太陽、地球內側行星、地球的順序排列;所謂“外合”是指按內側行星、太陽、地球的順序排列。地球內側行星發生的“行星連珠”最近似直線,“內合”情況下發生在1906年11月30日,θ角為0.02度,“外合”情況下將發生於2396年11月29日,θ角為0.01度,角度都相當小,“行星連珠”幾乎處在一條直線上。 地球內側行星發生的有趣天象是通過日面,在發生“內合”的時候,行星經過日面可以被觀測到。這種天象是太陽、地球內側行星、地球在三維空間內排列成一條直線。如果水星和金星與地球在“內合”情況下發生“行星連珠”的話,水星和金星的投影將出現在日面上。太陽的視半徑約為0.27度,1906年“內合”的時候,水星和金星在日面的投影被觀測到。可是,由於此時從三維空間來看“連珠”是錯動的,可惜無法看到這兩個行星同時通過日面。水星和金星同時通過日面的天象,根據計算前後3000年內都不曾或不會發生。順便提一下,水星將在2003年5月7日通過日面,金星通過日面的時間是2004年6月8日。
若不將這個公轉週期最長的冥王星計入在內,八大行星會聚的天象將更為多見。據悉,從西元1年迄今的近兩千年間,在90度象限內的八星聯珠共有18次。出現的年份是西元117、310、408、410、449、626、628、768、949、987、989、1126、1128、1130、1166、1307、1666和1817年。其中449和949的會聚實為九星聯珠。1128年3月30日到5月10日的八星聯珠的扇形區域的夾角只有40度,極其難得。那年正值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不知歷史學家能否指出與其對應的天災人禍。最後的一次會聚發生於1817年6月4日至22日,當時是清代仁宗嘉慶二十二年。下一次的90度象限內的八星聯珠將出現100多年後的2161年4~6月間。
九大行星未來連珠的時間
年份(西元) 月 日 時間(UT) 會聚角
2040 9 9 4 29°24'
2100 11 2 3 28°42'
2438 4 22 17 23°05'
2516 11 27 2 26°21'
2675 3 20 15 22°36'
2675 4 16 14 24°47'
如果將九星分為兩組,短週期以日月會合為代表,最準確的週期就是我們中國人用的農民曆,19年235個陰曆月,此週期可以準確到一萬年不需要修正。長週期則以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代表,週期大約是171年(19*9=171)。171*19=3249年,換句話說,假設世運占星如果真的是歷史冥冥中的定數,那麼人類歷史就應該會有一個三千多年的歷史循環超長週期,讓我們來簡單檢視一下,從上面點腦運算可知,西元2675年的九星匯聚夾角最小,匯聚的時間也最長,3249-2675=574,西元前580~570年代是甚麼時代?答案是三王星匯聚於金牛座的時代!老子、釋迦摩尼佛等古聖賢誕生的時代!
根據中國學者李致森、任振球的研究,九星的地心會聚,從西元 1000年以來,共發生過六次。它們出現的年份是:1126、1304、1483、1665、1844和 1982 九星聯珠年。會聚時扇形角在 43°~63°之間,會聚的時間大都出現在冬半年,即秋分到春分之間。兩次九星會聚的時間間隔大多為 138~182 年,粗略地說,約有 179 年的週期(約等於六次土星公轉週期或一次海天會合週期)。
科學家們現在根據下列四個前提來確定“行星連珠”:首先,行星的位置取為在黃道面上的投影位置;其次,在黃道面上,把行星聚集在太陽與地球連線(l)的附近,視為“行星連珠”,不考慮不包括太陽的“行星連珠”;第三,把地球與其他行星的連線與太陽與地球的連線構成的夾角(θ),作為“行星連珠”的量化“指標”。這個夾角取小於90度的銳角;第四,求出同一時刻各行星的θ角,取其構成的最大夾角,把θ角的最大值變為最小值的時刻視為“行星連珠”。這裡,考慮的行星數目從6個到9個,並研究所有太陽系行星的組合。地球必須包括在內。
根據上述前提製成電子電腦程式,就可以相當方便地檢索出“行星連珠”,在西元前3001年到西元3000年,每0.1天(約兩個半小時)出現的行星排列,θ角的最大值,取出所有30度以下的情況。電子電腦根據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公佈的“DE404”這一高精度行星曆,計算出行星的位置。
科學家根據計算結果,選出了近300年間(1850——2150年)7個以上行星的“行星連珠”,θ角的最大值,把角度小於13度的列入“行星連珠”,這種天象共有17次,距現在最近的一次“行星連珠”發生在2000年5月20日零時,θ角12.6度。此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冥王星,這七大行星排列在12.6度的範圍內,上一次“七星連珠”發生在1965年3月6日9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排列在9.3度的範圍內。2149年12月6日4時發生的將是“八星連珠”,其餘16次都是“七星連珠”。2000年5月20日這樣的“行星連珠”為30年一遇,就人的一生來說是少見的,但從時間的大尺度來看是頻繁發生的,並不罕見。
在西元前3001年到西元3000年,這6000年間情況如何呢?科學家告訴我們,θ角在5度以下的“六星連珠”發生49次,“七星連珠”3次,“八星連珠”以上的情況沒有或不會發生。如果把θ角擴大到10度,“六星連珠”有709次,“七星連珠”有52次,“八星連珠”有3次。要認定發生“九星連珠”的話,得把θ角擴大到15度,即使這樣,“九星連珠”在6000年間也只發生一次,這就是2149年12月10日發生的“九星連珠”,θ角是14.8度。
我們不妨找找稍微特殊些的“行星連珠”,也就是地球外側的行星在“合”的位置或“沖”的位置時發生的“行星連珠”。所謂“合”是指地球外側行星按行星、太陽、地球的順序排列;所謂“沖”是指地球外側行星按行星、地球、太陽的順序排列。在θ角最大值在30度以下時,從火星到冥王星的六大行星在“合”的位置時,發生“行星連珠”現象5次,反之在“沖”的位置時,這六大行星的“行星連珠”現象在6000年中不會發生。地球外側行星處在“合”的位置時無法觀測,不過地球外側行星處在“沖”位置發生“行星連珠”的話,這些行星聚集在夜空中特定的範圍內,是很有意思的天象,遺憾的是,這種天象在較近的將來不會發生。地球外側行星在“沖”的位置發生“五星連珠”天象將在2853年10月28日出現,此時θ角的最大值是17.2度。當然,把θ角的角度擴大,本來很少見的“行星連珠”就會頻繁發生。地球內側的行星有兩個——水星和金星,發生“行星連珠”的行星包括地球在內只有3個,“行星連珠”發生時近似在一條直線上。
地球內側行星有在“內合”位置發生“行星連珠”的,也有在“外合”位置發生“行星連珠”的。所謂“內合”是指按太陽、地球內側行星、地球的順序排列;所謂“外合”是指按內側行星、太陽、地球的順序排列。地球內側行星發生的“行星連珠”最近似直線,“內合”情況下發生在1906年11月30日,θ角為0.02度,“外合”情況下將發生於2396年11月29日,θ角為0.01度,角度都相當小,“行星連珠”幾乎處在一條直線上。 地球內側行星發生的有趣天象是通過日面,在發生“內合”的時候,行星經過日面可以被觀測到。這種天象是太陽、地球內側行星、地球在三維空間內排列成一條直線。如果水星和金星與地球在“內合”情況下發生“行星連珠”的話,水星和金星的投影將出現在日面上。太陽的視半徑約為0.27度,1906年“內合”的時候,水星和金星在日面的投影被觀測到。可是,由於此時從三維空間來看“連珠”是錯動的,可惜無法看到這兩個行星同時通過日面。水星和金星同時通過日面的天象,根據計算前後3000年內都不曾或不會發生。順便提一下,水星將在2003年5月7日通過日面,金星通過日面的時間是2004年6月8日。
若不將這個公轉週期最長的冥王星計入在內,八大行星會聚的天象將更為多見。據悉,從西元1年迄今的近兩千年間,在90度象限內的八星聯珠共有18次。出現的年份是西元117、310、408、410、449、626、628、768、949、987、989、1126、1128、1130、1166、1307、1666和1817年。其中449和949的會聚實為九星聯珠。1128年3月30日到5月10日的八星聯珠的扇形區域的夾角只有40度,極其難得。那年正值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不知歷史學家能否指出與其對應的天災人禍。最後的一次會聚發生於1817年6月4日至22日,當時是清代仁宗嘉慶二十二年。下一次的90度象限內的八星聯珠將出現100多年後的2161年4~6月間。
九大行星未來連珠的時間
年份(西元) 月 日 時間(UT) 會聚角
2040 9 9 4 29°24'
2100 11 2 3 28°42'
2438 4 22 17 23°05'
2516 11 27 2 26°21'
2675 3 20 15 22°36'
2675 4 16 14 24°47'
如果將九星分為兩組,短週期以日月會合為代表,最準確的週期就是我們中國人用的農民曆,19年235個陰曆月,此週期可以準確到一萬年不需要修正。長週期則以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代表,週期大約是171年(19*9=171)。171*19=3249年,換句話說,假設世運占星如果真的是歷史冥冥中的定數,那麼人類歷史就應該會有一個三千多年的歷史循環超長週期,讓我們來簡單檢視一下,從上面點腦運算可知,西元2675年的九星匯聚夾角最小,匯聚的時間也最長,3249-2675=574,西元前580~570年代是甚麼時代?答案是三王星匯聚於金牛座的時代!老子、釋迦摩尼佛等古聖賢誕生的時代!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1) :
- 1樓. hausky2009/12/03 01:582000年5月3日下午5點
2000年5月3日下午5點左右
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星齊聚金牛座 除火星外都位於第七宮
恰好宮主星天平手護星也是金星 要是那時候生的人
不但七星會金牛 連上升也是金牛
命主星金星contuction月亮
金牛座根金星能量應該很強
寅時或午時都會比酉時命好
現代孔明陶朱公 於 2009/12/03 08:2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