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由叔本華到尼采-你的抱怨裡有陷阱
2025/02/28 15:49
瀏覽10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用聽的:https://reurl.cc/vplDbo

大家好,這是說尼采第三講,尼采是如何成為尼采的,他是古典語言學教授,專長領域是古希臘,對於現代及道德的質疑受到比他大56歳的叔本華啟發,兩人差距大約兩個世代,同樣是德國人,同樣愛好思考哲學及擁抱悲觀。尼采在24歳時初次讀到叔本華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大為驚嘆,第一次感到我的任務是浸淫哲學,我的使命是抱怨人生,走向哲學,破除虛無,叔本華就是尼采的哲學啟蒙老師。尼采始終是學霸,傑出的學生註定否定老師,或者比老師更加前進前衛,因為尼采認為叔本華的抱怨裡有陷阱。

用聽的:https://reurl.cc/vplDbo

理性你該退休了

由柏拉圖開始,理性傳統幾乎統治了西方哲學史。啟蒙時代以來,理性更被抬高成為所有領域的主角,彼時剛經歷了科學時代以來,對於知識尋求的迅猛積累,人們開始自信未來一切美好,康德說:「人類所有知識都始於感性,再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的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以致科學時代以來,知識份子高舉理性,進入啟蒙時代,自認文明前進腳步也將再無阻礙,康德為啟蒙下的定義是:「啟蒙就是人超脫於自己的未成熟成狀態」。未成熟包括人性天生的惰性與怯弱,也包括沒有決心與勇氣,只要大膽運用理性,就可以克服,推而廣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猜疑、算計,都可以在理性制約之下,形成各種社會契約,就是法律。

用聽的:https://reurl.cc/vplDbo

叔本華認為世界可分為意志與表象,後者是人的理性所認識的世界,前者的直白解釋是「我想要什麼」,或者就是慾望或追求,有些慾望是不受理性控制如,如性慾及飽腹之慾,動物也有。只有人類內有理性能力,外有道德規範,一再告誡人們要克制,在群體內不能任性。

但過於理性會發生什麼呢?一開始人也是無理性動物,為繁衍而生存,為吃飽肚子而奮鬥,一旦有了認識,明燈出現了,認識山川日月,總結太陽月亮運行規律,有了曆法,知道四季何時該播種收割等,這就是理性,在哲學來說就是抽象及概念能力,抽象到最後會是什麼?當沒有巨人的肩膀可站,各領域如何進步呢?叔本華不這麼想,理性反而會矇蔽細節,By pass太多中間層,看不到背後的「真」理,叔本華所謂的「真」理是直觀,在《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第一篇第12節起,一大段討論知識與抽象的關係,由於太長了無法引述,叔本華舉了許多例子,如撞球,高手對於碰撞原理有極高悟性,來自於觀察及練習,還有射箭、唱歌等,都是直觀活動,以直覺代替抽象思維,叔本華說:「必須是直觀認識直接指導活動,如果攙入思索,反會使這些活動無法完成,因為思索反而會使人分心。」對也不對,以現代眼光來看,幾乎任一領域都是專業,但在叔本華的時代,各領域的概念或抽象,正在形成,上帝正在用看不見手術刀,精細切割各領域,愈切愈細。叔本華應該會感到未來不可知的後怕,如同現在的人工智慧,我們都不知道10年、20年,百年後的世界,所謂AI如何統治地球,也是後怕,所以我可以想像叔本華的焦慮,科技腳步愈發高速前進,人的年紀日長,就像吃瑪琲一樣,來自新科技的刺激早已麻痺,剩下跟不上時代的焦慮。

用聽的:https://reurl.cc/vplDbo

人生就是一場悲劇

人生如一條直線奔向終點,在人生中,不如意總比順利多,買股票總是買錯居多,在職場也總是做對99件沒人知道,做錯1件小事就被老板唸,談戀愛總有弱勢一方等著被甩,面對人生不得不的處處搏弈,沒有放棄擺爛的自由,追求成功或喜悅的過程必定磨難不斷,這就是悲觀的來源。

以至於在哲學討論中,只有悲劇沒有喜劇,只有悲觀沒有樂觀,哲學家總是眉頭深鎖思考人生,想破頭寫下驚人文字。有幾個同義詞,悲劇哲學、悲觀主義、悲劇主義,大抵都在講同一件事,就是對於存在時,多次不成功或失敗的厭煩、憎惡等消極態度,做為有思考能力的人,該如何面對?

在叔本華的說法中,所有現象都是意志的表現,包括大自然的生存競爭,在《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第四篇第57節說:「我們既已看到自然界內在本質就是不斷的追求掙扎,無目標無休止的追求掙扎,那麼在我們考察動物和人的時候,就更明顯了,欲求和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餓了想吃飯,渴了想喝水,累了想休息,以上所有動物需要被滿足的口腹之欲,但必須經常滿足,無法消除,若無法滿足,身體會發出警訊,如此永無止境之下,又說:「一切欲求的基礎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因為在滿足的當下,吃到美食、愛的快感,永遠只是電光火石般瞬間疾滅,又說:「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來回擺動,痛苦和無聊也就是人生的兩種最後成份。」為什麼是無聊呢?願望一旦滿足,不再是願望,形成空虛或無聊,這種感覺尤其在愛的快感完成後,更是深刻,那是完成喜悅後的悵然若失,是達於頂點後的再一次失落。

用聽的:https://reurl.cc/vplDbo

再是因為叔本華認為欲望來自意志,如何擦掉呢?首先是自殺,但叔本華不贊成切腹或吞安眠藥的自殺方式,他認為無作為地自我結束,是在生命意志前敗陣投降的做法。在第四篇第69節說:「得救的唯一途徑是讓意志無阻礙地顯現出來,以便它在顯現時的現象中,認識它的本質,唯有借助此一認識,意志才能取消自己。」有點積極的說法,最後一句卻是取消,後面他提出的方法是高度禁欲,甚至絕食而死,就是在對抗生存意志的過程中,經由苦難,一步步地先戰勝再消滅它。不過我認為人類絕種或人口減少對地球是好事。

而尼采在讀到叔本華時是什麼感覺呢?在《不合時宜的思考》<作為教育者的叔本華>說:「我屬於叔本華這樣一類讀者:在讀了他的第一頁後,便確切知道將通讀全書,並將傾聽他說的每一句話。」引路人的一言一語如此撞擊了年輕尼采的心。

為什麼叔本華陰暗至極,滿紙抱怨的作品,是哲學家在說哲學?而你我在職場上抱怨就會被視為負面、消極呢?

由消極到積極的悲觀主義

尼采與他素未謀面的老師-叔本華有志一同,都在不厭其煩地講同一件事,就是如何思考悲劇?他們都同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之下,無法永遠喜樂,無法打敗命運,就是悲劇一場。

但尼采不同意叔本華對於生命的否定或逃避,相反地,尼采認同及肯定生命,是積極的悲觀主義。在尼采大約十年寫作生涯中,當然以前期作品受叔本華影響最大,如早期的《悲劇的誕生》,藉由探討希臘人的藝術,展現對於生命意志的肯定,不論日神或酒神,對生命頌揚,對存在讚嘆,近乎勒緊脖子意欲在生死之間游蕩的快感,成為尼采早期認定的美,在《悲劇的誕生》第三章:「現在奧林匹斯山似乎向我們開放了,讓我看到它的根源,希臘人知道並感覺到生存的恐怖與可怕,為了真正能夠活著,他不得不用這光輝的奧林匹斯諸神在夢中的誕生來遮擋恐佈與可怕。

用聽的:https://reurl.cc/vplDbo

在寫《悲劇的誕生》時,尼采還是巴塞爾大學教授,初出茅蘆的小子,寫出來的東西也被日後思想成熟的尼采回顧時,在《自我批判的嘗試》中:「它有各種年輕人的錯誤,尤其是太冗長,還有它的狂飆突進。」狂飆突進是18世紀後半,發生於德國,對於文學、音樂等藝術領域的改革運動,由古典主義走向浪漫主義,尼采在此之意是他認為《悲劇的誕生》太浪漫,太走前人的老路,扭扭捏捏,遮遮掩掩。也的確如此,《悲劇的誕生》中日神與酒神之間,也像叔本華在《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說的意志與表象,二元論的哲學探討由笛卡兒,再至康德、叔本華及尼采,一路下來他們的哲學思考,必定有兩個對立或一外一裡的名詞,如現象與本體、意志與表象等,到了尼采,也是二元論,但不太清晰,《悲劇的誕生》中的日神與酒神,不能算是尼采思想中心,反而是後期的權力意志、永恒回歸等,才是成熟尼采,不能說尼采後來放棄了二元論,而是他有自己的思路,所以在《自我批判的嘗試》中:「我當時沒有勇氣,無論如何去允許自己有一種獨特的語言,表達如此獨特的觀點,以至於我竭力試圖使用叔本華和康德的方式,表達從根本上既違背康德、叔本華精神,又違背他們趣味的、異類的新價值精神。」尼采的意思在後見之明下,批判年輕的自己不成熟,仍然走前人老路,這並不為過,因為後代的我們,看到的是尼采創造新的巨人肩膀。

用聽的:https://reurl.cc/vplDbo

尼采自己又是如何書寫生命呢?離開巴塞爾大學後,尼采自由了,在孤獨中遊蕩,亦病亦思考,時好時壞的身體,清醒時思路敏銳及奮筆疾書,病中就鄙視世界,尼采仍然讚頌生命,在《瞧,這個人》〈快樂的科學〉:「你用火焰之茅,把我靈魂的寒冰粉碎,我的靈魂怒吼著,奔向它那至高的希望之海,總是更明亮,總是更健康,自由地在最可愛的必然中,它就這樣頌揚你的神奇。」生命的神奇就在尼采腦中飛揚,寫下他所想到的驚奇。所以即使尼采面對折磨身體的疾病,他所想的仍是哲學,只要能夠下筆成文,對尼采來說,就是一次次地克服及痊癒,痛苦和疾病對尼采來說是福份,一痛一病之下,再到恢復體力,是不斷探索有成的人生深度,尼采就是需要深刻對比的人生,才能思考與寫作,就像你我都想去看極光、走西藏,我還想看莫高窟、麥積山及樂山大佛,人生經驗就該有深淺高底的落差,我自己最難忘體驗是當兵的行軍,意志力無極限到何種程度?只有在當時才體驗得到,經過反差磨練才能激發潛能,面對人生折磨才能無情緒走過,我現在要求自己日日讀經典,每年開一個新節目。

回到尼采,他不想被疾病擊倒,相對於叔本華所說要熄滅生命意志,尼采所想所做的是不屈服,且身體力行,盡最大力量,為生命裝點色彩,此乃積極的悲觀主義,就是看清了悲觀本質,做一個即使白忙,也要從心裡展現正面,在行動中不放棄,不被打敗的薛西弗斯。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