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莊子的大宗師-生命是向死亡討來的借貸
2025/02/08 15:45
瀏覽356
迴響1
推薦0
引用0

Podcost連結:https://reurl.cc/V0v1vZ

這是古文觀止之外第37講,今天不揣淺陋講《莊子》的〈大宗師〉,生命是向死亡討來的借貸,這是叔本華的話,借用來說明為什麼要講大宗師,有年紀了就想較多生死觀的問題,借貸是要還的,一生就是在還債。莊子生死觀當然不止在大宗師,莊子應該是先秦諸子中最有智慧的人及書,《莊子》的文字最具文學性,三言傳道的藝術手法,讓後人讀《莊子》一書始終餘味無窮,多層次文字論述道理之時,有直接論道,有他者之口,有借事喻理,名言名句更是多不勝數,中文原來在那麼早的時代,就如此豐富。

《莊子》分為內篇、外篇及雜篇,內篇七篇是最精彩也是最能代表莊子核心思想,光是七篇的篇名-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及應帝王,經過2000年時空的洗禮,這21個字仍然是足夠吸睛的有力標題,《莊子》的編者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佳編輯。

Podcost連結:https://reurl.cc/V0v1vZ

真人就是始於無我終於一切皆無情

大宗師字面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及尊崇的老師,這位老師不是人,而是沒有具體形象的「道」,一切崇法自然,了解及順應變化,當執即執,當放即放,小病可治,大病是命,不可逆也不要去逆。先論述真人與道。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明瞭自然的作為,也了解人的極限,這就是認識的極點。也就是事物總是出於自然,而人的作為,是用他所了解的知識,更加精進自己的智慧,直到他的一生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就是每個人在還債的過程中,該有的最高認知。

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但在如此過程中,還是要問人們的知識來源是否有所依據?各種事物隨時在變化,我們如何確定本於自然的那個「自然」是真的自然,不是人為?而所謂人為會不會又是自然呢?標準在哪?有沒有可能換個角度,道理就變了,在相對的世界,是否換個視角,道理也該換個面貌?所以需要有真人,才有真知存在。

Podcost連結:https://reurl.cc/V0v1vZ

⋯⋯⋯⋯⋯⋯⋯⋯⋯⋯

所以真人是讓所有糟心的事在心中一閃而過的人,股票賠了不要氣餒,談戀愛被甩了難過一下下就好,考試沒考好下次再來,說來簡單,要做到很難,真的需要深刻的修行,沒有人可以從旁協助,萬般只能求己,我現在每日讀書看股票,偶而自己小酌,沒有輪子,沒有社交,真的很想斷開與世界的連結,極度無情就是真人。

死生之間該有的超越

接下來進入生死之間的討論: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已,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生與死是命中註定,如同白天黑夜交替不斷,此乃自然現象,非人力可扭轉,人們對眼睛看到的自然有所敬畏,視為生命之父,其實在所有的背後,還有一個看不見又特立卓然的「道」,人們會在現實中為國君捨身效命,卻也忘了真正主導一切的大宗師。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夠)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泉水乾涸了,幾條魚一起被困在陸地上,互相吹氣以求稍微濕潤保命,實在不如在江湖中忘記對方,「相濡以沫」成語即出自此處,比喻在患難中的人可以相互扶持,甚至犠牲自己成全他人,很多摧人淚下的戲劇情節都會如此安排,但莊子在此的本意是魚在陸地上是非常態,不如回到江湖中各自生活,在水中的魚兒們哪會記得誰是誰呢?不過人們總是共患難易,共享樂難。接下來是對於堯與桀之間,傳統定義下的正反歷史,善惡分辨,明君暴君的教訓也是道的表現。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天地用身體讓我寄託,用生活讓我勞苦,老年讓我安逸,再來死亡讓我休息,一切都是妥善的安排,我的死亡也會是永遠的安詳睡下。

Podcost連結:https://reurl.cc/V0v1vZ

⋯⋯⋯⋯⋯⋯⋯⋯⋯⋯

再來是顏回問孔子關於葬禮的故事:

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於知矣。唯簡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簡矣。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後。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

顏回問孔子說:「孟孫才的母親死了,他哭泣時不流淚,沒有悲傷之感,在喪事期間並不哀痛,以此三點來說,他卻以善於處理喪事而全國知名,豈不怪哉?」孔子說:「孟孫才處理喪事的做法已盡善盡美了,人們總希望從簡治喪,卻因世俗相因,這個原因那個原因而難以辦到,孟孫才為什麼可以做到呢?因為他抛開了生與死的差別,不在乎生前死後,等待即將發生的變化,順應其變,在變化之後不得已順之行事。因為事事隨時可能變化或不變,只能待之有變再有所因應。

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與吾之耳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你我就是顏回及孔子自己,都是如在夢中不曾醒過來的人,因為你我都沒有看清認識這一點,孟孫才看到死去的人,只是形體消失,精神仍存,他在喪禮上總是清醒的,只是因循世俗該哭而哭,如此而已。世人總是因為有了身體而自稱「我」,怎知現在說的「我」是什麼呢?若你夢到是鳥就飛上天,夢到是魚就在水中游,到底是不是在做夢呢?我是清醒的嗎?到底是什麼在變化?就像你我因為心情愉悅而笑,那個笑容也是因為心情改變而發出,總是後發而至,是一連串的變化所致,所以只要安於自然變化的推移,就可以忘卻死亡帶來的悲戚。

以上最後一小段很難接,我的重點是「安於變化」四個字。

Podcost連結:https://reurl.cc/V0v1vZ

生命的最大幸福是善終

做為崇法自然的道家,《莊子》有多個角度探討生死問題,如莊子妻死鼓盆而歌、自己將死欲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等,都是放下執著的達觀,這是道家面對生死問題一以貫之的態度。

大宗師中,我最喜歡的八個字是「善夭善老,善始善終」,「善」翻成白話就是妥適安排,更重要的應該是臨變而不懼,人生總是在見招拆招,見多拆多了,平常心總要隨時準備好,就像投手被打全壘打,下一球仍要平穩投出,強大心理建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面對死亡,面對必然又不知何時來到的大限,總有複雜情緒,「安於變化」簡單四個字,在心情上完全釋然,又是多難方可做到?所以八個字中最重要的是「善終」。

偏偏不是所有人在死亡面前,可以有所選擇,若何其有幸,生命的最大幸福就是選擇「善終」,最好是睡眠中一覺不起,靜靜地走,這是人生大樂透。前陣子瓊瑤自我結束生命,也是善終,我相信她必定是感到油盡燈枯,生命已無法燃燒,在萬事俱備下永遠熄燈,人應該都有選擇善終,拒絕過度醫療的自由,但現實、法律、道德等,一層層的束縳,造成文明早已過度,人口早已過多,都違反大宗師所說的「道」,我希望大自然在必要的時機大反撲,有大破才有下一次大立。

迴響(1) :
1樓. 資金到帳速度快
2025/05/02 15:28

XD借錢網借貸流程簡單,無需繁複文件,線上申請審核快速,資金到帳速度快,利率公開透明,還款方式多樣,客服也非常熱心,讓我借錢過程輕鬆無壓力,值得信賴的借款平台。

https://xdlend.com/central/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