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為什麼我要說尼采-存在是為了與生俱來的獨一無二
2025/02/08 17:26
瀏覽22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用聽的:https://reurl.cc/V0b5YN

這是說尼采的第一講,也是後續一系列說尼采的序。存在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與生俱來的獨一無二。

我常想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地球大約45億歲,誰知道10億年前、20億年前有沒有更先進的文明?三星堆為什麼愈挖愈看不懂?古埃及金字塔怎麼建的?巨石陣有特殊含意嗎?所謂文明就該是今天的模樣嗎?

這是向下沈淪的世界,芸芸眾生中的每個你我,不可避免地進入人間及隨波逐流,世俗道德劃出一道道界限,社會大學會為你裝上輪子,要求你邁開雙腳快步跟上,沒有停下來耍廢擺爛的權利與空間。在大政府之下,它只要群體不要個體,每個人的畫像愈益一致,為經濟成長付出一生。孤獨成了奢侈,更多的是碎片式的割裂,點點滴滴地被時間沖走,不留一點碎片,那個剛出生時就已擁有的獨一無二呢?

用聽的:https://reurl.cc/V0b5YN

⋯⋯⋯⋯⋯⋯⋯⋯⋯⋯⋯⋯

尼采疾呼-拉住德國戰車

十九世紀後半的歐洲,尼采看到了什麼?尼采終身仰望法國,雖然1870年普法戰爭促成德國統一,法國做為輸家,開始第三共和,仍在君主與共和間來回拉鋸,相比1789年開始的腥風血雨,已經理性許多,艾菲爾鐵塔在1889年完工,1900年舉辦巴黎萬國博覽會,工業革命的勢頭正盛,機器源源不絕地吐出生活必須品,教育開始向下,參政權開始下放,出生就是某國人,細微分工割裂每一個人,世俗化浪潮正在舖天蓋地而來。尼采在《瞧,這個人》〈我為何如此聰明〉:

我看不出歷史上有哪一個世紀,能與當代的巴黎一樣擁有一批如此好奇而又如此精細的心理學家:試舉幾人──例如:保羅.布爾熱(Paul Bourget)、皮耶.羅逖(Pierre Loti)、吉普(Gyp)、梅拉克(Henry Meilhac)、安那托爾.佛朗士(Anatole France)、朱爾.勒梅特(Jules Lemaitre)諸君,或者點出這個強大種族中的一員──我特別喜歡的真正拉丁人: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我推崇這一代人,甚至勝過他們偉大的先師,因為這些前輩大師全都被德國的哲學毀壞了,例如,法國哲學家泰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先生就是被黑格爾給毀了,他對偉大人物和偉大時代的誤解就是受其影響而形成的。只要德國的影響所及之處,那裡的文化就會被毀壞;只有戰爭才「拯救」了法國精神。

以上列出的人,大多是出生在1820-1850的作家、哲學家,在中文環境都無甚名氣,只有莫泊桑的作品有中文版,莫泊桑是寫實主義作家,在十九世紀後半的歐洲文壇,包括俄羅斯,流行的作品大多是寫實主義文學,就是將日常所見寫為文字,因為彼時沒有電視沒有網路,文字是打開視角,看向世界的最佳媒介。

用聽的:https://reurl.cc/V0b5YN

俾斯麥打造的戰車正隆隆駛向世界,文化影響力也在四散之中,因為德國說:「我也是強國」。尼采崇法抑德,對於德國的變化,他總是不認同,因為最熟悉所以看透了糟粕,因為最近所以恨鐵不成鋼,因為最了解所以彼此仇視,全世界都說台灣人最有人情味,靜下心卸下道德成見想一想,我們是否都把人情味用在與己無關的外國人身上,對「自己人」,不論台客、外省人、原住民、新住民,中國人、台灣人也好,非我族類或政治異見時,只會更加嚴苛,只差沒消滅了,相似的文化現象原來不是只有尼采所在的十九世紀。

其實尼采喜歡的法式品味,也正在俗世化,普及化,一致化,所有改變都在為進入20世紀的群眾時代做準備。尼采難以抗拒消滅獨一無二的浪潮,雖然他的大聲疾呼,自言自語,無甚大用。

尼采的品味-上拒浪漫下拒俗世

為什麼我想談尼采的品味?我認為他的品味,有某一個點是終生不變的,很難用一兩個詞彙精準表達,或許是拒絕普及、以稀為貴,我很能理解。尼采看重的是「不假」與「真」,不是為喜悅而喜悅的低級趣味,不是為流量而附和的低級輸出,包括文字與圖像,現在文字可以AI,圖像可以用P的,世界不再可信,尼采若是活在現代,肯定窒息。

以整個十九世紀來說,前50年在文學、藝術領域是浪漫主義,注重個人情感,作家或畫家必須在作品中灌注大量個人感受,由主觀、誇張、奔放,再到不安、驚恐、敬畏等,藝術家的想像力呈現是第一首位,在音樂領域有貝多芬、蕭邦,在文學是歌德、雨果、拜倫等,在繪畫有德拉克羅瓦、哥雅等。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是極盡誇張,尼采在十九世紀後半,可以算後浪漫時代,在《1888年都靈通信》中:

歌德曾經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威脅一切浪漫主義者的危險、浪漫主義者的厄運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因為反覆咀嚼道德悖理和宗教悖理而窒息」。

是的,反覆在傷口灑鹽巴,予以痛感極大化,就是浪漫主義的基本規則。年輕時曾有同學在面前吸強力膠,看他表情就是在享受幾近窒息的最後瞬間,沒有眼神,沒有專注力,進入醉後的迷茫,還好當時有把持住。

用聽的:https://reurl.cc/V0b5YN

⋯⋯⋯⋯⋯⋯⋯⋯⋯⋯⋯⋯

尼采與華格納的糾葛更是值得探討,簡單來說,尼采認為華格納的大師歷程,愈益宗教化及取悅大眾,是背離了品味,背離了高貴。就像100多台的電視頻道,轉來轉去,少有頻道讓我停留五分鐘以上,沒水準的口水專家無知裝專業,年輕記者的不做功課只為流量不為品質,讓我刪除報紙及電視,我的手機沒有任何一家新聞媒體APP;人人可以做TikTok,愈滑愈驚奇的時代早已過去,所有新鮮事好像出生就為了過期。我曾做過TikTok,一點點人生及股票經驗,在兩個月內就累積25K的訂閱量。

尼采還有什麼品味呢?也有簡單,如喝水,他在《瞧,這個人》〈為什麼我如此聰明〉說:

雖然自知無力勸說所有更具靈性的人完全戒酒,但自己毫不猶豫地開始嚴格拒絕任何「精神」飲料。水能實現與酒一樣的功效,我開始喜歡喝水,尤其喜歡直接喝湧動的泉水,凡是可以直接喝泉水的地方我都喜歡,比如尼斯、都靈、西爾斯,我會像狗一樣去追尋一小杯水。

尼采完全沒酒量,終生保持喝水的習慣,可以看出單純性格,加上沒應酬沒老婆,可能有幾次暗戀或表白,皆失敗告吹。離開巴塞爾大學後,幾乎就是獨來獨往。哲學家需要完全孤獨,無數夜晚一人看星星思考哲學,我會講德文的話,很想問他:「腦袋足夠燒嗎?」他的病態式敏感,自認先知的狂妄,讓他愈發遠離人群與體制,世界冷落他,於是專心為文,很羨慕,腦袋完全燃燒,筆下止不住地奔放,又引得無數後人捧讀讚嘆,愈簡單愈複雜。

用聽的:https://reurl.cc/V0b5YN

尼采之後-左中右各取所需

尼采之後也是奇景,在學術領域粉絲不絕,政治左右派都有他的忠實信徒,雖然有些誤解或各取所需,終究讓尼采身後比在世更精采,每個尼采都是獨一無二,為什麼他的見解可以被如此廣泛,光譜兩端的人都可以接受?

⋯⋯⋯⋯⋯⋯⋯⋯⋯⋯⋯⋯⋯⋯

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國哲學家福柯,他的說法是:

尼采使權力關係成為哲學論述的主要焦點,一如馬克思使生產關係成為論述焦點,尼采是關於權力的哲學家,他試圖不讓自己侷限於政治理論之內思考權力。

如此,雖然尼采不是正統哲學家,正統哲學家卻把他奉若神明,各流派都能在尼采身上找到養份。也可以說尼采的文字上到學院派,下到普羅大眾,都可以看懂,也太容易被所謂超譯,被斷章取義。

我說尼采,不止是重讀尼采,而是由頭至尾完全梳理,我不敢說看股票打敗市場要讀尼采,升高階主管要讀尼采,競標拿大訂單要讀尼采,至少咀噣尼采後,才懂得心理強大的天花板高度如何高到無法想像?才懂得這個可能真實的世界,何時不需要太多人性。

這篇序太長了,先到此為止,最後一個小結論,好聽說法是:

哲學家皇帝 = 神遊音樂 + 放縱酒神 + 理解超人

不好聽是:

尼采有毒,小心我把你帶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