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房說昔日事】
德記洋行於1845年創立於廈門,是19世紀英國對華貿易的大商行之一;主要從事貿易、保險、金融等業務。安平開港以後,德記洋行率先搶灘,於清同治 6 年(1867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設立分行,做為在台貿易的第一個根據地,以從事砂糖、樟腦的輸出及鴉片的輸入為主。
英商德記洋行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
整棟建築坐北朝南,樓高二層。現存外牆以白灰粉飾,左右空地種植草皮花樹,整體觀之,環境雅緻清爽,幽靜親切。洋行建築因為多數採用典型的西洋「殖民地式建築」,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也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
德記洋行和隔壁的洋行倉庫(即今之安平樹屋)已成安平地區著名景點之一,圖為入口前之專有景觀水泥地磚。
到了1911年日治時期,英商德記洋行為大日本鹽業會社營業所使用,日人將其改為「鹽業會社」的倉庫用地,並在二次大戰後開始呈現閒置狀態;光復後德記洋行改為「台南鹽場辦公廳舍」,現址則重建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為安平歷史重要遺跡,現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中,大抵會採拱廊模式,以避雨水及日曬,因而拱圈成為建築上之重要元素,德記洋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二層樓的洋樓,一樓原是行員宿舍,圖為一樓拱廊。
德記洋行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
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但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加上白色粉牆,在風貌上與安平傳統之民宅完全不同。
雪白的拱圈、綠釉瓶欄配上淺藍的木架簷樑與門窗,整體外觀顯得極為簡潔明朗、氣派大方。
從二樓拱廊俯瞰新建之旅客服務中心與公廁,飽和鮮黃大膽的色調與一旁白灰粉飾的德記洋行和其後綠蔭濃蔽的安平樹屋對照之下,顯得相當搶眼突兀。
德記洋行二樓在奇美公司捐贈下規劃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以蠟像展出台灣早期生活樣貌。
二樓內部長廊,規劃「時空走廊」的設計,將德記洋行的歷史、成長軌跡,以圖片資料的展示(二樓展出空間禁止攝影)。
二樓與一樓的連接樓梯。
一樓的空間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每間房內藉著栩栩如生的蠟像,展現台灣先民的生活型態。
銬上腳鐐的雙腳高懸屋頂一角,還真有詭譎的戲劇效果。
當時所用的中醫圖書。
這張桌面有清朝銀元錢幣圖案的圓桌,具轉盤效果,轉到缺口觀看紀元與該年之史料。
情境布置出台灣早期生活樣貌,圖為模擬原住民居住空間。
漢人與荷蘭人居住空間與相關器物。
建築外側的草坪上以一塊大理石銘記英商德記洋行興衰史始末。
英商德記洋行相關資料網頁:http://anping.tncg.gov.tw/tour/tua_01.jsp?ID=5&Lang=C
引用文章台南~輕騎走安平:億載金城
引用文章台南~輕騎走安平:安平古堡
引用文章台南~輕騎走安平:熱蘭遮城博物館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