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納宮(Palácio Nacional da Pena),位於辛特拉(Sintra)的山丘上,原址是聖熱羅尼姆騎士團修士所建立的修道院,1755 年里斯本大地震使修道院幾成廢墟;國王斐迪南二世在1838 年收購之後規劃改建成皇家夏宮,始建於1840年,竣工於1885年;佩納宮是浪漫主義建築風格的典範,色彩繽紛,不拘一格的融合新哥德式、新曼努埃爾式、伊斯蘭和文藝復興等建築元素,其公園與庭園風格更深切影響後世的景觀設計,1910 年被列為葡萄牙國家古蹟,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佩納宮明黃色和赭紅色的外觀彷彿童話故事的城堡,是葡萄牙的七大建築奇觀之一,宛如辛特拉山皇冠上鮮明璀璨的寶石。
自里斯本市區驅車前往辛特拉的佩納宮約一小時車程,旺季時佩納宮附近停車一位難求,還要注意交通管制區段;建議提早抵達或將車子停在山腳下。
第一道入口,現場買票也在這裡(左側沒拍到之處)。旺季時絕對是大排長龍,建議先上網購買。
佩納宮參觀資訊及實際票價參見:https://reurl.cc.PanaPl
第一道入口進來到佩納宮入口還有一段上坡路要走約十幾分鐘,也有付費接駁車可搭(↑圖左側斜坡上綠色車輛)。當時選擇步行前往宮殿。
辛特拉山經常有薄霧,一早前來就宛如走進霧中森林。
佩納宮建築以巨大的岩石為基礎(全景圖引https://reurl.cc.PaNaPe),紅色建築為舊修道院,修復工作於 1840 年開始;1850 年左右,決定增加新的建築群,即黃色建築部分,當時稱為「Palácio Novo」。
經常被霧氣環繞的佩納宮又有「霧中城堡」之稱號。
一路上坡,約15~20分鐘來到佩納宮正式的城堡大門前。
經過歲月洗禮,佩納宮紅色和黃色外牆的顏色逐漸褪色,多年來,這座宮殿在視覺上被認為完全是灰色的。1996年,佩納宮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工程,其中包括將外牆重新粉刷成原來的顏色,恢復昔日的輝煌。
地基、城牆和大門均由辛特拉山脈的岩石雕刻而成,均經過精心設計。
霧氣深濃,四顧茫茫,城堡外觀也黯淡不少,頗為失落,只好先進到宮殿內參觀。到了下午老天爺開心賞了好臉色,就又開車上來一趟,這次就以宮殿建築外觀為主,再繞遊一回。
摩爾風格的門戶。
門上的鱷魚石雕,特寫還頗為猙獰。
仰望宮殿瞭望塔的部分。
佩納宮其建築風格受到中世紀天主教、伊斯蘭教、科學浪漫主義和希臘神話的影響。
紀念碑門(Monumental Gate),是一座凱旋門形式,可以看到葡萄牙 16 世紀建築的特色,與修道院的建造時間是同一世紀。外觀覆蓋著模仿里斯本「尖石屋(Casa dos Bicos)」的菱形浮雕。入口處以上城區「Cunhal das Bolas」風格的球體裝飾,其拱門上描繪了交錯的蛇。
紀念碑門的內側是座吊橋。
拱門提院(Pátio dos Arcos),一邊可通往紅色的舊修道院,透過拱門可以欣賞到整個宮殿、辛特拉山谷和摩爾城堡的壯麗景色。
盤據在盤據在海拔420公尺辛特拉山稜線上的碉堡長城為摩爾人城堡(Castelo dos Mouros)。
摩爾人城堡(Castelo dos Mouros),興建於8~9世紀,由摩爾人占領伊比利亞半島期間,作為保護辛特拉鎮的軍事碉堡。1147年,在里斯本淪陷期間被基督教勢力佔領,後來被廢棄。
當時看到旅遊介紹需行走在高高低低的地形與階梯,加上時間的關係,便沒有前往。
拱門庭院的拱門望出,可以看到費迪南德種植的佩納公園,遠處大西洋和辛特拉山的廣闊景觀。
佩納宮地處海拔 500 公尺,可眺望辛特拉 (Sintra) 及周邊地區的全景,晴天朗朗才能將茂密的森林和遙遠的大西洋盡收眼底,從一側遠處的海洋到向東看的里斯本。
自女王露台(Terraço da Rainha)俯瞰宮殿前。
右前方突出的即是女王露臺,始終是熱門的拍照地點。這個角度應該是到此必拍,不過下午建築就處於逆光面向。
這個面向前方即是最初售票處的入口。
摩爾式洋蔥頂涼亭,有點頭重腳輕之感。
涼亭眺望紀念碑門入口。
俯瞰宮殿後方露臺。
宮殿後方拱門上新曼奴埃爾式的窗飾。
自修道院的高十字露台 (High Cross Terrace)眺望拱門庭院。
眺望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石柱神殿的黃色圓頂;後方為戰士雕像,是雕塑家 Ernesto Rusconi 的作品,創作於 1848 年,守護著佩納的土地。
這個露臺可以把摩爾人城堡看得更為完整。
環牆步道與舊修道院塔樓,塔樓與里斯本的貝倫塔有許多相似的特徵。
環牆步道的岩石露頭與舊修道院外牆相結合。
完全不同風格建築形式,構成對比的趣味畫面,這種有意混合的折衷主義風格,符合浪漫主義的異國情調,就是佩納宮外觀引人注目的焦點。
佩納宮殿內部續見《佩納宮殿內與公園一隅》。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巴拿巴2024/02/21 10:38
好多漂亮的相片
謝謝分享!
敬祝平安健康
法喜充滿
福杯滿溢!
巴拿八+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