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走覽牛津博德利圖書館
2023/01/21 23:00
瀏覽5,496
迴響0
推薦27
引用0

博德利圖書館(The Bodleian Libray),位於英格蘭牛津大學城區。牛津大學為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圖書館,共有40個圖書館,而博德利圖書館(The Bodleian Libray)即為總館,也是英國第二大的圖書館(僅次於大英圖書館),總收藏數多達百萬件。博德利圖書館並非世界圖書館之最,但因包括《哈利波特》等電影都在此取景拍攝,成了紛絲朝聖之地,讓博德利圖書館憑添新意趣。

因為得到資訊牛津大學城區內不好停車,這天自民宿「Five Mile Oxford」附近巴士站搭乘雙層巴士,不到20分鐘車程抵達Oxford City Centre,在在[Magdalen Street East (Stop C6)]站下車。

Oxford City Centre散策路線。

這是二度前來牛津大學城區。第一回因在牛津附近的約翰.邱吉爾(John Churchill)宅邸「布倫亨宮(Blenheim Palace)」參觀很久時間(參見格文:布倫亨宮覽建築 & 布倫亨宮遊花園),之後抵達牛津大學城區已經向晚時分,很多學院都無法入內參觀,為消弭殘念,此行英國自駕之旅特再安排一天前來。

從Magdalen St. E街口轉向Broad St.,可看到這棟建築↑是「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 。

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是牛津大學最著名、最古老的書院之一,以活躍的政治氛圍著稱,曾經培養出了多位英國首相和其他英國政界的重要人物。此外該書院也是招收最多外國學生的牛津學院(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牛津觀光巴士,可隨上隨下,還多種語言的語音導覽,搭乘資訊與票價詳見:https://reurl.cc/pZlWmQ 。

韋斯頓圖書館(Weston Library) ,屬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的一部分,是博德利圖書館珍品藏書的主要藏區。

這間圖書館原由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於1946年建立,古典復興風格,2011年閉館翻修,2015年重新對外開放,該圖書館為國家二級保護建築,舊稱新博德利;因2011年翻修時,由加菲爾德·韋斯頓基金會為此捐助2500 萬英鎊,竣工後被命名為「韋斯頓圖書館(Weston Library)」。該基金會由加拿大商人Willard Garfield Weston創立,他移居英國並成為Macclesfield的國會議員。

韋斯頓圖書館(Weston Library)一樓大廳,可免費入場,設有咖啡廳、商店和展覽室。

與韋斯頓圖書館(Weston Library)隔Broad St街相對的是謝爾登劇院(Sheldonian Theatre)與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

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屬三一學院,座落在一座建於1683年的古老建築中,是阿什莫林博物館的舊址。博物館創始於1924年,館內最著名的是一塊不起眼的黑板──1931 年5 月16日,愛因斯坦在上面用粉筆計算了宇宙的大小、密度和年齡──去的當時未開放參觀。

周圍外牆環繞13尊羅馬帝國皇帝雕像的謝爾登劇院(Sheldonian Theatre)

謝爾登劇院(Sheldonian Theatre)建於1664~1668年,由克里斯多佛·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是以古羅馬的戶外劇場為範本,為牛津大學設計的大講堂。以該項目的主要財政支持者,當時的校長吉爾伯特,謝爾登(Gilbert Sheldon)命名。用於音樂會,講座和大學的儀式,並不用來表演戲劇。

克拉倫登樓(Clarendon Building),與謝爾登劇院(Sheldonian Theatre)相鄰。

克拉倫登樓(Clarendon Building),建於1711~1715年,由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Nicholas Hawksmoor)設計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目前是牛津的一級保護建築,牛津大學出版社所在地。

從謝爾登劇院(Sheldonian Theatre)前門可以進到博德利圖書館(The Bodleian Libray)前庭。

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是個方形建築物,↑由此門進到建築中間有個大中庭,四邊建物組合成類似「口」字型四合院。

圖書館的出入口在四合院的西面,門前立著彭布羅克伯爵三世威廉.赫伯特(William Herbert)銅像,他曾經在1624年擔任牛津大學校長,以此紀念他對博多利圖書館所作的貢獻。

東面建築牆上有「五階之塔(Tower of the Five Orders)」,從一樓至五樓分別呈現:托斯卡納(Tuscan)、多立克(Doric)、愛奧尼(Ionic)、科林斯(Corinthian)和混合式(Composite)等5種古典建築柱式而命名之,形式繁複華美(可惜當天有活動,將中庭圍起來排滿椅子,無法拍全)。

柱式塔的第四層上是國王詹姆斯雕像,彰顯牛津大學與斯圖亞特王室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

進圖書館的入口這一面前廳原是牛津神學院的一部分。購票入場後,按時間先在此集合等候導覽員。

神學院(Divinity School)大廳,建於1480年代,屬晚期哥德式風格;原作為講說、研討神學的教室,如今已經變成博德利圖書館參觀路線的一部分。電影《哈利波特》的麥教授曾在此教演過舞蹈課。

導覽員解說博德利圖書館(The Bodleian Libray)歷史。

博德利圖書館(The Bodleian Libray)館內(因無法拍攝,圖引維基百科 photo by Diliff)。在古老的圖書館中,古色古香的木製屋頂天棚用各家貴族紋章做裝飾;一排排木製的書架上陳列著大開本古書。

德利圖書館中庭看出去,有座連接兩棟校舍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

嘆息橋(Bridge of Sigh),建於1914年,原名「赫特福橋(Hertford Bridge)」,因為類似威尼斯著名的嘆息橋而被稱之,橋樑連接赫特福學院(Hertford College)南北二部間的新舊建築物,只有教職員與學生可通行。

拉德克里夫廣場(Radcliffe Square),得名於牛津畢業的英國醫生約翰·拉德克利夫(John Radicilffe),他留下大筆遺產給大學和就讀的牛津大學大學學院。廣場的中心圓形建築是拉德克利夫圖書館(Radcliffe Camera),周圍被牛津大學的歷史建築所環繞。

拉德克里夫之家(Radcliffe Camera),屬於博德利圖書館的一部分,於1749年竣工開放,目前是牛津大學圖書館的醫學和科學書籍館,及作為閱覽室使用。

這座圖書館是英國早期圓形圖書館的代表,設計者為詹姆斯·吉布斯(James Gibbs),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與巴洛克式圓頂的外觀,已成為牛津的地標建築,是牛津大學城裡面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上鏡次數最多的建築之一。

坐落於拉德克里夫廣場東面的牛津大學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創建於1438年,得名於萬靈節。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雙塔由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Nicholas Hawksmoor)所設計。萬靈學院號稱是牛津大學最富裕的書院之一,光在2010年便獲得捐贈22000萬英鎊。

聖母瑪利亞大學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座落在拉德克里夫廣場(Radcliffe Square)南面,教堂裝飾華美的尖頂建於14世紀初,被譽為英格蘭最美麗的尖頂之一,牛津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聖母瑪利亞大學教堂13世紀初就作為大學管理中心和授予文憑的場所,可說是牛津大學的起源地,現今建築主要落成於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

哥德式尖塔的鐘樓是教堂中最古老的部分,始建於 1270 年代,塔高62公尺,內部有127級階梯的螺旋梯,向公眾收費開放,登塔可欣賞牛津中心區景色。

教堂中殿。

聖壇於 1460 年代重建,排列成大學禮拜堂的風格。

講壇,兩側有6個拱廊為教堂主要支撐點,與牆面、天花板外框呈現一個近乎三角形的空間。

教堂西面向的彩繪玻璃。

二樓可俯瞰教堂內部,前方說明牌陳述:教堂已在此佇立超過千年。教堂早期是各學院的共用教堂,所有的儀式、正式的會議、考試都在這裡進行。

眺望管風琴。古典管風琴是由瑞典公司Metzler Orgelbau於1986年所建造,其管風琴未染色橡木外殼是向最早設計管風琴的Smith致敬,並保留了1827年火災重建後的雕刻木管陰影特色。

聖母瑪利亞大學教堂位於高街(High St.)的入口,巴洛克式的教堂門廊建於1637年,為英國建築和雕塑家尼古拉斯‧斯通(Nicholas Stone)所設計。上面有華麗的螺旋立柱以及哥德式扇形拱頂,其螺旋立柱是英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創新。

離開聖母瑪利亞大學教堂,沿著高街(High St.)來到牛津最繁華、最嘈雜的路口,卡爾法克斯塔(Carfax Tower)所在處。

牛津大學城最美之莫德林學院續見:https://blog.udn.com/kocj/178165879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