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唾手可得」嗎? 台南一中 張力中老師
日前批改作業時,將學生稿件上誤寫的「垂手可得」圈出,修改為「唾手可得」,並請其謄正。沒想到,孩子居然來抗議,表示「垂手可得」沒有錯,兩個成語可以通用,因為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都收錄了。針對教育部的粗失,以及學子認知上的混亂,我想予以澄清,並且說明解決爭議的方法和根據。
首先說明「唾手可得」的典故。「唾手」就是把口水吐在手掌上的意思,比喻事情容易做到。它出自《後漢書‧公孫瓚傳》注引《九州春秋》:「瓚曰:『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手而決。』」另外,《舊唐書‧褚遂良傳》也載錄:「但遣一、二慎將,唾手可取。」可見,「唾手可得」是有例可考的成語。
思索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人為甚麼要「唾手」呢?因為要增加摩擦力,以便握牢工具,把事情做好;例如,抬舉重物、執握工具把柄時,大家往往會朝手上吐上唾沫。所以,「唾手可得」乃是輕而易舉,甚至還隱含著「喜孜孜摩拳擦掌,等候收取成果」的意思。且看今日舉重、體操運動中,為了防止脫槓失誤,選手在掌心敷上碳酸鎂粉,以增加與器械間的摩擦力,道理便是同出一轍。
至於「垂手可得」呢?應該是不學之過。俗人因為「唾」字的偏旁作「垂」,因而多將「唾」字誤讀為「垂」。久而久之,就以紫亂朱,訛出「垂手可得」了!這絕對不可取。
查考清人陳忱(1615〜1670)的《水滸後傳》第15回寫著:「粘沒喝道:『遼主闇弱,勢如破竹,幽燕之地【垂手可得】,……亟宜行事。』」大陸學者以為這是「垂手可得」首次出現。其實,《水滸傳》第58回已有:「吳用道:『只除教呼延灼將軍賺開城門,【垂手可得】!』」不過,《水滸傳》第96、97、109、113、117五回則使用「唾手可得」。此外,《三國演義》第7、51、58、61、64、110六回使用「唾手可得」,至於「垂手可得」,羅貫中書中一次也未見。
顯然,「垂手可得」冒出,並與「唾手可得」並現,只是書籍傳抄上的謬誤。這和「莫名其妙」錯成「莫明其妙」、「惱羞成怒」錯成「老羞成怒」、「故步自封」錯成「固步自封」、「根深柢固」錯成「根深蒂固」、「斑駁陸離」錯成「斑剝陸離」一樣,全部是荒腔走板的缺失。
綜合而論,上引成語的錯別字現象,全出現在明清小說上,它形成的原因是:明清時期,書籍印行不便,士人於是抄錄書籍秘本,流傳書刊。其中,分為自抄,請專人代抄,請多人代抄,而抄本經過輾轉傳抄,乃至刊印,錯誤自不可免。由於智識從正不從俗,所以,凡是成語有兩種書寫方式,其中之一來源出自明清小說者,它都不該被使用。#
- 8樓. 我敗絮其外, 我金玉其中2024/10/28 19:23謝謝你找出這麼多的出處,讓我可以交給一個在跟我爭論的網友看。
- 7樓. 小熊维尼2024/08/14 18:34中国那边有一个让我非常惊讶的例子,“美轮美奂”原指建筑高大、富丽堂皇,不过平日里媒体、文学出版物一再把这个词错用,用它来夸奖一切作者觉得美观的东西,即便学校中文课堂不断纠错,也难挡社会上的压倒性的错用,最后官方先败下阵来,这个“新”用法竟然收归字典了。
- 6樓. Vax2023/07/14 15:39把錯別字當做語言的進步 近年來文化的淪喪就是因為有五樓這種強詞奪理的蠢蛋
- 5樓. 都是中國人2021/09/16 06:41弱智到極點的所謂教師, 刻舟求劍就是你此等人, 語言就是不停地演變, 意思沒錯就行, 語言就是從俗多過從正, 約定俗成的, 你要正統你不去全文都文言文, 用古字, 用甲骨文, 和最老的字體好了吧 . 就是你這種人阻礙人類和文明的進步, 不要再教壞學生好了
- 4樓. MJ2018/03/28 15:10舉重物, 拿工具時, 不可能向手上吐唾液, 這樣不但不會增加摩擦力, 反而是減少摩擦力. 不信你可以問問你的物理老師.
- 3樓. simon2015/12/07 13:05完全讚同 應該修正
- 2樓. Aiees2015/08/31 03:37完美印證了「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請自便 台灣首`散` 於 2015/09/14 13:55回覆
- 1樓. kuan2015/01/31 13:19
獲益良多
謝謝老師
不客氣
台灣首`散` 於 2015/02/10 22:0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