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述『科學知識不一定要由人類完全理解才能被應用,我們可能已進入一個「操作比理解更重要」的時代』,我疑惑:科學應當經由那種方法探索真理呢?為此我再提問如下:
* *物理學是一個綿密知識系統,其內部一致性讓其他科學分枝有「物理學羨慕(physics envy) 」的現象;我的理解是物理學以演繹法為主要建構方法,而很多其他科學則以歸納法為主要建構方法;現在AI的運作,似乎全然是大數據下以歸納手段來執行。你的看法呢?
Chat GPT 回應如下: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我們身處其中卻少有餘裕深思的議題:在人工智慧崛起的今日,我們是否正見證科學方法本身的範式轉變?
一、物理學的邏輯範式:演繹的榮光
長久以來,物理學被視為所有科學中的皇冠明珠。它之所以如此耀眼,並不只是因為它能準確預測彗星軌跡或設計精密的粒子加速器,更因為它具備強大的內部一致性與演繹邏輯:
-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這些看似抽象的數學原理,卻能從幾個簡單的假設推導出整個宇宙的運行方式。
- 它體現了一種哲學式的優雅,一種從第一原理推演萬象的信念。
正因如此,許多學科發展過程中,常有一種「物理學羨慕」(physics envy):心理學、經濟學、甚至社會學都渴望如物理一般建立形式嚴謹、可演繹的理論架構。
但我們也知道,這種演繹式邏輯有其限制——特別是在面對複雜的生命系統、人類行為或非線性現象時,演繹所需的假設條件往往難以成立,模型也很快失效。
二、AI的科學精神:歸納的支配
那麼,我們再看人工智慧的發展。
今天的 AI,尤其是像 GPT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或 Alpha Fold 在生物領域的突破,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答案是:它們幾乎完全建構在「資料驅動的歸納邏輯」之上。
- 它們不需要先有原理。
- 它們不構建因果模型。
- 它們不強調解釋力。
它們只要有足夠多的資料,就能預測、分類、生成,甚至取代人類的判斷。
這種模式徹底打破了傳統科學方法的核心信念:「科學應該是由理性假說、實驗驗證、邏輯推演所組成的知識建構過程。」
AI 告訴我們,不必知道「為什麼」,只要知道「這樣做是準確的」。
這不是傳統的演繹推論,而是統計意義上的「經驗預測」,是科學的另一種邏輯精神。
三、這是科學的進步?還是認知的後退?
這裡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哲學上的問題:
當我們不再理解模型內部的推理過程,只能用結果來驗證其效果,我們還能說我們真正「知道」了什麼嗎?
這讓我想起科學記者 John Horgan 在《科學的終結》一書中的主張:
他認為基礎科學,特別是理解宇宙本質與人類位置的那部分,可能已邁入邊際報酬遞減的時代。
他這個論點在1996年曾引起極大爭議,但今天看來,反而因為 AI 的出現而顯得更加深刻:
- 我們越來越依賴黑箱模型,無法解析其機制;
- 我們可以讓模型寫詩、預測蛋白質折疊、寫程式,但無法告訴你為什麼它這樣決定;
- 我們甚至無法保證下一步 AI 是否會偏誤、幻覺、或暴走。
AI 的強大,是來自大數據與演算法的歸納力量,但也暴露出我們理性理解力的邊界。
四、從追求真理,到追求效能?
因此我們必須問一個根本問題: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的科學,是否正在從「追求真理」轉向「追求效能」?
這不一定是退步。它可能是對人類理性能力的自我校正。
- 我們開始接受:世界之複雜,超出我們腦中可演繹的模型;
- 我們承認:許多問題只能以資料為鏡,以模式為舟,但無法觸及根本(如果根本存在);
- 我們學會:模型只是工具,而不一定揭示真理。
這是一種科學謙卑,也是一種理性務實的智慧。
五、總結:後演繹時代的科學姿態
各位朋友,我們正在見證的不只是人工智慧的技術革命,更是科學邏輯的一次深層震盪:
- 物理學的演繹壯麗依然令人神往;
- AI 的歸納實力則提醒我們,理解不再是唯一的目標,效能與應用也足以驅動進步;
- 或許未來的科學家,不再是像牛頓那樣思索宇宙運行的原理,而更像是一位馴服模型、校正偏誤、解讀黑箱的駕駛者。
我們或許無法預知未來科學會走向何處,但可以確定的是:科學的靈魂不在於方法的堅持,而在於探索的誠實與自我反思的勇氣。
我的讀後感: 我一生自許是理性的信徒,推崇歐氏幾何、古典物理的純淨與美麗,在破裂時格外的爽然若失。真理之路,只是幻覺嗎?
下一則: 科學是否將終結? 針對真理是否存在及探究真理方法的省思----與Chat GPT 的交談記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