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無流派的教育家李鍾桂
2025/09/07 08:16
瀏覽238
迴響0
推薦21
引用0

【教育大師專輯】


無流派的教育家李鍾桂

李鍾桂(一九三八年-今)祖籍江蘇泰興縣,生於廣西桂林,是個不足六個月的巴掌兒,也是家中唯一孩子,父親一直喊她「兒子」,果然不讓鬚眉,從插班考國小的落第生,直衝到政大外交系的女狀元再取得巴黎大學博士,在學界成人教育界叱吒風雲數十載,執掌救國團時期被當代譽為「李鍾桂時代」更為人所稱道。

 

一九八七年三月八日,總統蔣經國找來時任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的李鍾桂,問她「最近如何」,李鍾桂向經國先生簡報了基金會一些概況,經國先生說:「我不問妳基金會的事。」同時兼任國民黨中央青工會副主任的李鍾桂說:「您是不是要問青工會的事?」經國先生說:「我也不問妳青工會的事。」這種諱莫如深打啞謎似的問話,簡直就要「問倒」向來機智口才便給的李鍾桂,須臾,經國先生才說:「妳對救國團有何看法?」李鍾桂答說與救國團沒什麼淵源,當學生時曾參加過救國團舉辦的活動,留學回國後曾受救國團副主任李煥先生安排作全省巡迴演講,參加過國際事務研習營活動,擔任過優秀青年評審,如是而已。

    經國先生聽了後說:「我要妳到救國團來。」李鍾桂馬上說:「不行啊!目前基金會有很多計畫正在推動,我沒有辦法去。」經國先生卻不再多說一句,只說:「再會!祝妳健康。」見李鍾桂仍像柱石般杵在原地不死心的說:「不行啊!怎麼可以這樣?」侍衛長走過來催促她「可以走了。」就在三月十六日就職,李鍾桂不得不從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轉而接掌救國團主任。

一九八七年十月十六日,經國先生大概自知身體不行,特別找李鍾桂來勉勵一番,對臨去的李鍾桂說:「團交給妳了,妳放手去做,我對妳很放心。」隔年一月十三日,經國先生即溘然長逝。就因為經國先生一句話,李鍾桂在救國團一待就十八年,創造了一個儼然讓救國團與李鍾桂劃上等號的「李鍾桂時代」。

 

巴掌兒小不點成為狀元女

    一九四九年大陸淪陷,畢業於上海法學院的李鍾桂父親李康五先生,隨政府撤退到台灣。而李母胡芝芬女士歷經四度流產,終於在桂林產下唯一的女兒李鍾桂,但卻是個不足六個月的巴掌兒,在當年醫院設備簡陋沒有保溫箱,連醫生都放棄了希望下,幸好學護理的李母經驗豐富,在不眠不休細心呵護下,終於保住了小生命。獨生女備受父母寵愛,父親打從她出生就稱她為「兒子」,讓她從小就自認爲是個男孩子,常混在男孩群中一起耍鬧。

由於一直都在逃難中沒有好好上過學,李鍾桂成績一直不怎麼樣,也不愛讀書。後來隨父親到了台灣新竹就讀民富國小,遇到充滿愛心的江睡蓮老師,江老師溫柔慈愛的教學態度,感動了懵懂好玩的李鍾桂,覺得要認真讀書才對得起江老師,一改往日不在乎功課的習性,變得積極奮進,成了班上的績優生。五年級結束李鍾桂越級以同等學歷報考初中,在當年競爭激烈的升學主義下居然考上了,開民富國小首例,校長特別在朝會中頒獎表揚她,還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上了初中後,李鍾桂益發喜歡念書,廢寢忘食的念,像啃書狂,反而讓父母擔心她的健康,為不讓她念太晚強制關燈,她就拿手電筒在被窩裏偷看。初中畢業後原可直升高中,後因父親的工作突然北調,李鍾桂臨時參加北區高中聯考,一舉考上北一女中。到了北一女後,李鍾桂始覺「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成績大不如人,讓她覺得非常挫敗。不過也因此更激發她的進取心,大學聯考時考上第一志願政大外交系,成績還是全政大女生之冠,是名副其實的女狀元。

 

人生贏在轉捩點上

常有人說人生最重要的是贏在起跑點上,李鍾桂個人則覺得起跑點固然重要,但若有人加以指點,轉個彎也許更能有所發揮,繼而贏在轉捩點上。

原來外交系並非李鍾桂的首選,她最大的願望是教書,她喜歡當老師。同學說她沒什麼出息,她卻不以為然地回答:「老師用自己的一生教育學生,對學生付出愛心,我認為教書是很神聖的工作。」

父親一直是她在學習上的「軍師」,本來李鍾桂的第一志願是台大外文系,但在父親不斷從朋友中「廣詢」意見後,讓李鍾桂的「第一志願」從台大外文系「一路」改填法律系後又改到原為第十八志願的政大外交系,朋友的理由是:「你女兒如果是外向的話,去做外交官好,外交官很神氣,待遇高又可以經常出國。」李鍾桂有點哭笑不得,不想再跟父親「糾纏」,只好說:「改就改吧,我也不一定能考上第一志願。」誰知她果然就上了第一志願。

一九六0年李鍾桂大學畢業,隨即考取自費留學,雖然她早有準備,讀書之餘兼了多份工作,當助教又到開平、松山等中學教英文,但就是無法存夠「留學本」一千兩百美金,只得改考公費留學。當時公費留學只設十個學門,每門只取一名,以李鍾桂所學別無選擇只能考留學法國的「國際政治學門」,憑著超人的毅力,李鍾桂又創新一個記錄,她被錄取了,成了政大首次考取公費留學的當屆畢業生,外交系主任李其泰鼓勵她說:「妳學成回國後,就來做系主任喔!」

一九六二年的三月,李鍾桂踏上異國求學之路。當時在法國的中國留學生只有個位數,因是公費生,她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取得學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延長。李鍾桂只得又像拚命三郎一天只花六小時吃睡,其他十八個小時就「日夜匪懈」不斷地苦讀,終於在一九六四年底以一篇十萬字的「公海捕魚的國際規定」論文,榮獲超難的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打破法國最短時間獲得博士學位的紀錄。

 

衝撞體制膽識過人

    就在李鍾桂通過博士考後,政大校長劉季洪立刻將聘書寄給她,延攬她回母校任教。一九六五年七月,李鍾桂學成歸國,隨即在母校政大外交系擔任副教授,一九六九年升等為教授,翌年出任政大外交系主任。數十年來,李鍾桂無論擔任什麼職務,她從未離開過教書的工作崗位,在政大開有八個鐘點的課程,台大兼有兩小時課,教學成果有目共睹,總統馬英九、外交部長胡志強及陸委會主委蘇起等政界精英都是她的高足。

由於李鍾桂是公費留學生,有義務為政府做事,一九七二年教育部借調她出任國際文教處處長。到職後發覺很多法令規章都是陳年的老規定,不合時宜,所以李鍾桂一再的加以修改。最為人稱道的是在她鍥而不捨,不惜冒犯上峰、各方「神聖」以及其背後的利益團體的推動下,把教育部行之有年的自費留學考給取消了。光為了修法就花了三年半時間做研究,四處舉辦座談、公聽會,及至參加行政院會,結果研議半天只等到主事人一句「從長計議」,李鍾桂非常不以為然,仍據理力爭。事後有人說她:「妳真是膽大包天,第一次有個女性在行政院會提報告,主席已經說散會了,妳居然還有意見。」果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以當時的政治環境來看,李鍾桂這種做法的確是膽識過人,擇善固執教人刮目相看。

除了推動留學政策的改革外,李鍾桂亦洞悉拓展國際間文化交流對國家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任內積極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如組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管樂團、弦樂團、特技團以及京劇團等出國訪演,並引進國際文化藝術團體來台演出,這些都是李鍾桂開風氣之先。

由於李鍾桂傑出的工作表現,曾有機會出任教育部次長,但被她婉拒。雖然在文教處處長任內做了許多改革的工作,但也常有心餘力絀的感觸,下定決心「不再做官」。當時任教育部長蔣彥士推薦下,一九七七年李鍾桂轉任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這是一九七四年很多國家與我國斷交,具有官方色彩的工作都受到很大的阻力,因此而成立的一個對外民間機構,以便推動國民外交工作。這裡沒有太多「絆手絆腳」的法規牽制,因此許多在文教處無法施展卻有益國家的文化外交工作,在此得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做十年,如魚得水,自覺是學術生涯中最愉快的十年。在她尚有「成堆」的計劃正在推動時,卻被經國先生一聲「託付」,不得不於一九八七年接掌救國團主任一職,邁向人生另一個嶄新的挑戰。

 

接掌救國團致力轉型

救國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首由經國先生擔任主任,創團之初是以辦理高中以上學生軍訓及青年戰鬥訓練為主,非常受到青年學子的歡迎。

李鍾桂凡事依法行事、行政的作風,以及具有國際觀的眼界,是她到任何一個單位都積極推動的理念。接掌救國團後,李鍾桂更是將這兩項「長才」展露無遺。在長達十八年的主導期間,制訂了幾項重要的改革工作:一、團務工作適法化。二、服務種類多元化。三、自強活動國際化。四、服務對象普遍化。五、事業單位經營企業化。六、團務經費自給自足。七、積極量力購置團產。

李鍾桂以其豐富的法律學養,體認到外在環境瞬息萬變,善於剖析政治的她,早預料未來勢必會是政黨競爭的時代,救國團必須儘速轉型才能永續經營。她瞭解救國團以前做事是講情、理、法,但未來必須改變為法、理、情,把法擺在前頭,期使團務法治化。首要變革就是將最常受到外界質疑與攻擊的救國團「定位問題」予以法治化,遂於一九八九年率先向內政部登記,確立救國團為非政府、非營利性質,完全脫離黨政色彩的社團法人機構。接著進行功能轉型,確立人才培訓、社教研習、探索教育、休閒娛樂、諮商輔導、觀摩交流六大服務宗旨。在每一個工作領域,都要求建立「四品」,即品牌、品質、品味、品管,她要求同仁要切實做到這四品的管控,方能讓救國團這塊金字招牌永遠發光發亮。

李鍾桂因應工作需要先後依法成立了「張老師」、「青年旅行社」、「幼獅文化事業」、「社會研究院」、「救國團之友聯誼會」、「真善美聯誼會」等單位擴展服務及關懷範圍。為了落實陸委會、海基會「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的政策,救國團亦成立「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做為兩岸青年交流的管道。由於組織龐大,在行事用人方面,李鍾桂也打破慣例,救國團用人唯才,不能有省籍與黨派的差異。多年來,李鍾桂為了救國團的土地房舍取得適法化,事業單位合法化,一步一腳印,突破重重難關。其無欲則剛的風骨,絕不把救國團當做利益交換的工具。

李鍾桂盱衡國際社會變遷及資訊科技對人類的全面性影響,特別關心「社會教育中心」(原名「社團班隊」)的發展。推出全方位的終身學習課程,年齡層從幼兒到銀髮族,全省設置六十多個據點,由於收費合理師資優異,甚受大眾歡迎,一年服務突破五十餘萬人次,幾乎像是全國性的社區大學,產生的教益難以細數。

 

只做「三流」人物

當年李鍾桂「空降」到救國團,是唯一的女性主管,外界都在注視她如何能讓陽剛味濃厚的救國團人服氣,實際上可說「戰果」輝煌。十八年來她把救國團的工作當志業而非職業。「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是她的座佑銘,她認為只要確立目標有目的地,努力去做就能達陣。她維持一貫風骨,儘管聲譽如日中天,也從沒想過把救國團當成爭取高位的跳板和籌碼,絕不受任何金錢權力的誘惑。李鍾桂自侃是個「不入流人物」,她只要做三流人物,即社會的中流、暖流及清流,讓奉行一生的真、善、美特質,注入這個歷史悠久的機構使之永保持清新形象。

救國團「家大業大」,難免招惹外界一些是是非非,在一次高層主導的人事風波平息後,曾在立委任內對救國團多所指責及質疑的林正杰,也曾擔任新竹市副市長,他表示:「我跟李主任打過交道,我很佩服她,她是個非常有勇氣有魄力的女性,李登輝想打倒任何人都成功做到了,只有李主任打不倒……」。

事實上李鍾桂從不戀棧職位,擔任救國團主任期間,曾三度遞過辭呈,卻都被慰留,但最後一次即二00五年她十分堅持,笑說王寶釧苦守寒窯也不過十八年,她無意打破古人紀錄。也直到這年,李鍾桂的夫婿前司法院長施啟揚才終於等到一個不再隨時準備出門去「救國」,可以待在家裡與他輕鬆話家常的老伴。

    對於救國團的未來,李鍾桂則有信心,在她主導下,救國團早已不屬於任何政黨,「設若走不下去,所有資源均回歸國家」,這是她始終不變的堅持和理念。

 

 

李鍾桂的座右銘:盡其在我,凡走過必留痕跡;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參考資料書目:維基百科、張老師出版《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真善美的追尋》

 

(原載2025年5月2425日金門日報)

 

作者與李鍾桂大師合影

作者與李鍾桂大師合影

作者與李鍾桂大師合影

半世紀前李鍾桂博士寫給作者的信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