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民美食中有名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刈包(Gua bao),被美稱為"台灣漢堡",如今許多外國人吃過後都非常激賞.他看起來像是割開饅頭再夾滷肉,原創可能是來自中國福建省福州的"虎咬豬",又稱"割包",但經臺灣在地化口味改良而讓普羅大眾更廣為接受.在日本長崎新地中華街稱之為"角煮饅頭"(角煮まんじゅう),取其為滷五花肉夾饅頭之意.傳統餡料通有:片狀五花滷肉、酸菜、花生粉(一般與糖混合)及香菜等.
對我來說,一直到後來出社會才開始吃到這個美食.因為在台灣,每年尾牙這一天,各家老闆都會準備牲禮,金紙祭祀土地公,以祈福招財,並設晚宴,宴請員工,感謝員工這一年來的辛勞. 而在這一天的晚上有吃刈包的習俗,因其外型長得像錢包,所以吃刈包,象徵來年發大財,錢包滿滿用不完.
吃過這種美食後,覺得裡面的五花肉,像是東坡肉,完全不會有肥肉的油膩,再加上酸菜,花生粉的配合,確實很美味.尤其是到了冬天,一個刈包,一碗魚丸湯,讓人回味.
有一次看住在外國的台灣人寫的文章,他不知道"刈"字,在電腦中是怎麼發音的.這也讓我產生興趣,就查資料發現
刈:割草. 《廣雅》斷也.殺也. 1.《詩·周南·葛覃》是刈是濩. 2.鮑照《代東武呤》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豚. 3.《國語·吳語》而又刈亡之. 4.《大戴禮記》及後世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
但是"刈"的發音,和台灣的民間發音不合,倒是"割"有"kat4",和"koah4",兩種讀法,都很吻合.所以應該用"割"才正確.
查過資料後覺得:也許古代就是寫"割包",但是後來的人不知原字是哪一個,就從漢字找意思相同的字,寫成"刈包",或是直接寫成"掛包".未來的人讀"刈包"時,就會被糾正該讀成"kat4",或是"koah4",而不是"yi3".
所以"刈"這個字,未來就變成有"ㄍㄨㄚˋ",和"一ˋ",兩種讀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