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經解篇─參考一下孔子對五經的看法
2008/04/18 14:31
瀏覽3,694
迴響1
推薦3
引用0
續《易學導正》篇
《禮記.經解篇》
子曰: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
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敦厚,禮教也。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
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
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易之教,絜靜精微
絜靜是心靈寧靜、澄潔之意
精微是無比的細密精確之意
也就說,易若學的好,則對任何事物將會是以絜靜精微的態度去看待
而科學是不是用這態度在作學問呢?
所以對於正統易經研究者而言,其實就如同西方的科學研究者一般
求證再求證,務求事理通澈,務期使脈絡融通無礙
這也是我所說的科學(或許該稱之為科學精神、科學態度?)
易之失,賊
而易的流弊是,如不走正路,流入旁門左道,就會賊頭賊腦
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來煽惑別人
說理至此,我覺得我講解的已經夠了
這一串論戰,我的重點在釐清《易》不是巫術,不是神佛那一類的玄學
也並非要將《易》歸入科學,因為科學無法涵蓋《易》
但是《易》也非不科學,因為它的態度、方法都很科學
一般人對它抱持神秘的看法,多半是來自易之失者所為
事實上,研究《易》就像在做實驗
只是這種實驗絕大部分不是物質方面的,是自然萬物相對應於時間和空間方面的
是在研究可以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原理),進而發現與了解生命的深層意義
我們的討論應該是可以結束了
不管與我持反對意見的網友們同不同意我的解說
我已經盡我所能讓你們了解,《易》應該不是你們所想的那種東西
感謝各位讓我有動力將這些易學導論寫出來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想寫,只是......實在太懶了 :P
《禮記.經解篇》
子曰: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
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敦厚,禮教也。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
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
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易之教,絜靜精微
絜靜是心靈寧靜、澄潔之意
精微是無比的細密精確之意
也就說,易若學的好,則對任何事物將會是以絜靜精微的態度去看待
而科學是不是用這態度在作學問呢?
所以對於正統易經研究者而言,其實就如同西方的科學研究者一般
求證再求證,務求事理通澈,務期使脈絡融通無礙
這也是我所說的科學(或許該稱之為科學精神、科學態度?)
易之失,賊
而易的流弊是,如不走正路,流入旁門左道,就會賊頭賊腦
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來煽惑別人
說理至此,我覺得我講解的已經夠了
這一串論戰,我的重點在釐清《易》不是巫術,不是神佛那一類的玄學
也並非要將《易》歸入科學,因為科學無法涵蓋《易》
但是《易》也非不科學,因為它的態度、方法都很科學
一般人對它抱持神秘的看法,多半是來自易之失者所為
事實上,研究《易》就像在做實驗
只是這種實驗絕大部分不是物質方面的,是自然萬物相對應於時間和空間方面的
是在研究可以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原理),進而發現與了解生命的深層意義
我們的討論應該是可以結束了
不管與我持反對意見的網友們同不同意我的解說
我已經盡我所能讓你們了解,《易》應該不是你們所想的那種東西
感謝各位讓我有動力將這些易學導論寫出來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想寫,只是......實在太懶了 :P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1) :
- 1樓. 張爺2008/06/07 00:48易學的確重視實驗
雖非現代意義的科學
但是有原理,可驗證,而且可重覆驗證,那基本上已經符合科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