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路終坦 入世渡眾始圓滿
修證路途坎又遙 禪師示階久恆傳...(劉昕題)
著重”看話禪”的【指月錄】第二十八卷中記錄了一段青原惟信禪師的『上堂法語』:「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觀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精讀禪師自述的這一小段參禪歷程,對於世間學智的學習修為,回首憶想,何人何嘗不是如此經歷?可...令人讚歎的是,禪師對學僧的這一段簡短的述說,卻道盡了世、出世間一切學人在各階段修練的心路歷程與意境!願學人皆能有此認知,才能堅持努力,耐心的熬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艱辛歷程,終究會有個休歇處!今就禪師參禪前後三階段的修證境界,發抒一點點個人的心靈體悟(看看就好!):
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在世人情之常態
層峰疊然涓流瀑下,彩虹雲抹湖光山色,俗眼驚瞥,讚聲譁然;景物依舊,人事已非,卻有潸然淚下之悽嘆,這些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表相見地,留影回憶,再情牽夢迴一番!是不參不悟的情器牽扯表徵。
情器交錯牽扯,引人七情流轉,各執情鎖,心性受縛,養成各類習性,綜成世間之紛雜,身置其中必受影響,故有古聖先賢的心、性、行之修為教導。(情:喜.怒.哀.樂.悲.鬱.苦等七情。器:一切山河、大地、人文等物質界)
節錄蘇東坡在 修證前 的意境描述-----廬山詩偈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未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意識昇華之參悟過程 (超世、出世,心態往 往違反世情)
人識意境之昇華首在破相趨性,性本清淨,自在空寂,層峰、涓流、彩虹、天光、景物、人事自是過眼雲煙,本牽不來情執之蔽,但千年百世的塵世流轉,詩詞美讚的情意傳頌,甘於情海沉浮的輪轉,已熔煉成情執金剛身,若欲破相得藉外緣力助 (如高僧,法王之功德力),且須經歷「見山非山,見水非水」解理行事 的艱辛歷程,不斷的參悟淬鍊,方得豁然開朗,湛然出脫,出落得光明耀眼之身,這或許是幾個阿僧祇刼、或幾世紀、或幾十年、或‥?‥的人生時程,也或許是瞬間的猛然頓悟!到時一片的清淨光耀,明明白白,但看功夫,各憑本事!
節錄蘇東坡 進入修證 階段的意境描述-----悟道詩偈
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明日如何舉示人?
三、【依舊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任它的山嵩水麗!性淨心明,一塵不染! (發願入世濟渡有情,如如不動的心境)
破相趨性是修行參悟的過程所作的應機之說,實則緣起性空,動靜自如,哪有何相可破?應如是說才是:實修印證「性空實相」與「緣起非相」。(實相亦非相也,但為揭明「性」與「緣」之意,不得已作如是的分別。)
功夫至此,已了然於心,一切山河大地、天光彩虹於我如雁過寒潭,潭不留其影;雲抹天藍,天不染雲色;湛然本體究竟清淨光明,了無垢染!心性不染情器,七情流轉無法垢障,自由自在!依舊是「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之境界矣!
節錄蘇東坡在 已證悟 階段的意境描述------悟道詩偈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註】
實相:此相為湛然本體,如如不動,不染垢淨。自性、實性也。
非相:此相無自性,幻化無常。如陽燄、夢、幻、泡、影、谷響、空花、水月、一切山河大地….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2016/03/12 20:21
雲中看霧 霧外見雲 雲霧同否?
雲霧幻事無常 當有湛然如如青天 靜觀雲幻
世間渺茫 當有如如自性 智體慧用
山水為喻 雲霧明喻亦然
原點純然有之 人終處雲霧幻中 從沒回到原點(見性除外)
謝謝指教~
劉昕 於 2016/03/13 00:54回覆 - 2樓. 一花2015/12/20 22:01
能條理解析如此細膩當處功夫
世間功夫地道者皆屬不易
悟道修為更屬難為道
多半時候我極欽佩有心做功課的人
感謝你的筆記做的詳細
好讓疎懶的我方便整理
回顧此篇當屬斗膽為文,實感汗顏!
但當時卻有一股莫名的衝動,不寫不行,如今想起真覺莽撞
承蒙不棄,如此褒獎又深感高興,有點"賣見笑"不好意思~
莫忘了指教喔!
劉昕 於 2015/12/21 01:12回覆 - 1樓. 兟絲2015/07/16 14:12簡單慢活的我,
只知將健康快樂擺第一
實沒時間去親近浩瀚的佛教學說
所以很敬佩你的善用時間修身養性
見山見水更有超乎表相的境界
事實上我們都不自覺佛理在生活中已躍然呈現了!
簡單就是"直率自在"那是小朋友的純真,沒有算計沒有執著.
慢活就是"悠閒順性"的生活,隨順自性,光明磊落,心無罣礙,自然健康快樂長壽.
那是見性的"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何須修心養性?
所以在生活中只要稍加觀察,到處是佛理展露,您已說出了!
吉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