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願?不要強求!
前文提到的,對「意願」的認識與掌握,
是我們在學習如何「平心靜氣」上,
最重要的突破及收穫。
前文:[有緣則聚,緣盡則捨]的反思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879838
佛教徒只教人,要慈悲,慈悲,再慈悲。
但「慈悲」只是一個概念,而且又和「發願」糾纏在一起,形成更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所謂的「信受奉行」上,每個人表現出的,有天壤之別。
也因此,白雲老和尚告誡他的出家弟子們:「願不要發得太大!」
這和他說的「能力」有關,如:「想那些超乎能力之外的及概念式的事,叫做妄想雜念;因為 “概念” 是掌握不住的」。老和尚教的只是基礎的理念,但他一再強調,要我們舉一反三,開拓新的思路。
老小子思維所得是,在「能力及概念」之外,再加上「意願」。
啟發來自佛教故事中,那個重慶富可敵國的龐居士。他把家產全部變賣成金銀財寶,裝上大船沈入江中,每天只打十雙草鞋維生。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捐出去,可以做很多好事?
他回答:「好事不如無事!」
這個故事真正要說的是「淨心」的境界(如果看官想的是此人、此事的「是非對錯」,那就落入了煩惱的陷阱)。
如果竭盡全力而能夠擺平造謠或生非的人,固然是「好事」,但參與了是非,免不了要付出「惹煩惱」的代價。所以,如果要「發願」去做,當然可以;但如沒有「意願」去做,當下捨之即可,無需自責。
捨,要捨得乾淨,不留一點反覆的「念頭」,否則只是在給「自心」套上另一個新的框框。
延伸閱讀:
有緣則聚,緣盡則捨;無罣無礙,還我自在。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784848
先平心再平路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4019766
無相三皈依與川貝枇杷膏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240152
多情、絕情皆為心之陷阱,談:李叔同 vs. 弘一大師(情為何物?之一)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637566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雪霏兒_Sapphire2017/08/12 15:56
發自己能力所及的願這是很重要的。
我曾看大寶法王在電視中分享,有些人讀了地藏經後,覺得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很好,也發了這樣的願。問題是如何去實
現?才能地獄不空。
不在乎願大願小,只要實地的去做,就是很好的願。
發自己能力外的願,只是徒增煩惱又蒙蔽了智慧。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雪霏兒的確如此!佛法應該是平易近人的、實用的調心之道。地藏經應該和西方極樂世界的概念一樣,只是心境的譬喻,存在於日常生活中。
色即是空(上)(平易近人的佛法 3)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3735174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於 2017/08/13 03:46回覆我們之所以能夠依佛法調理心境有成,即因排除了怪力亂神的「人法」部分。內人寫過一篇:
理性看「緣與輪迴」 http://blog.udn.com/jfeng13x/82441145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於 2017/08/13 03:59回覆 - 2樓. 顏裕人2017/07/07 00:30說得好
「想那些超乎能力之外的及概念式的事,叫做妄想雜念;因為 “概念” 是掌握不住的」。我們就是從這句話「起家」,再晉升到認識意願的重要性。成果之一,見拙作:入眠的小偏方 http://blog.udn.com/jfeng13x/81865245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於 2017/07/07 15:33回覆訪客簿的留言已看到,但老小子仍只能看,不能寫。不妨試用小蒙恬手寫板,可以很潦草地「畫」出來。如果再用 HDMI 軟線連到 42吋平面電視上(或小些的),眼睛就不吃力了。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於 2017/07/07 15:40回覆 - 1樓. 絲風2017/07/06 23:50
有時候,可以身入其境,試著改變………
有時候,點到即止,不宜涉入太深,
有時候,只能扮演站在高崗上的角色,
若無意願,不妨直接登頂!!
智慧,是一切抉擇的根基!!
絲風說得太好了!我們努力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做得到從「心」所欲,但平靜無波。祝週末愉快!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於 2017/07/07 15:2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