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段的電影匣子》
“Dead Poet Society”(台譯「春風化雨」)
編劇: Tom Schulman
導演: Peter Weir
本文作者: James段
壹. 前言
這是一部必須「看的很小心」的電影。
首先必須指出:台灣這裡的譯名是非常糟糕的。不知情的觀眾若依葫蘆畫瓢期待看一部教育片,結果一定造成許多冤枉的誤解!
“Dead Poet Society”直接的翻譯大抵是「已逝詩人小集」或等等此類。對此我要附帶一提──幾年後,以音樂掛帥的Richard Rivers 主演的“Mr. Holland’s Opus”在台灣被硬翻成了「春風化雨1996」,假裝是本片的續集。
而前幾年Michelle Pfeiffer(密雪兒費佛)所主演的 “Dangerous Minds”內容上倒是比較「春風化雨」一些,結果在台灣卻被翻譯成了「危險遊戲」。真是,唉!
在進入對這部電影的討論之前,我想先向正在讀本文的每個人,提出兩個看似和這部電影或本文無關的問題──1.你很清楚你正如何的在活著嗎?2.你活的快樂嗎?
貳. 檢討
一. 誰是主角,主角是誰
如果從頭至尾你只是個觀眾,那麼這齣戲的主角就是Mr. Keatin(羅賓威廉斯飾)或Niel Parry(劇中之「尼爾派瑞」)以及這群詩社的成員。但是如果你 「入了戲」(也許看了第二、三次以後),你會忽然間感覺好像這部電影是在替你演「當初的你」與你身邊的一切(我相信不論人「老」到多「老」,心理永遠會有一個「當初的自己」)。雖然這個「當初的自己」可能除非你被催眠了,否則永不可能再被喚醒。可是當你看這齣戲時,那種因知覺到那「當初的自己」而生起的「模糊的痛」一旦產生,你的心靈深處就終會被觸動。你會說:他們演戲,我演生活。如此, 編劇與導演也就達到目的了。
二. 東西方戲劇的根本不同
依戲劇理論而言,東方的戲劇內容鋪陳手法大抵只好用static(靜電)一字來形容──好人最後仍然是好人,壞人最後仍然是壞人(或被處理成犯人或死人)。而西方戲劇在傳統上本來就與東方式的大大的不同。西方的戲劇劇情大致都會沿著一條乎高乎低的曲線而進行。在此我以數字多寡來表明這條線的高低起伏:由0至10 /起頭至衝突(Conflict)→由10至1 /衝突至和解(Reconciliation)→由1至5或6或7 /和解至轉折(Reversal)→由5至10 /轉折至高潮(Climax)→由10至0高潮至尾聲(Denouement)。
與所有自古至今的優質西方劇本一樣,這部電影也還是沿用了此一公式。你一定已經知道,這部電影裡那重要的轉折就是Niel(尼爾)之死,而其他的「點」你當然也不難看出。我在此倒想指出──若你看的仔細,本片導演所安排的幾次「純畫面」其實都有暗示下一段的氣氛與味道將要轉變的作用,而這些畫面都只持續不到3至4秒。如:一群黑鳥由地面直飛沖天、隆冬的河邊有人在吹著蘇格蘭風笛……等等。
三. 關於Niel(尼爾)之死
在他結束年輕生命之前的那一幕,真美!赤膊走到窗前,寧靜面對窗外正在飄雪的世界。慢慢戴上才下了戲的道具──森林精靈的桂冠。向你凝視,眼神平和,淡淡的像在看你身後遠處的什麼……我想我要是同性戀,一定當場就愛上他了!
這場自殺的悲劇,無疑是本片中最大的轉折點。劇情由此轉入由衝突邁向高潮的後半段。戲的味道也不再是一開始的開心的調子了。
會有人說:為何要安排尼爾自殺死呢?他也可以不死啊!害得這部電影變的不好看了。唉,我再說一次吧!這部電影根本不是所謂什麼春風化雨健康寫實教育片。沒有真正的衝突,哪來真正的好戲啊?
電影裡造成Niel自殺的原因除了間接且非決定性的因素,如父親的教育手段、母親的懦弱、Keatin老師的啟發帶出他個性上「火鳳凰」的潛在特質……之外,其實真正的主因還在於一個存在我們全人類心中的那個字──怕。請看本文下面第七節吧。
四.「非是非非是」
這五個字,是佛經中對那「說是也不對,說不是也不對」,極難以言語形容究竟為何狀何貌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形容詞。我借用之,以表達若要對本片中一切人事劇情有是非贓否時,最後總合商議必然得出的結果。而我在本文一開始所說的:這部電影要「看的很小心」,主要也是指此而言。例如:Neil之死是誰的錯?該怪誰?Keatin老師的教育方法好或不好?對或不對?學生們成立詩社應不應該?可以不可以好或不好是對是錯……
若是趙州禪師來回答,就會把鞋子脫了頂在頭頂上走出去。若是馬祖道一禪師,就不發一語只豎起一隻食指……
誰錯呢?Niel的父親嗎?(請參看本文第七節);Mr. Keatin 嗎?(請參看本文第五節)。
有對錯嗎?有絕對的是非嗎?有人比較聰明,會說:這世間只有相對的正或反,而沒有絕對的是與非。那麼看這部電影時,我們恐怕也是採取這種開放的態度會比較安全一點吧?!
五. “Seize the day”(抓住今天)
這句Mr. Keatin所親傳,源出學校英詩教科書上Robert Herrick(1591–1674)的詩“To the Virgins, to Make Mmuch of Time ”其中一句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內涵等同於拉丁文的 “Capre Diem”的話,成為開啟這群青澀少年心胸的頭一句重要的關鍵語。當時身為他們的英詩(英國文學)老師的Mr. Keatin 在引領學生們撕掉教科書的導讀論文後不久,請全班集合身旁,狀如公佈自身秘密,低聲說了以下的一段話,大意是:我們讀詩,並不只因為詩可愛、可口。我們讀詩,乃因為我們是人類的成員之一。只要他是人類,他就充滿熱情……。醫學、法律、工程、商業、科學..….這些都是值得被尊敬的職業,可是這些,可說只是你維持生活所需的方法而已。而一首詩、美、愛、浪漫才是我們之所以繼續要活下去的理由.…..啊,生命!..…..答案是你就在這裡,生命繼續存在著,而你卻能向它獻出一首詩來……
當然,這樣的人生角度一定會被現實主義者視為輕浮、經不起現實考驗。但是我們也從本片中看到了,由於詩,Niel尼爾終於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由於詩,Tod Anderson(安德生)終於打開閉塞的心靈;甚至也由於詩,Nox Overstrip(諾克斯)最後追上了心儀的女孩。
若說Niel就是因為這樣的啟發而捨「正途」不由終於走上了錯誤的自殺之途,這對Keatin老師是不公平的。啟發本身所帶來的也只是啟發本身而已。會如何做,仍然是被啟發者自己決定的。電影中有一幕Keatin老師翻看Niel的校中遺物,悲從中來,哭了。請不要弄錯,他不是在悔恨自己對Neil產生了影響,而是因為那本古舊的「已逝詩人小集宣言」上出自美國思想家兼詩人Henry David Thoreau(亨利梭羅)著名的「湖濱散記」裡的話:「我到森林裏去,因為我想從容的生活;我想過深刻的生活,吸收生命中所有的精髓,徹底消除一切無生命力的事物。不要在瀕臨死亡時,才發現自己沒真正的活過……」這令他十分痛惜這位優秀學生的死亡。
所謂 “Seize the day”若翻譯成了「及時行樂」就大錯了!其意涵大致較接近一般人常掛在嘴上說的:活在當下。若你真的活在當下,若你的人格未曾扭曲,你的真實本性就會告訴你「是甚麼、要什麼」。而當你已經迷失自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甚麼、要甚麼的時候,不妨試試看,學一下Keatin老師所教的──站上去(講桌、辦公桌、飯桌、書桌、供桌、化妝檯)看一看…….
六. 站到講桌上看看
你曾經這樣做過嗎?或者你現在就可以試試看!如果是在你已經坐了許多年的辦公桌上,那就更理想了!當你站上去時,你當場會先對眼前很熟悉,卻又完全變了樣的世界驚訝莫名。等你稍微適應,你就會看到許多長年一直存在身邊,自己卻渾然不覺的事物。假如這時你有分身術,站在上頭的你看著下面正埋著頭或辦公或辦私的你自己,你會升起什麼感覺?用這個角度去看你平常早看慣了的人與事,你還會得到和以前一樣的結論嗎?
我自己一直有一句話在心裡:人生的路會走的多長自己難以完全自主,但是要走得多寬多窄,真的是由自己決定的。
這部片子也以學生們站上課桌的劇照作為電影宣傳可見這個特別的意象自有其具震撼感的魅力。可是我但願它對我們的意義不只在它的魅,而在於它其中之理!試試看,站到你早已習慣且視為當然的觀念、角度、價值、法則……一切一切上頭去看一看吧,絕對值得一試的!
七. 「怕」
這個字如同貪、疑、恨、癡、忌……一樣可以造出各式的矛盾與不安,甚至可以引出一場悲劇。Niel對他父親自小服從,因為怕。因為怕,他前後有三次機會應該去向父親請求並解釋為何非演這場舞台劇不可:「我扮演主角而戲後天就要公開上演。就讓我演這次,絕對下不為例。」這樣的話卻對自己的父親說不出口。為什麼?因為對父親的那種奇怪的怕!因為怕,他將機會通通錯過。在我看來,他最可行的是去請劇團出面與父親溝通並自己保證絕無下次。但是他卻對Keatin老師說 “I’m trapped!”(我以經無路可走了)。這樣子,就鋪陳出完全符合了戲劇或文學上標準的「悲劇性人格」的角色所命定必走的路──一條他反而比較不怕的路。
而為何他父親教育孩子的方法立場竟是如此?我們其實可以做一些劇本之外的推理:其實他父親太了解自己的兒子了──因為他非常了解他自己,年輕的Niel正一如年輕時候的他自己一樣!而他之所以成為(或成就?)了今天的自己的一切,其中不知經過了多少的自我壓抑、咬緊牙關、放棄自己的少年之夢、遵守了一切的「青年守則」。所以他對Niel說:我們不能任由你毀了你自己、你不知道你該要什麼……。當然,,我們都會比較同情Niel,因為看起來他們一家三口活的並不快樂(睡覺前,拖鞋也要整齊排好在床前)。可是我們卻不能責怪這父親與他的怕──怕他給尼爾規劃的醫學院之路落空、怕他的兒子走上那當初他 「年輕無知」時也曾走過也得到過「教訓」的路。
另外Robin Williams所飾的Mr. Keatin在學校裡若長此以往堅持他向校長所說的「教育的終極目的乃在於學習獨立思考」,我想就算永不發生Niel事件,總有一天這個學校還是得要請他走路的。原因無它──他不怕傳統,傳統卻怕他。
其他,還有Niel的媽媽對丈夫的怕、Anderson(安德生)之害怕表達自己、Kye Myron(凱麥倫)害怕老師啟發性的談話會成為考試題目等等。雖然都不是關鍵劇情卻處處顯出人性的真實面,編導之功力可見一般。
八. 真實的人生,寫實的戲
- 1樓. 路人甲2016/06/04 12:18Carpe* Diem :)(didy353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