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教科書意識形態是國家體制的反映
2013/07/21 11:56
瀏覽1,558
迴響7
推薦34
引用0

 

    「日據」抑或「日治」,不是歷史思辨,不是文創產業,實是政治問題,懸而待決的政治遺留問題,在台灣。

 

    「中華民國自由民主體制」下的教育部高中教科書審委們拒絕「日據」版歷史教科書,是反映台灣當道打造國民意識形態以馴從其體制的需要。這體制實質,或叫自由民主,或叫拜美親日,或叫拒統偏安,各吹一把號。就此次歷史教科書紛爭而言,無疑是自上世紀中葉以來,台灣扈從美日台從屬戰略體制的遺緒。

 

    民國政府自南京退守台北以後,台灣的政經軍社文教在內戰疊加冷戰的結構下,被編屬為對美日扈從的世界體系之列。以一九八○年代中期為界,此前的歷史教科書一律是「日據」版,因為兩蔣以反共民族主義作為動員台人的意識形態,以統一中國的想望獨佔台灣,自是以中國主體的立場來看待日帝殖民台灣的歷史。「領導八年抗戰」的教育,耳熟能詳;儘管這期間,蔣幫和日本右翼政客、戰犯的來往絡繹不絕,連《筧橋英烈傳》都是日人指導與支援拍攝的。

 

    八○年代中期以後,新興的本土資產階級取代退守來台的上層官僚、買辦和地主集團,「日治」版歷史教科書隨之躍上教育舞台。此時的環境,外部方面:中美建交之後,蘇聯日漸勢孤、乃至瓦解,中共導入市場經濟卻不從屬於美造世界體系。美國在亞太的擴張焦慮反映在對日對台結盟的力度加深加大,例如軍演和軍售。到了九○年代,再三出現「中國威脅論」。在這些外部勢力虎視中國的時候,作為美日台戰略秩序的一員,台北選擇從虎為倀;包括九七年香港回歸,台北亦步亦趨說那是「香港大限」。

 

    本世紀初十年,「恐怖攻擊」打亂美國的獨霸威信和戰略布局;大陸韜光養晦、和平發展,仍不減美國的焦慮與恐慌。是以陳水扁再怎麼「去中國」、「拚經濟」,仍不減美台之間在反中結盟上的總體力度;是以馬英九再怎麼宣示與大陸和平往來,他首任四年之內的對美軍購總額,仍超過拚了八年經濟的陳水扁,也超過拚了十二年政治的李登輝。直到今年一月,美國總統簽署《國防授權法案》,重申作為双邊關係的《美日安保條約》涵蓋到第三方的主權領土──釣魚島上,台北依然對這種安排唯唯諾諾。由此可知,島內「日治」版歷史教科書,是自身對從屬美日戰略體制的呼應。試想:大陸說「日據」,台灣也說「日據」,那兩岸豈不搞到「一中」去了?就像大陸搞「保釣」,台灣也搞「保釣」,再搞豈不保成「一中」去了?所以,「絕不與大陸聯手保釣」!

 

    而在內部環境方面,民國政府作為敗逃政權而退守台北,為了倉皇鞏固當權的需要,「領導八年抗戰」的集團,卻反過來組織戰敗日軍成立「白團」搞反共,郝柏村便是其中學員之一。試問:國軍民族氣節蕩然,孰令致之?至於何應欽、湯恩伯等高階將領和日本軍閥的關係,許是不堪聞問的老黃曆了。另一方面,為了反共清左,民國政府還糾合原附日仕紳、地主、買辦、保正、三腳仔、…等。後者起先畢恭畢敬;待蔣幫下台,他們的皇民夙願取而代之,使台灣成為二戰結束以來舉世最親日的前殖民地。去年十二月,王、林、蔡、廖、黃等不分藍綠的島內大員,不是在國賓飯店與日本駐台代表同慶「天皇陛下誕生」嗎?

 

    簡言之,因為上世紀中葉以來双戰體制的需要,台灣內部的皇民遺留從來沒真正清理過。「日治」版歷史教科書,只是這種遺留體制的反映!

 

    如今在史觀、史識、史德上糾纏,有其需要,卻非必要。台灣需要的是歷史反正,必要的更是政治解決;因為這種教科書紛爭的本質,是政治問題。

 

                                                                             二○一三年七月十八日

 

 

本文部分內容曾刊於台灣《中國時報》。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迴響(7) :
7樓. 泥土‧‧‧郭譽孚
2013/08/14 17:58
只是停止在「各說各話」是不夠的‧‧‧

您所謂「歷史只有兩種,一種是史實,一種是論述史實;前者無可置喙,後者各說各話‧‧‧」

似乎正是當代西方最流行的、透過哲學概念論辯的玩弄,而建構出看似最激進,其實最保守,是為了解消後進國家對於列強的殖民痛史的批判而發展出來的觀點;故意把主客關係完全依據概念而對立起來,脫離現實中主客間之辯證關係,其誤謬在於現實中的事物具有豐富的內在聯繫,它們是有其意義的,並不是如概念間之簡化與純粹,只有邏輯推演的關係‧‧‧

此以法官論案為例,案件已被發現,被上告於法院,這時關心該案的人都提出自身的觀點,法官有責任要整理所有的觀點,依其專業能力對於各種事證〈史實〉,進行各種判斷,最後提出其法理上的論斷‧‧‧怎能只是把其責任停留在你們去各說各話的階段?如果您正好是該案的被害人,是否會覺得法官有責任根據其豐富的論案經驗,提出他的論斷?否則作為被害人的您不會覺得自身太委屈了嗎?──同時,若他不能合理地提出讓人信服的論斷,您還會信任這樣的法庭麼?

建議您參考

泥人敬白


謝謝您在我的回覆中,拉出一句「各說各話」來兀自說您的話。不過,還有比「各說各話」更糟的事。

用「法官論案」來類比,其本身證明所謂歷史,除了再不可能倒回還原的歷史現場本身,就只剩歷史的詮釋與演繹。至於其論案品質的真偽良窳,事關養成該法官的整個司法體系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風俗等等,而不僅僅是沒來由的所謂「心態」而已。誅心之論,無益深入檢討其論案背景與體制。

日本國民對二戰的普遍認知,為何與德國民眾迥異?「心態」是現象與結果,是戰後經過不同國家體制和環境所打造而來的現象與結果,並又成為鞏固那種體制和環境的集體成分。美日同盟體制和環境,是日人「心態」的果還是因?拜美親日的國家體制和環境,是台人「心態」的果還是因?「日治心態」,是果還是因?

避答因果問題,卻扯入主客問題來填充;在雞同鴨講的世界裏,誰是主誰是客?

才疏識淺加上時間可貴,晚生實無建議可供您參考。見諒。

 

南歌2013/08/14 21:05回覆
6樓. 泥土‧‧‧郭譽孚
2013/08/14 12:18

上層建築總與下層建築有其相互對應的關係;所以,您這國家體制說,拿到哪裡都說得通;

不過,這樣對現實的認識,也可以等於什麼都沒有說,就像哲學上的唯物論或唯心論,歷史上都有人信仰;當然,都可以說得通

真正的問題應該在於心態吧,您是要更正社會上的錯誤,或是只要讓其合理化而已‧‧‧‧

把這次論述僅看作國家體制或政治立場的爭辯,是最大的錯誤‧‧‧因為史實是論述辯證的最重要根據‧‧‧竟然不知道珍惜‧‧‧真是悲哀

泥人有感

 

謝謝指教。

小論直指國家體制左右教科書意識形態,而此意識形態又是「史實」的悖論,反證這種國家體制的正當性可議。

那或是小論的目的。而所謂「心態」,不過是島內國家機器在政經文教方方面面的宰制結果;這種結果,又支持這種悖論「史實」的國家體制的正當性,從而繼續在方方面面宰制島民「心態」。

事出有因,但因果不分,許如前輩所言:「真是悲哀!」而「最大的錯誤」,是倒果為因。因為歷史只有兩種:一種是「史實」;一種是論述「史實」。前者無可置喙;後者各說各話。島內教科書紛爭既屬後者,其因果何在?

淺見回應。

南歌2013/08/14 14:50回覆
5樓. 謎謎-蹺蹺板人生
2013/08/11 15:43
更正
抱歉,前囘應打錯字,應該是 不止教科書, 不是 佈置教科書。

謝謝來文。

若此次教科書紛爭的本質是政治問題這個命題成立,則可不可能改變自是取決於如何改變政治僵局;華人世界,誰有更真誠大器的政治家格局和條件,誰就能最終主導這種改變。淺見回應!

南歌2013/08/12 09:33回覆
4樓. 謎謎-蹺蹺板人生
2013/08/11 15:26
現在已成事實,生米煮成熟飯,就是如今二三十歲臺灣青年的想法。而且仍在煮新的米,不斷的形成飯....。佈置教科書,坊間近二十年來臺灣的出版品,早就是以那樣的心態創作或編輯了。可能改變嗎?
3樓. 戴金生
2013/08/04 19:03
該放到對題的目錄
大作該放到時事評論的目錄中!

謝謝提示。

從讀友看來,許是「時事評論」;自發文者看去,俱是「心情隨筆」。

南歌2013/08/04 21:28回覆
2樓. 左岸不左山东人
2013/08/01 10:25

粗糙的回答下台湾亲日问题  望兄台斧正

      中华民族这个词汇诞生的非常晚,在晚清时期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中国长期以来不是一个西方意义的民族国家,中国民族的民族国家形态第一次成形是中华民国时期,并且经过四万万同胞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才最终得以强化。大家才开始说 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是世界五强!

       这些是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近代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史,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刀劈斧凿的痛苦与荣耀。但是凡此种种,台湾这块岛屿并没有经历,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强化并没有触及台湾的前清朝民。在中华民国成立之时,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之前,台湾已经纳入日本版图多年,之前台湾的抗日历史只是“扶清抗日”,没有上升到民族大义、国族存亡的高度。随后日本在台湾开始了长达五十年、几代人的皇民化教育。这个时期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宣传方式、现代化的教科书极大的强化了台湾是日本人的观念。所以台湾的第一次相对强烈的民族国家认同是日本,尤其是从小接受皇民化教育,同时又成长在二战初日军战无不胜时期的台湾年轻人,想让他了解自己是中国人是不可能的,就如同想让我承认自己是日本人一样,已经教出来了就没办法了。读什么史、念什么书自然是什么人,教育的力量可见一斑。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台湾站在了自己祖国的反面,这样的国家认同悲剧延续至今更是不忍闻问。日本欠我们太多。

     

歡迎好友留言!

「斧正」不敢;相反地,我很敬佩您的理解與同情。您的留言,恰恰證明中華民國對台灣的光復是不徹底的。以韓國為例,台韓同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或被割據,或被吞併。二戰結束後,美日同盟又繼而制約著兩岸與兩韓。可南北韓雖分裂,戰略陣營雖不同屬,但其日本記憶卻是共識;而兩岸呢?

再者,韓國當年是舉國淪陷於日帝,光復後尚知徹底去日本化;而台灣是作為中國的一省割據於日帝,台人的祖國意識綿延日據半世紀,是以光復時張燈結綵,卻何以至今媚日如斯?是品種不同?是恥感不同?還是政治作祟使然?

您說的是!「教育的力量可見一斑」,證明台灣的拜美親日乃是政治作祟使然。不過,我以生長於台灣的所見所聞,想強調的是:台灣雖被日本割據五十年,因而與內地分斷五十年;但內地的倒滿革命、新文化運動、北伐、抗日、新中國建立等,台人均無缺席,儘管有些台人是走到這些運動的對立面去。要之,兩岸在政治作祟以致分斷的歷史上沒間斷過彼此聯繫和影響,這也是中華民族近代史的一部分。

 

南歌2013/08/02 21:14回覆
1樓. abcteddy
2013/07/23 00:36
日治 日據

一字之差,卻反映了民族立場的不同。

“日治”之主語是日本,是站在日本的立場和角度看待問題。

“日據”之主語是臺灣,是站在臺灣的角度看問題,反映了被迫,被動的意涵。

連民族大義都可以動搖,出賣,臺灣的某些人啊,我對他們只有鄙夷。

這個議題和前段時間日本安倍的關於“侵略”一詞的定義的無恥辯解如出一轍。

順便說一句,奇怪的是大陸東北地區的日遺人數絕對比臺灣的多得多,但大陸卻沒有這個問題。韓國朝鮮也沒有這種問題。韓國甚至有所謂的韓奸名錄,專門徹查日本在韓國遺留下來的勢力。獨獨臺灣有這個揮之不去的問題,原因何在?沒有滋生的土壤,這些因子如何發芽茁壯?臺灣社會大眾很少有反思。

吾友谠言,句句針砭島内時弊啊!
可為了少數人緊揣懷中的爵號私禄,全台同胞只能坐陪他們自宫歷史種性,谁教大家都相信眼下这种体制呢? 南歌2013/07/26 13:00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