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這個姓氏,不常見,但我至今就遇到了兩位。
而且,都可說是我的貴人。
人與人之間的緣份,
起初的相遇總是有那麼些許的神秘與巧合,
一旦走得長久了,日久生情,
不論是友情、感情、親情、愛情,
都是美好的進行式。
屈指一算,與珠寶設計師香香(盛夏香)的認識,
至少已超過15年了。
我們原是樓上樓下的鄰居,結緣是因為採訪她如何
為幼兒做出豐盛鹹粥料理,她的一雙巧手不只會做菜,
也會畫畫。
似乎有繪畫底子的人,
較容易走上與設計、色彩相關的領域或行業,
香香就是一例。
2、3年後她捎來一條雙塊黃玉項鍊要我戴上,
說開始摸起石頭(我喜歡珠寶設計師們稱呼鑽石、珊瑚、
玉、翡翠、藍寶紅寶、蛋白石等所有天然寶石為【石頭】,
這稱呼中帶有一種【一律平等】的感覺,
沒有誰富誰貴誰平庸誰劣質之差別)、玩起珠寶了。
她設計的樣式簡單大器、不那麼淑女氣、或說貴氣,
當能吸引到對珠寶有不同想法的女性消費群。
她的第一件珠寶作品是替同為藏傳佛法啟蒙老師丁乃竺,
設計了一支白玉紅寶胸針。
香香形容那整個過程「其實有些半推半就的~~」。
她和好朋友們經常一起去珠寶店訂做各式小東西,
珠子或石頭是祖傳或父母給的現成的寶石,
都是香香當場畫出耳環或胸針的樣式大小、並且細細解說,
要店家的師傅照著配色(如k金要配成白色或黃色?
搭配小鑽石或綠色小玉)。
幾次之後的成品總是被周遭女性朋友讚美、
搶著要買去、甚或照著重新訂做一副。
於是,丁乃竺這些好朋友們鼓勵她接案,單靠著口耳相傳的
好口碑就有接不完的案子,
客戶遍及企業家母女二代、藝文出版界主管、
老師學者醫生娘等等。
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走上了珠寶設計的道路,
雖是素人珠寶設計師,但重視每一個小細節的她,
動輒接到單價百萬以上的珠寶設計,
足已代表她的設計理念與品味得到外界的肯定。
其間,她認為最有意義的活動是以自己的數件作品,
參加了2005年3月間青海高原建校的經費募款義賣、
以及2007年至今在喜馬拉雅山下的錫金蓋了一所
孤兒院認養大約150名孤兒的活動。
即將於今年12月辦個人首次珠寶展的香香,把這次的
展覽視為給自己的一張成績單,全力以赴地工作
已有數月之久,經常足不出戶地埋頭苦幹。
這位對我而言算是「亦友亦姐」的鄰居,常帶著我與她
一同欣賞形形色色的珠寶之美,不厭其煩地回答我一些
愚蠢問題,更讓我體認到,並非貴重的寶石才是
所謂的珠寶,寶石只要適合自己,設計上能運用到
石頭天然質色,有其獨到特色並展現其價值,
就算只是一對簡單的耳環,也是專屬妳的完美珠寶。
經濟日報記者潘俊琳的採訪報導。
聯合晚報採訪她的瓷器收藏。
https://style.udn.com/style/story/11452/2239596
背後的這幅畫是香香的油畫作品。
別針大集合,您最喜歡哪一款?
我個人最喜歡、最偏愛的是左下方的
紅珊瑚搭配半排九顆祖母綠的那支別針。
一窺珠寶設計的殿堂。
我相信每一位珠寶設計師在發想、工作時的
方式與順序都不一樣。
但是,
在挑選寶石的眼力、色彩搭配、重點與平衡的展現、
欲表現的美學中心思想、金工鑲嵌的粗細等等,
沒有幾把刷子真的無法顯出珠寶的美。
我脖子上這條雙鍊項鍊,
是香香十多年前最早的一批作品,
簡單大方,
是平日牛仔褲搭T恤佩戴時就會被稱讚的單品。
多年來的媒體相關訪問。
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http://blog.udn.com/jadeyen228/9545534
盛夏香(香香)
1961年出生
輔大歷史系畢業
現為「香香珠寶工作室」負責人,
舉辦過兩次油畫展覽及一次珠寶義賣。
2004年首年的作品特色:玉年輕化、玉Fashion化。
那些年流行牛仔褲搭皮草、雪紡等落差很大的混搭風,傳統中有造型,一般珠寶店很少為年輕人設計玉飾。玉又是很東方味的材料,設計了一系列的垂墜流蘇飾品,記得那時朋友講:玉也可以這麼年輕呀!可惜因第一年從事設計工作,不敢用太好的玉材,現在玉石漲太多、且玉商不願耗材按圖切割,所以這一代的作品只交出少數幾件。
2005年:优雅黑白色系與古物近作系列
自己只鍾愛黑白又帶點歷史的飾品,既古璞又內歛完全不露風芒但又引人注目,我稱這一系列叫「低調的奢華」,記得2年多前,市場上並不流行冰種白玉(現稱冰翠),但她的透澈、沁涼,掠獲了我的心,而她的無色更顛覆了傳統有色的玉石才叫珠寶的定義。另一組和闐玉,和闐玉這個名詞只出現在史書、故宮,歷年來她是擺件而非飾品,她是歷史而非珠寶,可是沒有一組材料比得上她的優雅與士儒之風。
2006年自然、人文:接觸佛法數年,深深意會到人是浩翰宇宙中數以萬計之一,非常的平凡也很渺小,生命更是脆弱,唯有融入自然宇宙,才懂得自然法則,不拒、不迎,我喜歡巴洛克珠的不「定」型,她的不「定」型給了我許多創意空間(我也以自然回應),每一顆都是大自然的寶貝,尤其是表面上被稱為瑕疵的凸面,我稱這些不平的珠皮為一肌裏,是力與生命的表現。
白色的珍珠給人氣質、純淨,而黑色珍珠給人莊重、嚴肅,但銀藍色的珍珠給的是高貴與深遂,加上巴洛克珠的不規則型,好比女人經過生命經驗的洗練,懂得美並不是完美無暇,而是表現自己獨特的特質與不同的風貌。愈是不完美的材料我愈喜歡,因為很具挑戰性,也很「自然」。
我的創作理念,完全沒有市場的考量,作我自己喜歡的作品,我知道我若跟著市場走,我會減弱了原創力,取代的是許多的枷鎖與包袱,每件作品可能變成成本與需求的投射,而少了藝術與執著。
聯合晚報的採訪。
https://style.udn.com/style/story/11452/2239596
珠寶設計師盛夏香 就愛當老瓷器控!
珠寶設計師盛夏香喜歡收集杯盤瓷器,她尤其喜歡到日本鄉下小店尋寶,帶回一堆外人眼中不起眼,但她卻覺得充滿趣味的老東西,這些瓷器原本破破髒髒的,經她清洗整理後,擺在家裡展示,每件都成了獨一無二的飾品,就像她的珠寶設計工作一樣,原本一顆不起眼的礦石,經過設計才能展現光華,她就是喜歡這種賦予老東西新生命的感覺。
她總往古文明國家跑
盛夏香從小就喜歡老東西,對現代化東西沒有感覺,大學時讀的是歷史系,更加深了她對老東西的喜愛,朋友約她去歐美等先進國家玩,她都不愛,偏偏老是喜歡往不丹、尼泊爾、印度和西藏等有豐富古文明的國家跑。
因為父親和家庭教育的關係,盛夏香以前對日本並無好感,直到四年前才開始去日本玩;由於朋友住在日本,帶她走訪日本鄉下民宅老屋尋幽探古,並且逛了專門賣二手老物的小店舖,她宛如進了寶山一樣,意外發現那兒好多有意思的東西。
挖寶挖到百年九谷燒
盛夏香表示,日本鄉下這些小店老闆做生意很隨性,有些店家裡面連燈光也不開,甚至陳列的雜物布滿灰塵,東西多到老闆自己也不清楚有哪些商品,客人就以挖寶的心情自己去發掘;有些看起來不起眼杯盤,其實是「出生」不錯的知名牌子,例如她就帶回不少在日本已經有數百年歷史,以黃綠藍三色搭配,用色大膽豔麗的九谷燒。
日本這種店家往往不提供包裝,有時候連報紙也不給,客人得自己想辦法,因此後來盛夏香每次到日本,一定會自備塑膠氣泡布,為的就是包裝這些怕碰怕撞的瓷器。這些瓷器都不算是古董,因此價錢不高,有些是日本老民宅要拆掉改建,後代子孫拿到二手店變賣的,便宜的新台幣200-300元,貴一點的也不過數千元。
髒髒破破的…她就是愛
有些朋友覺得外表看起來髒髒破破的,但她就是愛,為了帶更多東西回台灣,每次飛日本必定搭商務艙,以享有更高的行李托運重量,甚至把衣服全部塞在高爾夫球袋裡面托運,騰出硬殼行李箱的空間塞這些朋友眼中不值錢的東西。
除了日本之外,盛夏香也自大陸、香港和澳門帶回不少「戰利品」;在長江三峽大壩興建前,盛夏香特別安排了一趟三峽巡禮,遊江時在船上的店舖裡,看到了幾樣據說是在三峽要被淹沒之前,附近住戶搶救出來老家當,盛夏香買下了小碗、盤子、杯子和紙鎮等五件看起來十分古樸的東西。
不管多重她都帶回台灣
在澳門,她找到了一只介於藍色和綠色之間顏色獨特的老茶壺,因為自己除了設計珠寶也畫畫,盛夏香說,這種非正色的顏色好不好看,要看調色的功夫,每次只要看到這種藍藍綠綠非正色,但顏色好看的老瓷器,往往就克制不住,不管有多重,都會想辦法帶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