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漁業起源甚早,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一路走來十分辛苦。
宋朝時的台灣、澎湖海域已是閩南漁民經常捕魚的場所,明清時代實施「海禁、遷海」,加上倭寇海盜劫船掠奪,海疆不寧,閩粵沿海漁民為求生計不顧朝廷壓抑,以設備簡陋的船隻渡過險惡的「黑水溝」到台灣捕烏魚、甚至落籍生根。
日治時期日本引進新式漁船及漁撈技術,近代漁業的軟、硬體建設逐漸建立,漁民慢慢學習到新式漁業的知識技能,為台灣漁業扎下基礎。
以下圖片/海報由淡人區漁會提供
台灣海洋自然及人文資源豐富,百年來受政治與軍事影響,海洋長期被隔離而遭政府疏忽,其實,漁業文化不單只是歷史的紀錄,同時也是先民生活的軌跡,全省各地的漁港、漁村、漁船、漁具漁法、宗教、漁民風俗、飲食習慣都息息相關。
根據前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教授在「台灣漁業的歷史與文化」一文指出,澎湖群島為先民從大陸移民台灣的中繼,澎湖設制較台灣尚要早 380 年,澎湖的漁業成為早期居民的經濟命脈,「討海」一詞即澎湖漁民捕魚而來。而蘭嶼的拼板舟舉世聞名,世人幾乎以藝術品來鑑賞,每年2-3 月,達悟人飛魚季、捕飛魚的活動,直到 7 月 1 日舉行飛魚終漁祭,帶著濃厚的海洋文化氣息。
若對漁業/漁會有興趣者,可點閱下面文章。
https://theme.moa.gov.tw/100/view.php?issue=23797&id=23821
近年來,國人對海洋意識逐漸凝聚,漁業文化也開始受到重視、得些許關愛,胡興華教授強調,但零星、欠缺完整的規劃,僅停留在消費水產品的商業利益階段是不夠的,「漁業文化必須調整為人與文化之互動」,讓國人從參與體驗中獲得身心的享受、知識學習,漁業文化也才能在參與者的回饋中,更加充實地推展。
您可知道,烏魚與虱目魚是最受到台灣人重視、感情最深厚的兩種魚嗎 ? 千百年來烏魚每年冬至前後,成群從北方洄游到台灣西南沿海產卵,產完卵之後再游回北方,年年如此,故稱「信魚」。虱目魚則是三百多年來、台南沿海地區養殖漁戶生活上的極大依靠,經過世代的努力,台灣虱目魚的繁殖技術、養殖產能及吃的藝術堪稱「世界第一」。
為了推廣屬於台灣的漁業文化,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與淡水區漁會特別舉辦一場「2025漁業文化推廣-新北漁樂嘉年華攝影暨繪畫活動」,歡迎各界人士自由報名參加。準備好用色彩描繪海港的溫度、用鏡頭捕捉漁村的靈魂了嗎?今年的新北漁樂嘉年華,不只有海風吹拂、夕陽作伴,還有繪畫與攝影這兩大創作舞台等你來發光!
不管是手握畫筆的小小藝術家,還是熱愛攝影的影像捕手,9/27周六這天,一起到淡水留下專屬你的海洋故事吧。當天活動全部免費參加,現場感受淡水海港的獨特魅力,參加的作品有機會展出、得獎、被看見喔。
活動一「2025繪畫藝起來」9/27下午1點至3點在新北市淡水區觀海路201號 1 樓,邀請40 名(不限年齡)到現場畫畫。活動流程請先網路報名→9/27當天現場作畫 → 現場票選 → 選出 8 名優勝頒獎。報名時間即日起至9/11 23:59 之前,繪畫報名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6vprJtJda58GF6e7O8ZSnOqWYO0U4sRTpsrD6qDjlXA/edit
第二個活動是「光影漁韻攝影徵件」,報名時間即日起至9/11 23:59 之前。主題請與台灣漁港、漁業有關,每人最多投稿 3 件(30×40cm 或 40×50cm)。徵件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qzufxHgleJU0qmzq9eNeiFGpt-vcEQSrqXzuq5yJi4qj-9g/viewform?usp=header
「光影漁韻攝影」的票選時間自9/12–9/15。第一階段的規則是開放民眾至官方臉書按讚票選,共徵選入圍25件作品。第二階段是25件入圍作品將於2025/9/27當天展出,並邀請現場民眾票選,協同主辦單位共選出8名作品。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