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新出秦家嘴偽簡《四王五霸》惡解『霸』義知為今人所偽
2025/08/19 17:51
瀏覽2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新出秦家嘴偽簡《四王五霸》惡解『霸』義知為今人所偽

2023年5月,荊州博物館對位於楚都紀南城東郊的秦家嘴M1093進行了考古發掘,到了同年12月20日荊州博物館秦家嘴楚簡整理小組向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發佈《荊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簡選釋》一文,介紹這次發掘說:

『2023年5月,荊州博物館對位於楚都紀南城東郊的秦家嘴M1093進行了考古發掘。據墓葬形制及隨葬陶器特徵判斷,爲戰國中期的小型墓葬,墓主等級爲庶人或沒落的士。該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經室內揭取編號爲3910枚(不計小碎片),初步推斷復原後有1200~1500支,字數約3萬字。目前已知可分爲18篇以上,內容包括先秦“書”類、“語”類、儒家、墨家、法家、數學、醫藥、畜牧、文學、日書等多個類別的文獻。此次發現已納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項目』

次年的2024710日上午,在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題為《荊州近年出土簡帛雜談》的講座裡,荊州博物館人員又表示:

『發掘于2023年的秦家嘴1093號墓為單棺的庶人墓,是目前單座墓葬出土楚簡數量最多、文字最多的一座,竹書內容涵蓋先秦“書”、“語”、諸子、數學、醫學等眾多領域。』

而在2023年12月20日荊州博物館秦家嘴楚簡整理小組向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發佈《荊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簡選釋》一文,公佈了荊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簡部分資訊,其中有《四王五霸》竹簡的一部份,但不必等全部公佈了,因為,一見內容,就知道已是今人偽造之文與簡。所公佈的部份簡文內容提到的春秋時期的『五霸』簡文如下:

『其次五霸:齊桓公,其相管仲、【簡1812】隰朋、賓須盲(亡-無)、鮑叔牙;晉文公,其相舅犯、XX餘、趙衰、隨之會;楚文王,其相穴(鬻)拳;(越)王句踐,其相王子 (雍-庸)、大夫種;吳【簡1813】王闔廬,其相伍胥。夫是五霸者,皆長富兼家,上逼其君而代之,外並其鄰,如天下法,此夫是還相殺也。』【簡1823+簡1815】

按,此段簡文的出處是參考了《墨子·所染》:『齊桓染于管仲、鮑叔,晉文染于舅犯、高偃,楚莊染于孫叔、沈尹,吳闔閭染于伍員、文義,越句踐染于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對於賢臣,於此簡內又加了些,包括把早己被吾人考定是偽簡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參)》內的偽簡《良臣》內的人物也引用了些。如清華偽簡《良臣》是把一些古代君王的良臣列舉,其中也沒有提到『楚文王』而是於楚國,提到的是『楚成王』『楚昭王』;順次條列,以作比較:

『齊桓公有龠夷吾,有賓須亡,有隰朋。
晉文公有子犯,有子餘餘,有咎犯,後有叔向。
吳王光有伍之胥。
越王句踐有大〔夫〕種,有範蠡。』

不過,在《墨子·所染》裡,並沒有指明此五王是『五霸』,通篇都沒有出現『五霸』之名。最早出現有關五霸,是講成『五伯之霸』,在左傳·成公二年》內言:『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

按,《左傳》,比較合理的說法是成於春秋末或戰國初中期,沒有明確講是哪五伯之霸,而約和《左傳》相近的《墨子·所染》裡,也沒有明確的『五霸』指謂。而假設秦家嘴偽簡《四王五霸》為真簡,則必晚於《墨子·所染》篇,必見《墨子·所染》篇,才能夠當底本來改動,而『五霸』之稱謂,始於戰國末年的荀子,而荀子就是楚國人,他在《荀子》的《王霸篇》內指出的『五伯』:

德雖未至也,義雖未濟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臣下曉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脩戰備,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彊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而依楚國人的說法,則所謂『五霸』,乃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所以,戰國末年秦國《呂氏春秋‧當染》篇,拿《墨子·所染》當底本抄入:

齊桓公染於管仲、鮑叔,晉文公染於咎犯、郤偃,荊莊王染於孫叔敖、沈尹蒸,吳王闔廬染於伍員、文之儀,越王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也沒有改動。

所以,應是說,不管是被荀子點出的『五霸』或秦國的《呂氏春秋‧當染》篇,也不做異動,天下人都認為戰國時人認為的『五霸』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沒有任何有『楚文王』這個有爭議的君主可以當成『五霸』之一的氛圍,除非秦家嘴簡《四王五霸》不是出自於戰國時代,此其一也。

之二,那就嚴重了,那就是此偽簡的今世作者的三觀不正,他在簡文裡透露出來的語意,那就是奪家奪王位滅人國,來當天下的榜樣的,就是有當『霸』資格,他舉齊桓公、晉文公、楚文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都是:

『長富兼家,上逼其君而代之,外並其鄰,如天下法,此夫是還相殺也。』

當然,這絕不是春秋五霸產生的原因,其實,在最先提到『霸』的《左傳》內指出,能夠當『霸』,是因為『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也就是說,因為東周周王勢衰,無法維持天下各國的秩序,所以出來了能夠取代『撫』萬國的責任,維持天下和平的,而代替勢衰的周天子的國君,就是『霸』的條件。

看一下到了血腥的戰國末年,天下己沒有了『霸』時的楚國的荀子,提到『霸』的條件時,不重視代周天子之令,而是更為功利方向的『信立而霸』:

德雖未至也,義雖未濟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臣下曉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

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脩戰備,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彊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也沒有所謂楚人的楚簡———秦家嘴偽簡《四王五霸》內把雞鳴狗盜成大惡的『長富兼家,上逼其君而代之,外並其鄰,如天下法,此夫是還相殺也』當成『霸』的條件。
  
所以,看來此秦家嘴偽簡《四王五霸》的作者必有心智失常雞鳴狗盜心熾的潛在危險,我們來看一下他把『楚莊王』改成『楚文王』此一在歷史上的心智有問題的國君,正見惺惺相惜溢於言表。

楚文王,是個性格矛盾的人物,剛愎而有政治及軍事手腕《左傳》哀公十七年的『實縣申、息,朝陳、蔡,封畛於汝』。《史記.楚世家》記『楚文王)十一年,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擴充版圖,不講春秋貴族所重的德義如為私利目的把息國滅亡,奪走息王后息媯,生下楚成王,但息媯不願再開口說話了。作偽者欣賞此位人物,當成標桿,故而列為『五霸』之一。

如此即知,此偽簡所以對『楚文王』致敬,是因為欣賞其行事作為所致,不是真正戰國時代楚國人如荀子及日後的秦國《呂氏春秋》對『五霸』的定義,把雞鳴狗盜成大惡的『長富兼家,上逼其君而代之,外並其鄰,如天下法,此夫是還相殺也』當成『霸』的條件,故並非真正出土的竹簡,而是今日由三觀不正的作偽者寫偽文而偽造被擺進墓裡當成出土楚簡再掏出來的。(劉有恆,202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