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3
澳門之旅的最後一站是何東圖書館,本來4月2日就發現只是天黑已關閉,只得隔日再去一趟。終於一窺何東圖書館的奧祕殿堂。
其實到何東圖書館拜訪是我最終的目的,興趣起源於香港的國父紀念館(甘棠第)參觀時,發現何甘棠與孫中山的關聯,進一步發現何東(何甘棠之兄)與孫中山是否在革命情感上也有關聯,尋找出一絲相關脈絡,整理這樣主題性的旅行路徑其實是很有意思。容後再闢國父專輯報導,回歸何東圖書館。
何東曾資助孫中山搞革命,所以很好奇何東先生這號人物,有興趣可看維基何東,何東圖書館是棟很漂亮的建築,感謝何東先生慷慨將故居贈予作為公共圖書館,讓我得以參觀何東圖書館的建築之美,惟一抱憾的是我沒看成藏書樓的五千冊中文古籍,問館員說要提出申請,而且是要作研究用途,嗯!意思是觀光客沒給看。只好看看建築體囉!圖書館的慣例是尊重隱私權,內部不淮拍攝,又沒有許可申請(忘了問?),所以就狂拍外觀。
行前爬文找資料時,就已默默喜歡此館,親身漫遊其間,更覺享受空間氛圍所帶來的愉悅,不論是在浪漫閒逛林園景觀,或追求知識殿堂,都能感受自由自在的”任遊”。
特別的是格局安排,在前棟雖屬歐陸古典的三層建築風格,卻又鋪陳了中式庭園風的園林景觀,黃色圍牆內的前花園與拱形的綠色鐵柵門形成對比,鋪設石板道路通大樓正門,左側有假山、噴水池,種植高大樹木,後花園則以中式花窗及西方線條融合而成的矮牆花圃,更在2005年新建了與前棟迴異的後現代風格的四層樓建築,採用透光性高的玻璃外牆,豐富了圖書館的空間層次。

更有趣的是何東圖書館大樓內劃分出閱讀、飲食、談話等不同區域,還有視聽區可以欣賞音樂及電影,針對不同需求屬性需求規劃出來的空間,當然這在台灣圖書館是常看到的,但很少看到戶外的閱覽空間吼,別懷疑,我在澳門何東圖書館新建築的一樓迴廊間看到了戶外的閱覽席位哦,這裡的空間是允許交談,當場就聽到一位老師用英文在教國中生數學(驚嚇!用英文耶)。
1樓-開放式閱覽空間可交談討論的空間,這在台灣是罕見的
何東圖書館(Biblioteca Sir Robert Ho Tung),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崗頂前地的公共圖書館。何東圖書館為集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園林式圖書館,建築物於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歐陸風韻的建築樓高三層,前部有拱廊,是典型的花園式豪華住宅。該館藏其中有:劉承幹嘉業堂的明朝嘉靖年間的中國文史典籍藏書16種、天主教文獻、廣方言館書稿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等珍貴古籍。
歷史
建築物建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以前,原為官也夫人(D.Carolina Cunha)所擁有。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1918年購入用作別墅,曾在此定居(1941-1945)。1955年何東爵士病逝,後人根據生前遺囑意願將故居贈予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用途。
何東圖書館於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初時只開放一樓藏書樓部分。到1989年何東圖書館重修後,地下為中文書庫和報刊室;二樓為古籍藏書樓、澳門資料室及辦公室;三樓為展覽廳和視聽室。2005年,何東圖書館主樓後花園側建了一座新大樓,成為全澳門最大的公共圖書館。(維基百科)
大樓高三層,底層前部分是遊廊,二、三層相應位置為內廊,立面每層開有五個拱券式窗,作對稱佈局,券間牆設有薄薄的壁柱,採用愛奧尼柱式。建築通體以黃色粉刷,壁柱、券線、檐口等飾白色線條,大窗的窗框為綠色,屋頂為紅瓦四坡頂。(澳門文物網)
澳門的圖書館只開到晚上七點,怎麼這麼幸福,害我妄想晚上逛圖書館的樂趣都沒!
開放的空間在管理上就會出現書刊到處漂啊漂
澳門很喜歡用黃綠或黃白色調對比,看起來漂亮和諧
建築之間的迴廊拱門
新建築的樓梯狹長,走其間有種深入科幻未來的想像空間
兩棟建築間的空橋像不像太空站接橋(好像工作人員才能走)
我喜歡這個空間,青少年可以在休息、交談、上廁所,窗外望過去是庭園視野
由上往下視野又不同了,如墜入人間仙境
內部方窗也是別有風味
聽說是古井,竟可以保留下來,在台灣剷除後快之
椅子太重要了,對於腳不是很方便的我,需要隨時坐下來休息
後棟新建築的大片窗視野,L型對應,對面則為2樓磁牆面顯現視覺落差
單面大片窗視野
多方的逃生出口梯也考量了安全性
可以望見庭園中的景緻如大樹、水池,書看累了,抬頭綠映,眼睛得到了釋放
當然也有小花小草也要考慮低樓層的福利啊
為何拍此拱欄,答案一串串從花棚垂吊下來的 ”大鄧伯花“,是楊逵喜歡的花耶。
孟加拉的大鄧伯花,全年開紫藍色花,以夏秋最盛,很美麗噢!
庭園中也有2雕刻像人頭,意境不解
4樓多媒體中心,不知有沒有情色檢查制度,FB網友正在討論
很喜歡何東的兒童室,入口及長長的燧道,充滿美麗可愛的漫畫圖案
應該是原創畫吧我只認得唐三藏、二郎神
廁所也是太cute
兒童室內也是可愛圖案一堆,藍色天花板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