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3
離開亞婆井來到主教山聖堂是一場意外,我並沒有特意選擇此行程,只得幽幽小徑,下著小雨撐著傘,緩步而上的坡道乾淨利落,可以讓你時而近觀街道事物,時而遠觀澳門旅遊塔與大橋,很棒的景緻,雖然當天起霧,視野並不是那麼好,但很享受聖堂的寧靜。
新人與教堂的景
我蠻喜歡位於澳門西望洋山的主教山聖堂,這天巧遇新人結婚拍照,也就成了我照片中的留影,壯觀的外貌教堂內部陳列卻極為簡單。發現在一個事實,在那個掠奪的殖民時期裡的澳門,只要是有些高度的山頭就會被建設成為炮台,當然西望洋山也不可免俗的,維基上寫著這樣的傳說:
西望洋聖堂位置原有西望洋山砲台堡,建於1622年(即明天啟二年),以防禦荷蘭的入侵。小敎堂的興建,乃因葡萄牙航海者曾與荷蘭海盜船相遇卻未受傷害,實現許下的建堂諾言。以聖母瑪利亞為主保的聖母堂建於炮台旁,初為在駐炮台的葡萄牙士兵進行祈禱及參與彌撒之用。1892年後,炮台被拆卸後,教堂得以逐步擴大及多次修繕。1935年,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高若瑟策劃,並將教堂與主教私邸一同重建為現時規模。所以聖堂有好多稱號啊,又稱主教山聖堂、海崖聖母小堂、卑拿聖堂、西望洋聖母堂。
在堂前有座大理石的聖母望洋像,其下階梯附近的路德聖母岩洞設聖母像,象徵聖母曾在法國路德城的顯靈事件。原來在西洋也有像媽祖般的聖母顯靈事蹟發生!聖堂也聯貫相通後面的主教私邸。
聖母望洋像
還記得花地瑪聖母像巡遊嗎?巡遊就是聖母像由一身素白的婦女們抬著走在隊伍的前列,隊伍中三名兒童的衣著打扮就像當年在花地瑪看見聖母顯靈的孩子一樣。上百名的信徒沿途唱聖詩、念禱文跟隨。從聖母玫瑰堂出發來到主教山上的聖母小教堂,並在此舉行露天彌撒。
德聖母岩洞設聖母像,象徵聖母曾在法國路德城的顯靈事件。
照片故事
其實你可以在這區上下起伏的走來走去,只要不太吵,這裡的觀光客非常稀少,我在這裡練習了幾張外拍照。
主教山聖堂建築物蓋有哥衛式教堂尖頂,反映古典折衷主義風格。西望洋聖堂及主教私邸已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不知哥衛式是指什麼?是指哥德式?資料待查證,總覺得折衷之後,好像哥德式、羅馬式,現代和古典融合式的建築都可以一體呈現。
階梯而下,可看到德聖母岩洞定內的聖母像。再沿著路走可以看到主教私邸,沒開放哦!
教堂前的平台寬廣,可仰望尖塔上的聖母、聖嬰像,窗花、俯看拱形鐵窗、銘碑紀念物、小石獅
我很喜歡這面牆的紋飾,歲月歷史痕跡,可讓人墮入想像的時空中。
聖堂內部結構真的很簡單,拍了幾張彩繪窗花、聖母像、小裝飾浮雕、椅子、主禱文、佈告欄
下面三張照片,是放在椅子上方的平台,不知做什麼用途?因為有介紹聖女事跡、祈禱文、與耶穌基督
遠眺旅遊塔及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