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客地偶感』
沉思「文學」與「歷史」的關係
在「愛詩網」上,讀到這一首詩,純粹是一個偶然,只是發現在閱讀排行榜上,它是第一名;而不止於此的,則是我們利用網路的搜尋引擎,探索廣大網路的資訊回饋中,確實此詩篇也是最廣泛地被各地網友們共鳴而引用的一篇!然後,筆者稍微細看,這確實是一首很易讀懂,描述作者人生很滄桑的文學作品;在今天我們這個經濟不太景氣、文言文被排斥的社會中,它會在我們台灣先民的眾多作品裡,躍居第一名的地位,顯然確實應該不是沒有理由的。
不過,實在筆者不是個喜歡湊熱鬧的人,真正引起個人書寫本文的卻是為了由於拜讀「愛詩網」中對於該詩的「題解」與「注釋」而來的,因為個人在其論述中,發現了「文學」解說者脫離「歷史」的問題;換言之,被視為「古老而落後」的中國傳統文化上有著所謂「文史不分家」的要求,隨著時代的進步,是否已經可以完全拋到腦後?──從此,我們的社會將進步到只要想當然耳地提筆,如文學大師鍾肇政所公開主張,用美麗的詞藻與文句,能夠騙到了讀者就可以,不用管筆下的描述是否合於史實?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該詩──
客地偶感
自到臺東拓遠謀1,勞心竭力作鴻猷2。疏星淡月戴披瘁3,苦雨淒風櫛沐愁4。紅日帝城5心萬里,白雲親舍6淚雙流。託身蠻域窮途嘆7,屈指光陰四十秋。
它真是相當白話,可說是很白描的刻畫了一個在現實中苦鬥者的慨歎,雖然已是近百年前的古典詩了,卻仍然呼應著我們今天所有在社會中苦鬥者的某些深刻心境。
拜讀了網上的「題解」與「注釋」,真是深深感動於他們的努力,在閱讀上,他們為我們讀者節省了本來需要花出的許多精力,
然而,我們卻讀到網上「題解」與「注釋」似乎存在著若干重要的盲點,那就是它們所努力的「題解」與「注釋」中,往往缺乏對於歷史史實的認知;就看本篇題解中所謂
「作者因開墾、經商之故,1898年即自外地來臺東定居,屬於早期移民。在此詩中,臺東是個交通不便、舉目無親的地方,作者為了事業,在此勞心勞力,轉眼經過四十年。雖然定居已久,落地生根,但依然懷念家鄉,自傷身世。讀者從此詩中,可以窺知移居臺東的新住民的普遍心境。」
以及其「注釋」最後一條中所謂的
「託身蠻域窮途嘆,屈指光陰四十秋:意為「寄身在這蠻荒地界,感嘆自己處在窮途末路;算來這種生活也已經過了四十年了。」此應為作者一時感嘆之語。針對此語,寶桑吟社洪回奎曾以〈次荊堂詞兄客地偶感韻〉詩寬慰道:「蠻域已看成樂土,芳筵佳日醉春秋」。足見1938年臺東開發已達一定程度。」
真的作者當時的困頓只是日據時代「移居臺東的新住民的普遍心境。」,而我們台灣其他各地都是安和樂利的嗎?
請大家細看前述兩段,前一段中,所謂「移居臺東的新住民的普遍心境」,可說天外飛來,其前文中完全沒有任何資料可以支持它所提出的這個論點──這個「題解」所說是真實的嗎,有沒有違背當年的史實?
正因此,這就使得後一段格外重要,那是所謂的「託身蠻域窮途嘆,屈指光陰四十秋」,注釋者竟然自作解人,稱「此應為作者一時感嘆之語。針對此語,寶桑吟社洪回奎曾以〈次荊堂詞兄客地偶感韻〉詩寬慰道:有『蠻域已看成樂土,芳筵佳日醉春秋』。足見1938年臺東開發已達一定程度。」,然而,只要稍微細心,我們應該就能發現該詩如所言只是「寬慰」;其中所用語「蠻域已看成樂土」,就像今天的股市,無論「看」好或「看」壞,對於實際已被股票炒作者弄得家破人亡的小股友言,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注釋者怎能說是「此應為作者一時感嘆之語」!
就「題解」中告訴我們,劉先生此詩,「原載《風月報》第55期(1938年1月1日)。」,而在日據台灣史的常識中,「風月報」是「為1937年報刊漢文欄廢禁後唯一的漢文刊物」。其當年存在的理由,學界的常識是「此刊物在1937年未遭禁刊,除因通俗文學取向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刊物積極配合國策,成為民間協力「官方同文主義」的生產者。統治者一方面藉禁廢報刊漢文欄,使台灣知識份子在公共論壇的言論消音;另方面藉由允許《風月報》、《南方》的發行,獨佔台灣漢文閱讀人口,既疏導了部分的漢文閱讀人口閱讀需求壓力,更能積極的管制漢文社群的公共言論,使其朝協力國策傾斜。」;如果劉氏的描述不是真實,該刊在戰時體制之肅殺宰制下,會敢刊登麼!
就筆者所知在日據五十年中,我台人的處境確實極壞,在我前面對於嘉南大圳的三篇詩作的比較中,我已提出了許多資料,在此不另重複;現在在此提出過去沒有提及的,知道嗎,1908年我們台灣先民的平均死亡年齡是27.2歲,到劉先生寫作與刊登該文的1937年或1938年,我們台灣先民的平均死亡年齡卻都只有23.2歲啊!這哪裡是「台東新住民」所特有的不幸?另外,關於台東本身,日據下日人曾經引進相當數量的日籍移民,建立相當規模的移民村給予特權,以與在地人競爭,我台人要如何與其競爭啊?注釋者是另有什麼第一手資料可以支持他所注釋的論點的?
唉,筆者不能不深深地落入沉思之中──
想那古老的、關於「文史不分家」的訓誡,雖然我在大學不是讀文學的,也不是讀史學的,我只是個古人所稱的自經於溝瀆的匹夫匹婦之流,然而,不知何時開始了我對於這個訓誡的堅持‧‧‧
啊,我該怎麼辦呢,在這真正文學系與史學系都早已經進步到沒有人那麼冬烘的時代裡‧‧‧
有意支持泥土此文觀點的網友,歡迎往該網投票http://ipoem.nmtl.gov.tw/files/904-1000-12001-2012.php
另推薦「好詩大家寫」活動之「為『無名山水』虔敬告白」,歡迎指教。
- 4樓. 巧妙 喜歡上帝的手2012/08/14 20:42找資料很難
很感謝您提供這麼深入的資訊
感謝與佩服
最想如您深入了解
否則書寫不是那麼有義意
終究人人不愛閱讀
文學只剩感慨
- 3樓. 鄧潔2012/08/13 07:07被遺忘的古詩
敬愛的郭大ㄍ
您好 拜讀您的解析 寫得確實很好 就像抗日戰爭時的外省人落地到台灣深根
小妹可以感同身受 因為有經歷過 所以才能寫出這樣的心聲 絲絲入扣且扣人心弦
思敏學生很對不起您 平常很少來您府上交流以文會友 畢竟健康已經在逐步回穩
每次跟強權抗衡就是筋疲力盡 思敏那首詩主軸在於弱勢與強權的心情故事
思敏這個管家婆 卻意外地捲入社運修法的爭議性人物 健康曾經節節敗退
幸好都已經過去了 感恩您來訪與謝謝分享您的見解
思敏學生敬拜
社福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很敬佩您的堅持
您那首精靈寫得很感人,怕泥人沒有什麼可以幫得上忙的
社福是太磨人的一條路,永無底線的
建議您或許在心態上,作為上,可以向盡心與盡力方面調適些
在人類的共同命運面前,個人地努力,不能要求太多,以某種方式堅持
已是我們所能夠達到的極限
知道自身與網友未曾屈服地繼續著,已是可以告慰的事
泥土有感
- 2樓.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2012/08/11 20:38文學歷史若能兼顧﹐自然更好﹗
。
泥土真是外行人,但忍不住,還是冒昧了;真不好意思。
看到一些強調專業的地方,像國家文學館,多麼崇高的名字啊
卻主辦出這樣的素質,泥人真是忍不住‧‧‧
就像那被捧得高高的巨著浪淘沙,打著台灣史的旗號,寫的卻不是那麼回事
泥土慨然
泥土‧‧‧郭譽孚 於 2012/08/13 07:38回覆 - 1樓. 嵩麟淵明2012/08/11 14:10頗有見地
愛詩網的題解及注釋訛誤不少,有同首詩不同人注釋南轅北轍者。依泥土兄之見,此詩真寫台東漢人新移民的苦況,非一時感慨之詞。頗有見地。嵩麟兄
不好意思,就是外行人,才如此喳呼呼的
泥人本來就傻,又沒什麼修養,只是看到了,忍不住就寫出來了。
感謝您的鼓勵;只是對於錯訛的注釋或提示,任其流通實在不太好啊
泥人書讀得不多,往後尚請嵩麟兄不吝賜教。
泥土敬白
泥土‧‧‧郭譽孚 於 2012/08/12 12:2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