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1011部落格創作期中考題
這幾張相片是我在華梵大學美術系大一的基礎油畫課的課堂記錄相片,有臨摹的作品,也有創作的作品。
其中有同學臨摹畢卡索在立體時期(第一張左下角),所謂立體派的創作,而這類的創作,已經有點接近所謂抽象的藝術,而今天我要說的,就是這些抽象與具象的作品,像許多同學都選擇具象的方式呈現,這就是我今天要談的,抽象具象到底是甚麼象,金剛經就說,如果以色見我,以音聲來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用這樣的方式見到我,也就是真理的實相,這是不是很屌詭呢?我就以這樣為開場,為你們詳細來解說吧。
我的作品是在第三張照片中間的兩幅抽象畫,而我這篇文章想要用佛法的角度切入,談一談抽象畫與具象畫的關西,在古典油畫所謂的學院派裡面,把東西的造型、顏色、構圖、質感表現得與物體相近,以學院的角度切入,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從歐洲來說,所謂新古典或是更早的文藝復興時代,米開朗基羅都是用極為細膩的手法在詮釋手上的藝術品,而抽象畫並不是與具象畫或是所謂的寫實主義裡追求的形象、被描繪者紀錄或仿製與重構相關,重點在抽象的事物為什麼會被繪畫者以不是具體形式的畫法來表達,這點與我們剛剛說的具象畫有非常大的差異,拿我的畫來當作例子,在圖裡面,用非常不像是具體物體的形狀或是構圖來說明某種繪畫者想說的故事,之所以說是故事是因為抽象畫與實際上眼睛所見到的世界不太相關,至少從這兩幅畫是這樣呈現的,在其他種類的抽象畫,有時候會跟眼前的物體或實際上的物件相關,或許繪畫者本來就不是依據物體的形式來說心中的故事,這是我現在要說的重點,我們以為,在佛法中,一切的事物,都有他的形象,但是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說過,如果你想見到真理的實相,你不能用肉眼來看,那這樣說來,怎麼可能看到真正的實相呢?這就是佛法非常不合理的部分,與其說不合理,不如說他是不能用常理來看的事,就像是抽象畫,他沒有一定的相貌,但是卻依繪畫者的角度,用可能的線或是色彩來說出心中的故事,這種方式,就像是小孩子用畫筆在隨便的牆上,塗上自己覺得喜歡畫的東西,這些東西,其實有時候也不是東西,卻是他的情感的投射。這種不具形象的畫法,我們後來給了他一個名詞,叫抽象畫,而在許多流派的抽象畫裡,這是屬於比較感性的,或是抒發性強烈的一種畫法,有人說小孩子畫的不是藝術,那只是隨便塗塗的,不是藝術,這就把藝術看得太官方說法,如果說小孩不是藝術家,那為什麼你們裡面可以有許多的想像,可以做出你自己都很難解釋的創意,你們在一種情境裡也可以畫出你們意想不到的藝術,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畫家需要借用酒,來讓自己處於某種意識感覺中,才能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藝術創作。
在許多的人類創作的作品裡,常常會看見你和你畫的事物並不是直接關聯的,而這一種不是直接關聯的事,為什麼會產生關西,這是一個問題,而如果不去看表層的現象,從心理來看,會不會是我們不要以學院的角度檢視,卻是用你是甚麼的角度來說,你是誰?這一件事自古以來就不被共通的哲學或宗教所認定是有統一的解答,而我今天要說的是,如果你不知道你是誰,那你又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呢?這又變成一個像是無底洞的提問,那這些都不要管,你知道你是一個完全具象的人嗎?你怎麼可以說你是?你如果你是誰這個問題都沒辦法有一個標準的,完整沒有異議的答案,那你又為什麼可以確定你是具象的人呢?這在金剛經裡有一句話:如果你看見你不是你,那你就是看見了你,如果你不是你,那你就是你,如果你不是你,那你又是誰?這樣的一個句子是:若以色見我(如果你以色相(佛法裡色相是表達一個人在體驗這一個有色的世界,所見到的相,也就是色相)來看我(這個我是指釋迦佛尼佛),是看不見我的,我是不在你裡面的思維可以看見,如果你用你的聲音來求我為你做些甚麼,是人在行邪門的道理,因為佛不是你們以為的佛。這就是真正關鍵的地方,既然佛不是你們觀念的佛,那你看見的我,是我嗎?以釋迦摩尼佛的角度說,這樣是一種不實際的事情,既然你和我的相,都不是真正的你和我,那不具形象的你和我,就是真實的我,你如果見到你的佛性,你就不會想要用我的聲音名稱來找我為你做些甚麼事了,這就是佛法裡高深難解,卻真如(真如是佛法中真實不虛的意思),不虛假的事,而這一種不具相卻是佛法裡說的真如實相,就是我想說的,你們看見的抽象畫,難道不是真正的具象嗎?就是這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