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科技部、「國家技術發展委員會」嗎 ?
李家同教授(2009/10/11 聯合報)認為國家應成立「國家技術發展委員會」, 提升我國的技術水準。台大醫學院教授/醫師陳耀昌,有感於台灣重大科技政策的決策過程有缺失,於 2009/4/27中國時報發表「台灣需要科技部」一篇文章。
台灣需要科技部嗎? 需要「國家技術發展委員會」(國技會) 嗎?
其實若不先把真正的問題本質、利益不迴避問題,徹底地真正解決,是使「利益不迴避」的貪腐更加惡化。
台灣台灣科技政策的決策過程有缺失,這是事實。資策會的利益不迴避問題,也早已經是大家的問題! 大家不能忽視!
請參考
1) 政府科技智庫「與民爭利」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的迷失
http://blog.udn.com/glee/2714439
2) 台灣需要科技部? 政府科技智庫「權責不對等制度」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的迷失
http://blog.udn.com/glee/2893920
3) BOT與資策會
http://blog.udn.com/glee/3349065
前經濟部長尹啟銘臨別感言:有人想把手伸進經部。
其實多少隻手已伸進經濟部 ?
其實多少隻手已伸進政府各部門 ?
還有多少隻手想伸進政府各部門 ? 大家爭先搶? 貪腐環環相扣?
資策會及其背後各式各樣的勢力(包括財團、媒體),早已是伸進政府各部門的黑手!?
人民看得見這隻黑手嗎? 這隻利益不迴避的黑手,影響不遜於BOT案,影響更深及更久!?
參考資料:
1. 李家同 :我們需要「國家技術發展委員會」
【聯合報╱李家同】 2009.10.11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187487.shtml
2. 中國時報 2009.04.27 台灣需要科技部
陳耀昌
3.政府科技智庫「與民爭利」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的迷失
http://blog.udn.com/glee/2714439
4. 台灣需要科技部? 政府科技智庫「權責不對等制度」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的迷失
http://blog.udn.com/glee/2893920
5. BOT與資策會
http://blog.udn.com/glee/3349065
*************
李家同 :我們需要「國家技術發展委員會」
【聯合報╱李家同】 2009.10.11
我們有一個國家科學委員會,這個單位,對於提升國家的科學水準,有其決定性的作用。我希望政府能夠成立一個新的單位:國家技術發展委員會,以提升我國的技術水準。
我們必須承認,國家當然需要優秀的工程師,但更需要優秀的技術人員,以製造飛機而言,恐怕百分之九十的參與者都是技術人員。因此需要技職體系的學校,和一般大學相輔相成。這種學校所提供的教育應該和一般大學所提供的教育不同。他們應該強調動手做,也應該強調他們由動手做而得到的寶貴經驗。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懂了理論,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其實,絕非如此。最好的例子是引擎,要談引擎的基本理論,相信任何一位機械系的學生都說得出來,可是,你能請一位初出茅廬的工學院學生造出一架引擎嗎?可以大膽地說絕不可能。所有的引擎,即使最簡單的引擎,也是需要經驗的,而不能完全靠理論。所以,我們知道技術的重要性。國內有對於引擎理論充分了解的人,可是,缺乏對引擎技術有很好經驗的技術人員。所以,做不出好的引擎,是因為我們不重視技術的原因。
再以一般的機械設計為例,機械設計的理論,很多機械系學生是很了解的,但是一旦真正設計機械,往往會鬧大笑話。電機系學生也號稱熟悉電路的理論,但是他們中又有多少人會設計複雜的線路?再以控制為例,絕大多數的電機或機械系學生都學過控制的理論,但是很少工學院的新鮮畢業生會做出好的控制系統。
如果我們有一個國家技術發展委員會,就可以使很多從事技術發展的教授和工業界人士,感受到國家的重視。他們研究的結果,不見得在學術上有突破性的創見,但是往往可以提供寶貴的經驗,以供後人的參考。
技術發展委員會,可以使得技職體系學校的教授們得到一個新的管道,他們可以向這個委員會申請研究計畫,不必再和一般大學的教授競爭,目前國科會當然重視學術上的成就,而不可能重視實作經驗的累積。這種現象使得我們技職體系的教授們吃很大的虧,而且也使技職體系的教育被嚴重地扭曲。
任何一個國家,都應該重視學術的發展,尤其應該重視理論。可是,如果我們忽略了技術的提升,我們的理論永遠是紙上談兵,而不能對工業發展有所幫助。成立國家技術發展委員會,一定可以使我國很多學術界和工業界人士互相交換純技術方面的知識,這種交流絕對可以大大地提升我國的工業水準。
(作者為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
【2009/10/11 聯合報】
*******************
中國時報 2009.04.27
台灣需要科技部
陳耀昌
近日新竹生醫園區的爭議,引起科技界高度關切。然而,既往矣,再去數過去政治角力、地盤爭奪,於事何補?我們應該去反省的是,是怎麼樣的一個決策與執行機制的不妥善,而造成這樣「七年一事無成」,全民皆輸的慘痛結果!如果沿循舊制,勢將再陷「利益爭奪」的覆轍。我們該亡羊補牢,以求創立新局。
先檢討台灣科技重大政策執行缺失的本質。就以「新竹生醫園區」為例,執行者大多是「兼職」,而另有「本職」。因兼職而取得分配超豐富資源的權力,而且不太有具體的法律責任時,一定會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把大部分資源分配給自己的本職及自己的人馬,這是人性。如果上述權力取得的機制並非公開(所謂委託辦理)時,想當然,被排除在外的團隊,就會「聯合」起來杯葛,計畫執行因此受到阻力。在執行不順遂之下,往往執行團隊本身也易出現責任推諉或權益之爭。這時,決策上級眼看僵局難解,只好下決心做傷害控制,收回自理。忽又一日,政治環境丕變,朝野交替,於是豬羊變色,主客易位。就這樣惡性循環不已。
感想一:職位權益與責任的不對等,就表示這個制度有問題。有問題的制度,面對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性,就造成今日生醫園區的殘局。我們不能怪人性,只能怪制度。所以應該由制度的改進做起。
再檢討台灣重大科技政策的決策過程缺失的本質。台灣在這方面,一直是多頭馬車,有「行政院科技顧問室」、「總統府中央研究院」以及「行政院國科會」。而且,誰說了都算。
在體制上,台灣科技政策的最高決策者,是「行政院科技顧問室」。既稱「顧問」,就表示有顧才問,少有行政責任。然而這些顧問卻擁有和責任非常不對等的最高決策權。也因為顧問們只是偶爾開一次會,並非專職從事政策思考與評估,所以台灣科技重大政策的形成總是很倉促,事前的評估常常很不足。
「行政院科技顧問室」的制度是歷史沿革造成的。在蔣經國時代,「科技教父」李國鼎用了不少來自國外的專家,而以「行政院科技顧問」之名禮聘。後來台灣不再是強人時代,現在科技顧問也都是國人。到了李登輝時代,「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成為當代的科技教父,院士的地位也水漲船高,科技出身的院士紛居要職,媒體就常出現中研院院長帶著國科會主委開記者會的畫面。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國科會」等同於「科技部」。然而目前的國科會,連各處處長都必須由各大學舉才借調,上任匆匆,任期有限,難以做高層次或長遠政策規劃。再加上體制上只是「委員會」,姿態一直很低。更令人擔心的是,少數決策者會置利益迴避原則於不顧,於是自己的領域專長就成了國家政策及重點發展方向,不太考慮台灣本身的優勢或弱點是否符合這樣的決策取向。這樣的決策,焉能不出現問題?
感想二:「利益迴避」的基本道義原則,台灣許多公共事務決策者與執行者常常不把它當一回事。於是決策者思考方向偏頗,執行者各個瓜田李下,都不能令人心服口服。社會菁英不能做到「利益迴避」,台灣就不能稱為進步國家。
我的看法是:台灣需要一個「科技部」,才能解決現行體制上決策階層「多頭馬車」以及執行階層幾乎無法迴避的「利害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的問題。台灣需要一個「科技部」,台灣的科技決策及管理執行才能建立「法治」,脫離「人治」,才能做到行政倫理明確、權責相符、政策具延續性,才能免於目前學術團隊為爭奪資源而合縱連橫搞對立的惡性循環。做法其實並不複雜:
一、國科會晉升為「科技部」,部長總攬全國科技,並負全責。
二、「行政院科技顧問室」改名「科技部顧問室」,不再有決策權。
三、中研院專責提升台灣學術研究水準,原屬於國科會的學術研究撥款(funding)業務,由中研院來接手。
四、中研院院長同時擔任總統的科技最高顧問;與行政院科技部的互動,則遵循府院的溝通機制。(作者為台大醫學院教授/醫師)
*******************
引用文章台灣需要科技部? 政府科技智庫「權責不對等制度」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的迷失
以下是本人的看法:
1. 台灣科技政策的決策過程有缺失,這是事實。現在是「政府科技政策、規畫、執行」貪腐的時代? http://blog.udn.com/glee/2486248
太多利益不迴避的問題...不光是資訊產業的問題,是整個科技產業的問題!
以 台灣生醫科技島計畫--追 追 追 ! 2007/2/14 華文生技網 文章為例
http://www.bioweb.com.tw/epaper/paper285.htm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秘書單位資策會被質疑規劃「NHIP計畫」,標案再分案,安排給了自已的衍生公司 「星動科技」....
台灣科技政策的決策過程有缺失,已經是大家的問題! 資策會的利益不迴避問題,也早已經是大家的問題! 大家不能忽視!
2. 本人認為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資策會)的問題本質不是「權責不對等制度」、「與民爭利」,而是「利益不迴避」!!!!!! 是擔任政府科技智庫資策會在現有組織架構下無法避免的「利益不迴避」!!!!!!
若視問題本質為「權責不對等制度」、「與民爭利」,而不是「利益不迴避」所執行的解決之道,如
成立科技部...(將權力由行政院科技顧問移為國科會晉升的「科技部」長...)、
調整資策會定位等...(改成顧問形態等...)、
資策會相關部門獨立出去與本地及外商成立衍生公司...、
成立國家「科技決策支援辦公室」....、
是使「利益不迴避」的貪腐更加惡化。 (本人同意權責必須對等...但應先把真正的問題本質、利益不迴避問題,徹底地被真正解決)
3. 現具官股及民股的資策會,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秘書單位、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秘書單位、不少政府部門CIO辦公室等等…
"台灣資訊科技政策的成形,在行政院由科技政務委員管的科技顧問小組及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運作,配合由資策會外派在各部會的CIO辦公室產生各種政策白皮書及標案。另一方面,這些幾乎沒有成效的標案可以一個接一個出去。"
http://blog.udn.com/glee/2520107
本人淺見:
解決科技智庫利益不迴避問題,政府應該的做法:
1.) 行政院科技政務委員,有責任解決問題及回報此問題給上層長官。
2.) 任何機構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秘書單位,就不應再任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及接政府任何規劃及執行的標案。
3.) 任何機構擔任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就不應再任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及接政府任何規劃及執行的標案。
4. ) 任何機構擔任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就不應再接政府任何規劃及執行的標案。
5.) 具民股的法人或企業,不應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秘書單位或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或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
6.) 因此組織龐大、分支眾多(與外商及本國企業成立不少關係企業)、包山包海的資策會,不應再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秘書單位、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秘書單位、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秘書單位、及接政府任何科技研發專案。因為有利益迴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