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得利益者 被污名化
財富嚴重分配不均的現今M型社會,常常讀到媒體、學者專家、名嘴的公開評論,批評既得利益者的錯。
本人左思右想,既得利益者真的有錯嗎? 錯在那裏?
其實
在清澈的魚池,大家正大光明,公平的競爭釣魚捕魚,若想偷撈魚,從中謀取利益,非常明顯及易被發現,但若故意把池水弄混濁後,別人無法發現 不法的混水偷摸魚及撈魚。每天每次一次又一次,當眾人發現此魚池中很多的魚被偷了,正大光明,公平的競爭下捕到魚的所有釣魚者,皆被偷魚者又身兼魚池的管理員透過池邊佈滿的擴音器大聲廣播及批評,成有罪的既得利益者,最後因既得利益者太多人及他們被訴犯罪的證據不足,皆無罪,真正故意把池水弄混濁的管理員兼偷捕撈魚者,每次卻皆逍遙法外。從此以後,眾多既得利益者,被公認成了有罪的人,魚池的管理員也日復一日繼續管理魚池及混水偷魚。
現今社會,
很多有遠見、又努力、不投機取巧、不官商勾結的既得利益者,為什麼會被污名化? 成社會偏激的反商、反富、反財富分配不均的受害者。
因為 好混水愚民,轉移焦點,繼續貪腐!?
>>>>>>
誰是不法的偷魚者?
誰是縱容不法偷魚行為的魚池管理員?
誰助紂為虐提供愚民的擴音器給貪腐的魚池管理員?
魚池管理員是否還有其他不法行為?
還有多少類似「既得利益者」混水愚民行為?
以上您知道嗎?
常動動腦,且懂得放下、放慢、放輕鬆,不讓外界的不和諧環境 影響 能自我控制的內心和諧思維,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
- 3樓. 李深耕2013/05/28 08:51魚池旁的擴音器: 【教育改革 ,打破 既得利益保護】公立大學 教育產業化! 財團法人化!
魚池旁的擴音器: 【教育改革 ,打破 既得利益保護】公立大學 教育產業化! 財團法人化!
【救 錯誤高教 ,產業未升級 】企業責任: 公立大學 教育產業化! 法人化! 財團接管營運....
一堆公立大學,擁有一堆好山好水及值得活化的國土等資源,補救錯誤高教政策 ,幫助產業升級,將公立大學 產業化! 法人化! 財團接管營運....這是企業的責任。公立大學 產業化! 法人化後! 財團專業管理,保證公立大學 財源滾滾進來!
施振榮/以社會企業新思維 重綁大學教育
【聯合報╱施振榮】
2013.05.27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923665.shtml
不論在國內或國外,社會企業的議題愈來愈受到大家的重視,更被視為是解決許多現存社會問題的新出路,我則視社會企業為帶動社會進步的新引擎,特別是國人所關心的教育改革議題,如果要讓台灣的大學能面對國際競爭,以社會企業的新思維來推動制度重綁更是刻不容緩。
就國際發展的趨勢來看,目前在國外大學教育已朝向「產業化」與「國際化」發展,把教育服務當成一個產業來經營。只不過台灣不論是從政府當局管理的角度,或教育界的朋友、甚至一般社會大眾,看待教育本身都不是以產業發展的思維來思考,也無此想法。
大多數的人看待教育這件事情,總是賦予教育本身神聖的使命,教育人員在社會上也相對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如果把教育當成一項產業來看待,許多人在觀念上難免不容易接受。反倒是亞洲各主要國家,都積極跟上國際的潮流,推動大學「法人化」。
所謂的大學「法人化」,就是讓原本隸屬在政府公家體系的國立大學,改制成為基金會等財團法人組織(私立大學現制即屬財團法人),並以社會企業的思維來運作,面對市場機制的挑戰與競爭,如此才更能善用政府有限的資源。
只不過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在台灣已努力多年,但一直不得要領,相關工作一直沒什麼進展,國人普遍在思維上亦無法突破。台灣雖然積極希望藉由「鬆綁」來推動大學教育制度的轉型,惟如今可說已落後日、韓及新加坡等鄰國的進度,實令人感到憂心。
有感推動台灣教育制度的轉型與突破已刻不容緩,因此我要特別呼籲,過去大家積極推動教育「鬆綁」,我則認為「重綁」是更合適的思維,藉由打破原有的架構與模式,用社會企業的新思維出發,找到新的機制與辦法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可以說就是一種重綁思維,可以有效來推動教育服務的產業化與國際化。
只不過在「法人化」的過程,往往一方面在追求自由希望降低來自政府法規管制的同時,另一方面許多原機構體系下的人員卻仍還希望保護原本的既得利益,往往所推動的改革就不容易成功。
此外,推動大學「法人化」能否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則是在上位者的腦袋思維要能有所突破,就是要「換腦袋」,面對大勢所趨,要徹底改變過去的思維,否則裹足不前,要推動轉型終究難以成功。
如果台灣把教育服務當做一項產業來發展,首要目標就是要訓練出具國際競爭力的學生,同時台灣教育服務的能量充沛,由於本土教育市場相對較小,如果大學的教育服務可擴大服務來自海外的學生,也可為台灣因少子化所帶來教育能量過剩的問題找到新的出路。
只不過要讓政府、教育從業人員及社會大眾接受將教育服務當做一項產業,勢必要推動教育現有體制的轉型,同時許多傳統觀念及機制也要有所突破才辦得到。
台灣不缺人才,只缺舞台,但如果舞台不夠大,又缺乏競爭機制,則人才的潛能就無法充分發揮。只有重新調整台灣高等教育的定位,藉由制度重綁,讓大專院校朝產業化與國際化發展,才能為台灣教育人才建構一個有競爭、有彈性的新舞台。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李深耕 於 2013/05/28 08:53回覆【用心良苦】 尋找 既得利益 現代周處 除自害 (台灣社會三害之一)
http://blog.udn.com/glee/7545423
"請參考
社會三害 半盲、齊頭、行政防弊
2013-04-22 01:50 中國時報
社論-尋找不世出的現代周處除台灣社會三害
2013-04-26 工商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3042600298.html
"...他認為所有民主政治之所以出現資源重疊,都是因為既得利益者咬死不放,即使行政部門有心改革合理分配資源,既得利益者也會透過國會遊說向行政部門施壓。..."
>>>>>>
記者 及 知識份子 皆難為? 說了「防弊」還是「皇帝」?
http://blog.udn.com/glee/7536338
社會三害 半盲、齊頭、行政皇帝
2013-04-22 01:50 中國時報
社會三害 半盲、齊頭、行政防弊
2013-04-22 01:50 中國時報
***********
編輯部小啟:
2013-04-23 01:36 中國時報 【本報訊】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30501/112013042300516.html
本報昨(廿二)日A2版報導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觀察,台灣社會文化面臨「價值的半盲文化」、「資源的齊頭文化」與「行政的防弊文化」三大瓶頸,可以說是社會正向發展的三大害。因採訪時誤聽「行政防弊文化」為「行政皇帝化」,致新聞內容錯置為「行政皇帝化」,特此向施振榮先生及讀者致歉。
李深耕 於 2013/05/28 08:57回覆 - 2樓. 李深耕2013/05/26 10:46魚池旁的擴音器: 「2013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歡迎報名 參加!
魚池旁的擴音器: 「2013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歡迎報名 參加!
字幕...
記者們 感謝您們正向優質的新聞報導...
>>>>>>
參考文章
張大春:台灣文創產業來自一群寄生蟲 2010/11/17
http://blog.udn.com/glee/4608295
*********
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受理報名 1020524
(中央社台北24日電)
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305240373-1.aspx
中華新聞記者協會主辦,國泰金融控股公司協辦「2013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即日起至6月25日止受理報名,歡迎國內新聞從業人員參加。
中華新聞記者協會理事長袁天明表示,文創產業被視為21世紀最重要的產業,也是政府積極推動的6大新興產業之一,辦理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主要是為鼓勵正向優質的新聞報導,肯定媒體工作者的付出,進而帶動媒體影響國家社會的向上力量。
此外,也透過媒體力量提升對教育理想的重視,讓在台灣深耕已久的文化創意產業躍上國際舞台,讓全世界了解華文的文化及創意。
中華新聞記者協會去年首度舉辦「2012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獲得社會廣大的迴響,今年擴大舉辦,獎項名額由原來9名增至16名。
「2013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合計分為平面媒體新聞報導獎及攝影獎、電視新聞報導獎、廣播新聞報導獎三類,合計16名獎項,每名頒贈獎金1萬元以及獎座一座。
有關「2013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實施辦法及申請表,可直接進入中華新聞記者協會官方網站(www.cjatw.org)下載。
- 1樓. 李深耕2013/05/26 09:58披公部門羊皮; 錯誤高教;天使基金藥方
披公部門羊皮; 錯誤高教;天使基金藥方
【披公部門羊皮;私利優於公利;錯誤政策、貪腐俱生】 錯誤高教、創新、投資、補助等政策 如何解?
報載 國發基金出資,天使創投基金,拚年底前上路...
果然 是「魚池管理員 他們」的好藥方!?
**********
短 評-錯誤高教 誰負責?
2013-05-26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52600300.html
教育部長蔣偉寧日前指出,已鎖定公、私立大學各六校,進行整併或轉型。整併、轉型如不成,將讓大學退場。
全台現有一六二所大學,上述整併、退場計畫即便完成,彈丸之地的台灣,仍有一五三所大學。這究竟是「台灣之光」,還是「台灣奇蹟」?
高教盲目擴張,其禍害遠非本文篇幅足以細數,舉其犖犖大者如下:第一,壓低大學素質,扭曲大學目標。大學教授的尊嚴與成就感,今非昔比;第二,破壞技職體系,製造過多大學畢業生,使勞動市場失衡。大學學歷求職者,失業率遠高於其他教育程度者,許多行業卻因缺工而停滯。
第三,大學擴充太多於前,只好祭出評鑑、退場機制於後。擴充是災難之始,評鑑是另一災難。大學早已淪為雞零狗碎、文書作業、量化取勝的工廠。
第四,文憑貶值,學士碩士成為職場基本門檻。不念大學不行,念了大學照樣不行。尤以社經地位低落的子弟,下場更是淒慘。他們必須借貸,才能從後段私立大學勉強畢業。畢業後,由於競爭力不足,其就業前景堪慮。
錯誤政策比貪腐還可怕。回顧當年放任擴張政策,顯然是一嚴重錯誤。但寬厚、鄉愿的台灣,至今也只是忙於收拾前人的爛攤子,無人追究當年主事者的責任。這些主事者中,大有仍位居要津、坐享雙薪的。如此權責不明,是非不分,不但阻礙進步,更是不公平。
************
大學生不願屈就基層 調整價值觀 江揆推態度倫理
2013-05-26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12013052600121.html
行政院長江宜樺昨與台南地區企業和嘉南地區技職院校校長座談,業界人士指技職學校轉型科大,學生不肯屈就基層,「業界多給錢沒問題,但學生也要拿出態度!」江揆坦言,這是不太好的現象,價值觀要重新調整。
江宜樺廿五日參訪南臺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他透露,在美國留學期間與李安建立交情,日前李安返台,兩人討論台灣文創潛力,李安直指台灣擁有相當強優勢,更點名故鄉台南可望形成多媒體數位影音聚落。
鑒於不少科大生發明獲獎卻苦無經費商品化,有科技公司請命,建議中央應保障創意研發與發明,透過鑑價機制保障發明商品化。江宜樺指出,經建會這兩天將發布一個「天使基金」計畫,針對部分有創意或發明卻苦無經費者,提撥十億作為天使基金,提供年輕人申請,對擅長研發的科大學生不啻為福音。
松田崗休閒農場董事長吳滿財表示,技職學校轉型科大,很多來農場實習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大學生,基礎的工作不想做,久了讓業界也很怕進用。
江揆坦言,這股聲音一直存在,畢業生到了工作現場不願做傳統職校生該做之事,也有學生抱怨傳產不像服務業,嫌工時太長、環境不佳,他認為,大家都只想做輕鬆的工作,不肯做辛苦的工作,恐會造成長期競爭力流失。
江宜樺說,政府無法把升格後的大學再降回來,不管哪一所學校都應盡量做好「態度倫理」。他說,國內很多產業缺工,大學、科大畢業生卻無法把工作視為安身立命的人生態度,從基礎做起,「這一部分,價值觀要重新調整。」
***********
李深耕 於 2013/05/26 10:02回覆國發基金出資 拚年底前上路
2013-05-26 01:16 工商時報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30526000038&cid=1206
國科會主導規劃天使創投基金,並向國發基金匡列一定額度,針對高風險科技產業投資。
同時,為了鼓勵民間資金同步挹注,已取得財政部同意,技術作價的所得予以免稅優惠,國科會表示,最快可在今年底前實施。
國科會表示,科技創新產業向來具有投資高風險性,容易造成投資人卻步,再加上業者提到透過技術作價方式創業,扣除先前研發費用,剩餘價值還會被財政部認定為所得並課稅,但實際上,公司草創期間都還在燒錢,根本就沒有實際交易的利潤出現,相對之下國外通常對技術作價的所得,有很大彈性空間處理。
舉例來說,某學者用技術作價方式創業,其技術價值換算是1千萬元,扣除技術研發費用500萬元,剩餘500萬元會被財政部視為所得並課稅。有鑒於此,國科會向財政部協調,爭取技術作價可部分免稅,目前已獲得財政部同意。
不過該如何免徵,現階段國科會提出兩種模式,第一、等公司有實質交易後,再課徵所得稅;第二、業者先提撥一定數額,作為研發與營運成本,這部分不予以課稅。國科會說,上述兩種模式尚未取得共識,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至於天使創投基金來源,國科會將透過向國發基金匡列一定額度。
據了解,未來期望以百億元規模,並搭配民間資金的投入,共同創造利潤。
李深耕 於 2013/05/26 10:06回覆參考文章 台灣科技法規大鬆綁! 依法利益不用迴避!? 2011/08/26學界幫派化 知識分子失蹤了 【聯合報╱蘇益仁/國衛院感染症及疫苗研究所所長(台北市)】 2011.11.15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718335.shtml國科會今年的研究計畫通過率大幅降低,影響到不少大學教授們的自由型研究,七月初經季瑋珠及劉仁沛兩位教授披露後,學界群起反彈。但經過一個多月後,周成功教授為文質疑,何以學界領袖級人物皆未挺身而出主持公道,台灣知識分子究竟跑到那裡去了?這真是大哉問。
李深耕 於 2013/05/26 10:09回覆
在一九九○年代前的戒嚴時期,台灣知識分子關心國是,大師級人物風骨建言,締造了台灣民主法治的改革。但自從民主政治及政黨輪替以來,台灣知識分子反而噤聲失蹤了,取而代之的是媒體人的論政及脫口秀時代。
有人認為學者不願與媒體人為伍,失去了論壇。或被歸類為藍綠陣營,失去了焦點。但部分或主要原因可能是唯恐影響到自身的權益,如研究計劃或資源的危害,可以說是民主國家中的另類白色恐怖。也許這才是台灣現階段知識分子噤聲的原因,潔身自愛,才是王道。
會讓學界及知識分子噤聲或潔身自愛,台灣學界科技計畫審查制度、計畫主持人的公正性以及補助機制的健全是其中關鍵。近十多年來,大家發現,國科會主持或審查人都是同一批院士級專家,尤其在國家型計劃或專題計劃更甚。有些專題計劃的提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為某些人或團體所量身訂做,卻樣板式的在計劃截止前一、兩周公布一下,令其他學界人士天真地猛投計劃,終究落空而不自知。即使陪榜通過計劃,也只是用來點綴插花而已。
此種由上而下(top down)的科技決策模式才是台灣知識分子噤聲的主因,大家開始攀緣結黨。十年多前,學界開始聯盟,台大與中研院是一幫,清、交、陽明與中央是另一盟幫。最近,中南部的大學人人自危,成大與中山、中正及中興組成聯盟,大學頂尖計劃的五年五百億成了廝殺的戰場。結果是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工研院等成了邊緣人,預算不斷被砍被排擠。這就是台灣科技研究計劃的現況。在這樣學界像幫派結黨結派的現況下,知識分子依附諂媚都來不及了,何來風骨。
新的科技部即將在明年一月成立,政府應該徹底整頓台灣科技計劃審查及專案計劃評審及主持機制,明訂委員任期不得超過三年及利益迴避機制,召集人不應成為院士的專利,並確保自由型計劃(bottom up)的比例,使能人盡其才,去除權貴壟斷的現況。
【2011/11/1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