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疎朗,聞皆曉悟;志存摩訶衍道,故捨素隨緇,紹隆聖種;冥心虛寂,通鑒世事,內外俱明,德超世表。 悲悔邊隅正教陵替,遂能遠涉山海,遊化漢魏。亡心之士,莫不歸信;存見之流,乃生譏謗。于時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門年雖後生,俊志高遠,幸逢法師,事之數 載,虔恭諮啟,善蒙師意。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 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爾。
全文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 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
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 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 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
序
由達摩弟子曇琳撰寫,述說了幾方面的資料。
一是傳經者達摩祖師的身世,
二是來華傳法的因由,
三是旁聽人二祖惠可、道育是祖師的傳承人,
最後簡介了法師所傳之法的重要性,是大乘安心之道。
內文可粗分為五段。
第一段
扼要地說出世間之法、令人覺悟之法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四行。
理入為思想上依靠佛法(經)的覺悟,最後做到了不隨文教(不執著於法(經)所云)。如《金剛經》中所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四行即四種應對濁世的法門(指導),萬行皆出於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第二段
說出了何為報冤行。在世間修法的人必然會遇上苦劫,即使今生行善,因為前生(過往無數劫)「自己」犯下了業(因),今世時辰到了仍然 有果出現。
如《三世因果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非上天、普通人所能輕易改變。所以當我們受苦時仍抱著「逢苦不憂」的 心態,因為「識達故」(知道因由),知道人被因果所控,更知道佛法的重要性,今生更應該多親近佛法。經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第三段
說明了隨緣行。眾生無「我」,眾生的我並非是真的我,是一個被因果擺布的物體。有苦有樂皆是過往種下,即使今生大富大貴,緣盡亦歸於無,下世亦可以轉變成下等人,所以雖有得失,但應做到不為此改變心性,內心仍舊向於道,向於佛法,求解脫之門,找回真我。
上段針對了世間的苦,此段則對應喜樂,「天耽樂忽解脫」意思是享樂使人忘記尋法,《阿含經》裡有一則海龜喻云:「人身難得,猶如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
六道中看似天道最好,但從學法而言卻是人道。如五祖曾向弟子云:「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諸君在人之樂中亦不應忘法。
第四段
是闡釋無所求行。如名所述教人行道無所求,主要需不為貪所迷,不貪色、不貪名、不貪利、不貪食。不是求淡泊,不是求看破,是放開求念的心。
八苦中有一種名求不得苦,正是說出「有求皆苦」的道理。
如世人問石頭希遷:「如何是解脫?」希遷卻道:「誰縛汝?」。
第五段
是解釋稱法行。性淨則可回歸於法,如何可性淨? 當悟出眾相為空、無你我他之別。
「相」會產生垢,而俗世的思想使相產生。
「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源於《維摩詰經》。
身命財行檀捨施中的「檀」字於梵語解作布施,布施為佛法其中一種波羅蜜,亦是四攝法之一,是一種修行的法門。
身命財則為布施的種類。布施可自證亦可助他人證,是大乘之道。
文中「三空」有不同的意指,如空、無相、無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