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和尚、尼姑、居士...這三種名稱的本意
2010/04/18 14:17
瀏覽762
迴響1
推薦1
引用0

和尚、尼姑、居士


  對于和尚、尼姑、居士,這三種名稱的本意,能夠清楚的人,恐怕不會太多,雖然這已是非常通俗的名詞。 
    
  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釋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為尚」,因為佛教的出家人,要過「六和敬」的僧團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又稱為「六和合」。所以他們的解釋,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當我們追根尋源,找出了「和尚」的出發點時,上面這一解釋,就要不攻自破了。
    
  和尚一詞,純由于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于闐國則稱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秘藏記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見和尚一詞,并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 Upadhyaya),「和□」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最早見于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于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于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于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彌(意思是勤加策勵,息惡行慈),生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中國人誤傳為「德比孔丘,故稱比丘」,那也是笑話)。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后,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范師,梵語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后,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后,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可見,中國對和尚一詞的運用,實在是不倫不類不合佛制的。
    
  「尼姑」一詞,也是中國人的俗稱,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謂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
    
  本來,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
    
  到了中國,每以未嫁的處女稱為姑,故將佛教的沙彌尼及比丘尼稱為尼姑,并沒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傳燈錄中,佛門大德嘗以師姑稱尼姑;但到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中,以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輕賤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來,尼眾姊妹們很不愿意人家當面稱她們為尼姑。
    
  根據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訓義,根本不通,女別于男,既有女姑,難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稱為姑,那該有個比例:女道士稱為道姑,打卦女稱卦姑,女比丘當稱為佛姑;同時,耶教的女修士,中國人也該稱她們為耶姑,否則,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于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于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個名副其實的居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決不是帶有灰色氣氛的處士或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并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末居士者,相當于商人、經理或者是實業家了。

*********************************************************************

“和尚”與“法師”有什么分別?

 
 
  和尚為吾師之意,西土原音為烏社或和社。至中國訛成和尚。

法師為通佛法之人,有五種十種之別。

既稱和尚,當會佛法,若說法師,不必僅指和尚。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宗教--佛教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2010/04/18 22:17
和尚

指是佛寺主持

法師:出家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