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名 | 小青龍湯 |
出 典 | 傷寒論‧金匱要略 |
組 成 | 半 夏 4.0 麻 黃 4.0 白 芍 4.0 細 辛 1.5 五味子 1.5 甘 草 4.0 桂 枝 4.0 乾 薑 4.0 |
效 能 | 解表散寒,治嗽行水。 |
主 治 | 1.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痛,或喘,短痛不得臥。 2.身體疼重,肌膚水腫,及雜病膚脹水腫諸證。 |
入 經 | 足太陽藥 |
應 用 | 感冒、流行性感冒、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老年性肺氣腫、肺炎、濕性肋膜炎,及焦熱而由於水氣上衝而起的支氣管喘息。支氣管擴張症、肺氣腫、百日咳、肋間神輕痛,以及水氣血於體表外溢所引起的急性慢性腎炎、水腫、結膜炎、濕疹、水泡、浮腫、腹水、關節炎而有積水者,或因心下的水氣所致的胃酸過多症,唾液過多症,及上顎洞化膿症,肥厚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頻發噴嚏症,及眼科疾患之結膜炎、淚囊炎、充血、流淚等。 |
說 明 | 本方具有外解太陽風寒,內溫太陰脾肺和止咳平喘強心利尿之功,體現滌飲解表的法則,主要是治外感風寒,內停寒飲之咳嗽證。以發邪逐水為主要目標。因為表邪不解,而心下胸中,又有水毒與寒氣,由於水氣動搖充擊,致發生咳嗽、喘息、乾嘔、浮腫、及涎沫分泌過多等症狀,如邪解水去,諸證自消。 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的差別,從表實裡熱,此為表實內飲。故兩者發表之藥同,而治理之藥則不同。本方除同樣用麻黃發汗平喘,宣肺行水,為君,桂枝辛溫解肌,助麻黃以解表,溫陽化氣外;另用細辛、乾薑、半夏、潤腎行水,收逆氣,散水飲;並用芍藥五味子,止咳平喘,予以收斂;二者發汗以散邪水,收斂以固真水,一散一收,相互制衡,以免過於發散或酸收,共呈滌飲解表,止咳平喘功效。 |
加 減 | 1.咳嗽喘身:加厚朴、杏仁。 2.虛寒喘急:加茯苓、杏仁。 3.發熱咽痛:加桔梗、石膏。 4.肺熱脹渴:加石膏、黃芩。 5.惡寒重者:重加麻黃、桂枝。 6.體仔虛:加黨參、黃耆。 7.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咳而兼喘:加黨參、陳皮、杏仁。 |
用 法 | 飯後溫服。 |
禁 忌 | 本方為辛溫解表,溫化裡飲之劑,若乾咳無痰,或痰稠兼黃,口躁咽乾者,均不宜使用。 |
備 註 | 本方是溫化痰飲,宣肺平喘的代表方劑,既可散外表寒邪,又可化內停水飲,而以化飲平喘為主。故治痰飲咳喘之證,有表證者可以解表,無表證者也可以應用。 |
風寒感冒常用方
風寒型感冒,顧名思義是感受外界風寒之邪而表現出來的感冒症狀,
患者通常會比較怕冷,即使發熱亦只是低熱、咳嗽頻頻,喉癢即咳,常常以夜間咳甚為主,痰液鼻涕清稀,沒有口乾、咽喉痛等症狀。
常見症狀有鼻塞、流清鼻水、痰稀白、咳嗽、口不乾、身體寒冷或發熱、不會流汗、頭痛、全身痠痛,甚至發燒。
上述症狀產生是因為風寒的寒氣包覆於體表外,陽氣被抑制住了,所以身體感到寒冷,但其實身體外在發熱,且不易排汗。所以,此時常有人以悶棉被等方式,促使發汗,或使用發散藥物治療。
中醫治療根據「寒者熱之」的原則,利用辛溫解表藥物疏散表邪,使病邪從體表通過發汗的辦法解除。
風寒性感冒不用多喝水,避免呼吸道水分過多反造成氣喘,若要喝水,要喝溫開水,也可以加些薑母。
常用的藥方包括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小青龍湯和荊防敗毒散。
前四道藥方的出處都是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是一本記載診治外感病的專著,入面記載很多方劑和辨證方法。
1.麻黃湯
麻黃湯主要治療風寒表實證,即以外感初起,惡寒發熱無汗為特點。
麻黃具有解表發汗的功能,配桂枝辛溫解肌,杏仁有宣降肺氣平喘的作用,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需要通過發汗而解表,服麻黃湯後患者應當蓋被穿衣以使微微出汗,開泄腠理,邪氣便能被引出體外而解。
2.桂枝湯
桂枝湯在中醫學有「調和營衛」的功用,所謂營衛,簡單來說就是體表的皮毛和內部臟腑之間的表裡交流。
由於風寒病邪侵犯皮毛,以至正常的交流受到干擾,結果便出現表證。
桂枝湯治療的是風寒表虛證,它跟麻黃湯證的最大分別是桂枝湯證患者通常會出汗,表現為皮毛腠理偏虛的情況,所以不需使用發汗藥物,用桂枝的辛溫發散,合白芍的益陰和營,配以生薑、甘草、大棗和胃調中便已足夠。
服桂枝湯後的護理辦法如麻黃湯。
3.葛根湯
葛根湯是在麻黃湯基礎上加上葛根一味中藥,解肌止痙,治療風寒無汗外感伴有項背關節活動不利明顯的患者。
4.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是在麻黃湯、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上乾薑、細辛、五味子等藥物,溫化水飲,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內有水飲的患者,證見風寒表證伴有痰涎清稀,常嘔吐清水、胸膈痞悶等痰飲結在胸中的症狀。
5.荊防敗毒散
荊防敗毒散一般用於時行感冒,寒熱症狀不明顯時,本方略帶辛溫,藥味組成有荊芥、防風、柴胡、前胡、桔梗、薄荷、川芎、枳殼、茯苓、甘草等,寒熱平調。當感冒沒有特別明顯的發熱怕冷汗出,而表現有頭痛、頭脹、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的症狀便可適用。
不論風寒還是風熱感冒,服用醫治感冒的藥物都是講求「中病即止」,不宜長服久服,如感冒日久,或會出現其他變證,導至寒熱錯雜或邪盛正虛,此時便應該諮詢中醫,要根據中醫辨證施治,不宜自行選購成藥服用。
上述所列的中成藥物很多都是可以直接在商店購買的,不過在選購前大家還是最好徵詢中醫師的意見,瞭解自己的體質和具體身體狀況而選用最適合的藥品,切勿隨便對號入座。選購藥品時也應特別注意藥物的成分和選擇有質量保證的品牌。服用上應依照說明書上的指示或根據中醫師的建議劑量服用,如有任何懷疑,應該第一時間與中醫師聯絡,確保安全。
http://cmedjohnny82.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414545.
****************
小青龍湯
漢方名稱 | 桂枝湯(傷寒論) |
組成成份 | 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 |
功能 | 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
主治 | 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薄白、脈浮弱或浮緩。 |
臨床應用 | 傷風感冒、多汗症、過敏性鼻炎、皮膚病、肩凝、神經痛、冷性腹痛、陰萎、氣喘、虛弱體質之改善。 |
方解 | 本方為仲景群芳之首,其配伍嚴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乃古之名方也。 方中桂枝辛溫解表,溫經通陽;芍藥酸苦微寒,養血歛陰,又桂芍等量相配,一散一收,既可發汗以散肌表之邪,又可止汗而不留邪;生薑辛溫,既可助桂枝解肌散寒,又可溫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和中又能補脾生津,薑棗相配可升騰脾胃生發之氣,而調和營衛;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調陰陽和營衛,無論外感病或雜病均可加減使用。 |
辨證 | (1)外感風寒表虛汗出惡風。 (2)頭痛發熱。 (3)鼻鳴乾嘔。 (4)苔白薄。 (5)脈浮弱或浮緩。 |
藥方加減 | 1.微喘或氣喘:加厚朴、杏仁。 2.頸項痠痛:加葛根。 3.陽虛多汗:加附子。 4.體弱易感:黃耆。 5.肩周圍炎:加薑黃、丹參、當歸。 6.腹痛:倍加芍藥。 7.惡寒無汗:加麻黃、葛根。 8.熱多寒少:加石膏、知母。 |
附註 | 1.凡表實無汗,外感濕邪,平素嗜酒,內有濕熱者,禁用。 2.服用本方宜溫服取微汗,始能得效,亦不可汗出太過。 |
組 成 | |
說 明 | 本方出自傷寒論。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適用於治風寒表實症。以外感風寒、頭痛發熱,身痛、骨節疼、惡寒、惡風、胸滿、咳嗽、喘息、無汗、脈浮緊為主要目標。 |
適 應 症 | 感冒、流行性感冒、頭痛、鼻塞、無汗、支氣管喘息、腰痛、神經痛、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等。 |
運用參考 | 風濕關節炎、腳氣、發疹加薏苡仁。身煩疼痛加蒼朮。高熱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蘆根、魚腥草。痰黃稠加黃芩、栝蔞、貝母。咳嗽不暢加桔梗。 |
辨別比較 | 本方可發汗宣肺,以治療無汗而喘為主。大青龍湯可發汗解表,以治清熱除煩為主。 |
使用注意 | 本方為強而有力的發汗重劑,可用次治療風寒表實症,若風熱性感冒,瘡瘍潰後,失血者,淋家等用應禁用。 |
葛根湯
組 成 | |
說 明 | 本方出自傷寒論。能發汗兼解肌,是感冒常用方。本方適用範圍很廣,不只限於感冒,不論有無發熱、惡寒。凡脈浮有力,項背部筋肉有緊張感,不出汗、惡風,及炎症充血,或急性痙攣或腸胃症的下利,或上呼吸道、喉頭、過敏性的結膜炎等症,皆可使用,效果甚佳。 |
適 應 症 | 感冒、流行性感冒、頭痛、肩頸項背強直痠痛、齒痛、發疹、角膜炎、結膜炎、中耳炎、鼻塞、淋巴腺炎、猩紅熱,神經痛、風濕、赤痢初期等。 |
運用參考 | 口渴尿量少加五苓散。咽痛扁桃腺炎加桔梗、山豆根或金銀花。高血壓之肩凝、胸脇苦滿加柴胡加龍牡湯。五十肩加薏苡仁。肩背痛胸鈍痛、月經不順、神經症狀顯著加加味逍遙散。四肢疼痛、肩背拘加獨活、地黃。慢性副鼻竇炎、鼻塞、頭重者加川芎、辛夷。感冒性下利加黃連、黃芩。頭痛眩暈加川芎茶調散。筋骨痠痛加荊防敗毒散。 |
辨別比較 | 本方能發汗兼解肌,可用於治療項背強直痠痛、炎症充血、赤痢或急性痙攣。九味羌活湯能發汗祛濕兼清裡熱,有解表、肩凝、鎮全身痠痛之功用。 |
荊防敗毒散
組 成 | |
說 明 | 本方出自攝生眾妙方。有發汗解表,散風祛寒,鎮靜、鎮痛抑制流感病毒和抗關節炎作用。主治外感風寒挾濕之常用要方。可去風濕、止疼痛。症見怕冷發熱、頭痛、項強、肢體痠痛、發赤腫痛、無汗、胸悶、咳嗽、鼻塞聲重、舌苔白、脈浮等症。 |
適 應 症 | 感冒、發熱、流行性腮腺炎、濕疹、慢性蕁疹、支氣管炎、風濕病、皮膚病。 |
運用參考 | 瘡瘍腫甚痛急加黃連解毒湯。大便不通加調胃承氣湯。急性風濕病加忍冬藤、桑枝。咽痛加射干、山豆根。皮膚癢加水丁香、黃水茄。蕁麻疹加消風散。感冒筋骨痛加葛根湯。 |
辨別比較 | 本方以治療流感、四肢痠痛以及瘡瘍腫痛初起者為主。九味羌活湯以治療感冒風寒、肢體痠痛而有口苦、口乾者為主。 |
使用注意 | 本方藥性偏於辛溫香燥,以外感風寒挾濕者使用為宜,若濕而兼熱者,即不宜使用。 |
*********************
漢唐中醫院 倪海廈院長
八大經方治感冒
症名 | 症狀 | |
1 | 桂枝湯症 | 病人出現﹝有汗,怕風吹,頭痛,有點發燒,肌肉有些酸痛﹞時,就可以服用它,如有﹝咳嗽﹞加些﹝厚朴杏仁﹞就可以了. |
2 | 麻黃湯症 | 病人出現﹝極度怕冷,發燒,身體疼痛,完全無汗﹞時,請立刻服用它. |
3 | 葛根湯症 | 中醫的寒溫之爭在此,溫病派認為傷寒家沒有治溫病方 事實上葛根湯就是經方中治療溫病的處方,病人出現﹝項強,頭痛,發熱,有汗,喉嚨痛﹞時,就可以立刻服用它, |
4 | 麻杏甘石湯症 | 病人﹝咳嗽不止,痰出黃粘,胃口尚好﹞時,可以吃此方 |
5 | 大青龍湯症 | 病人出現﹝怕冷,無汗,發燒,咳嗽重,咳出黃痰,身體痛,口渴重 |
6 | 小青龍湯症 | 病人有﹝怕冷,無汗,發燒,咳嗽重,出白痰,無渴,身體痛,沒有胃口﹞時,就可以用它了 |
7 | 小柴胡湯症 | —病人﹝忽冷忽熱,加上嘔心﹞時,請服用此方。還有﹝女子月經期﹞來時正好得到感冒,就喝此藥,如有﹝咳嗽﹞加些﹝厚朴杏仁 |
8 | 大柴胡湯症 | 如病人出現﹝便秘,又有忽冷忽熱時,兼有發燒﹞此時請用大柴胡湯. |
以上八方是我國使用近二千年之有效處方治療感冒,時常都是一劑知
****************
小青龍湯適用情形:
1.感冒第一、二天不要用,第三天後不管有哪些症狀,只要流清涕或稀白的痰都可以使用,不管是咳嗽、流鼻水、發燒惡寒,一吃通通可以痊癒。
(平常任何時候,只要見到流清涕就可以用。)
2.過敏性鼻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動不動就打噴嚏,流稀稀白白的鼻涕。(成泡沫狀似雞蛋清)。
3.寒性的氣喘—氣喘而有惡寒、流清涕或稀白的痰。
4.寒咳。
5.咳嗽的痰白而稀。
6.一吃冷或一吹風就咳或喉嚨不舒服。
7.注意事項----
(1)感冒第一、二天不可以使用。(第三天以後用)
(2)鼻涕黃黃、濃濃、稠稠不可以用。
(3) 喉痛、喉乾、喉癢絕對不能吃。
(其中的五味子與細辛是很熱的藥材)
8.不可久服:如表象不太明顯、口乾渴或病證減輕後,可用茯苓甘草五味子乾薑細辛半夏湯加減
*************************
葛根湯適用情形:
1.感冒初起:頭痛、發燒、惡寒、脖子、肩膀、骨節疼痛,一般頭痛、脖子、肩膀、背部酸痛都可以用。
2.注意事項:一直在流汗的時候,不要服用。平常吃不會發汗,但感冒欲汗不得汗時,則會發汗。
3.感冒第一、二天使用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雲水人間2010/12/24 21:19而在西醫說來,感冒就是病毒引起的,風寒風熱感冒是中醫的說法。西醫的治療是控制病加重,然後由身體自身慢慢調節和排泄病毒;中醫的治療是調節身體內的陰陽寒熱來從根部著手。所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如果感冒了,自己買藥的話,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哪種感冒,要么就買西藥,只是控制病毒的,不管風寒風熱的,如果你清楚是風寒風熱,那麼就對症下藥,買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書,免得吃了藥也沒什麼效果,耽誤了病情又白花了錢。
雲水人間 - 2樓. 雲水人間2009/10/14 15:331‧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的差別,大青龍湯治療表實裡熱,小青龍湯則是治療表實內飲。所以兩者發表的藥物相同,但是治療理症的藥物就不同了。
2‧大青龍湯是針對喘咳、病情較激烈、煩躁、脈浮緊的患者
3‧ 麻黃湯是針對咳嗽喘息、發熱、表証、肌肉酸痛、脈緊的患者
4‧麥門冬湯是針對喘咳、咳逆上氣、乾咳、痰不易喀出的患者
5‧苓甘薑味辛夏仁湯是針對咳嗽、喘鳴、浮腫、無熱、虛冷、陰証的患者
6‧小柴胡湯是針對喘咳、胸脅苦滿、食慾不振、脈弦的患者
7‧麻杏甘石湯是針對喘咳、汗出、口渴的患者
雲水人間 - 1樓. 雲水人間2008/12/13 21:04
為何剛開始感冒就流清涕,不要吃小青龍湯?
答: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驗,感冒流鼻水一吃康*600就(束起來!)(台語),
鼻子反而更不舒服,胸腔悶痛,這就是用收斂藥的結果。
一般初起感冒用葛根湯發發汗就好。但小青龍湯除了發汗外,也有收斂鼻水
的作用,所以不可以太早用。
雲水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