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金字塔篇
古代埃及文明最早出現於公元前五千年左右,一開始古代埃及的遊牧民族在尼羅河(Nile river)沿岸建立起聚落,並且逐漸發展成為以農業及畜牧業為主的部族社會,史稱前王朝時期. 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帶來肥沃的黑色淤泥,使得埃及能夠發展出高度的農業文明,古埃及人稱呼自己的領地為Kement (or Khemet) 即 黑色的土地」 ,而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可見尼羅河對於埃及文明發展的重要性.
尼羅河周圍東西兩面的土地均為沙漠,為了取得足夠的資源,部族之間的爭戰頻繁,通過一系列的吞並,最終以靠近尼羅河三角洲(Nile Delta)的城市孟菲斯(Memphis)為界分成南北兩個主要的獨立政權:上遊南方地區為上埃及(Upper Egypt),下遊北方地區為下埃及(Lower Egypt).
直至約前3100年才形成了以奴隸制為主的統一國家,據主流的說法,完成統一埃及的是一位來自南方上埃及叫做美尼斯(Menes)的國王.但是按照19世紀發現的納爾邁石板(Narmer plettle)的考古證據顯示,在比美尼斯之前,有一位更早統一埃及的,被稱為蠍子王(King Scorpion)的國王.因此誰是最早建立中央集權的埃及法老,在考古界依舊有爭議.上下埃及的統治者在統一之前,各自擁有了不同樣式的王冠:上埃及的白冠和下埃及的紅冠,在統一之後的第一王朝開始,象征法老王權的頭冠被融合成為了代表上下埃及統一的紅白雙冠.
歷史學家把統一後的埃及稱之為早王朝,並且按照國家分裂及統一的先後順序大致分為九個時期分別是;早王朝(Early dynastic period)、古王國(Old kingdom)、第一中間(1st Intermediate period)、中王國(Middle kingdom),第二中間(2nd intermediate period)、新王國(New kingdom)、第三中間(3rd intermediate period)、後期(Late period),共計三十一個王朝.在這之後是外族統治時期:希臘托勒密王國時期、羅馬行省化時期、「科普特基督化」(埃及基督教),以及後來阿拉伯人的統治直至今日.
埃及因為陽光充足,整年幾乎都沒有陰霾的天氣,因此使埃及人相信太陽為萬物之主宰.每天,太陽從東方的水平線冉冉昇起,然後搭承一艘肉眼看不到的聖船,渡過天河到達西方的沙漠,再轉承另一艘船橫越地府到達東方.如此日復一復,白天成為生命的象徵,而夜晚則代表死亡.太陽神拉(Ra)因為主宰生命,也成為至高無上的神祇.這種東生西死的觀念也使得與生命有關的建築大多數位於尼羅河東岸,與死亡相關的建築則位於西岸.
由日出日落所衍生出的生命循環觀使埃及人深信復生之說,所以在世之時就積極準備來生之事,木乃伊、金字塔及裝飾精美的墳墓都與此種生命觀都有直接的關係.在這種生命觀中,也孕育出一些特別的神祇.在眾多神祇中,有些是全埃及普遍信仰之神.歐西里斯(Osiris)因為克服死亡而再生,因而被埃及人視為是審理生前善惡作為決定是否可以再生的神,也代表冥界的神.伊希絲女神(Isis)是歐西里斯之妻,亦為死者之守護神.荷魯斯(Horus)是歐西里斯與伊希絲之子,是天神也是法老的守護神,興盛時更結合太陽神拉成為太陽天神拉哈拉克提(Ra-Herakhty).胡狼神阿努比斯(Anubis)則司木乃伊之製作,也是墓地之守護神.哈托爾(Hathor)則是掌愛與豐饒之女神.
註:拉·哈拉胡提 (Ra-Horakhty)
埃及王朝某時期,拉與荷魯斯神合併,成為「拉·哈拉胡提」(Ra-Horakhty,意指「拉是二個地平線上的荷魯斯」).據信他統治著天空、大地和冥界,與鷹或隼有關.
埃及人相信死亡時是靈魂暫時離開了肉體,木乃伊的製作其實就是讓靈魂可以回到身軀而再生.至於木乃伊為何要用布條緊緊纏繞,雖然有其製作上的程序依據,也可以從神話中找到解釋.傳說歐西里斯遭其弟弒殺分屍丟棄於河中,伊希絲辛苦的把所有屍塊找回,並以布條緊緊包住以防散落,並吹進生命之氣使其再生復活,因而也使埃及人深信包裹布條的木乃伊是再生的手段.為了要安置木乃伊以為來生之準備,墳墓(金字塔)的興建於是成為埃及人的大事,不僅陪葬之物多,墓中的裝飾彩畫也描繪了神明世界與來生美麗的遠景.
神廟的興建也具體反應了埃及人對於神的信仰.除了跨地域的主要神衹外,埃及每一個地方也有地方神,孟斐斯之神為普達(Ptah),也是萬物之創造神及幽冥神.阿蒙(Amon)原為底比斯地方神,於新王朝時也變成了至高無上之代表,進而吸收太陽神於一體之軀成為拉阿蒙(Ra-Amon),並與他的妻子繆特(Mut)和兒子孔蘇(Khonsu)共同成為底比斯三神.十八王朝的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 Or Amenophis Ⅳ)曾想領導一次宗教革命推翻阿蒙之權力而代之以阿頓(Aton)為唯一的真神 ,甚至將自己改名為阿克赫阿頓(Akhenaton)以彰顯其對於此神之熱誠,影響力未持續到傳遞王朝.當阿蒙之力量鞏固擴大之後,祭司之力量漸漸的超過法老,甚至於無視於法老之存在,而新王朝之沒落意味法老只成為一個國家之政治統治者.而代表阿蒙之祭司則成為世襲而且擴張力量至宗教以外的事物.埃及重要的神廟如果不是以神祇之名而命名就是廟中會以神祇之雕像或圖像做為裝飾.
埃及神話主要是隱喻,將神靈的本質和行為轉化為人類可以理解的術語.神話的每個變體代表不同的象徵視角,神祇的人身幾乎都一致,常常都是腰繫短裙,腳跨三七步,一手持十字架狀的生命之符,一手持蓮花杖.頭部樣式’頭飾特徵比較可以判別神明正身,代表神明本人.埃及人豐富了對神靈和世界的理解.
神話深刻影響了埃及文化.它激發或影響了許多宗教儀式,為王權提供了思想基礎.神話中的場景和符號出現在墓葬,寺廟和護身符的藝術中.在文學中,神話或元素被用於從幽默到寓言的故事中,表明埃及人適應了神話以達到各種各樣的目的.埃及的文明也是現代商業選用的品牌名稱; 金字塔(Pyramid)孟菲斯(Memphis)愛馬仕(Hermopolis; 品牌創辦人 Thierry Hermes 以自己名字定名,不過 Hermes 也是希臘神話諸神之一,祂是 Olympic 諸神的通訊員,掌管牧羊、商務.)當耳熟能詳.
護生符之一的’生命之符’相當於古埃及的十字架,往往由埃及人作為護身符而隨身攜帶,它單獨存在,並且與其他兩個象形文字相關.安卡(Ankh),是埃及象形文字(又稱聖書體)的字母,解作生命.這個標誌有點像是上方有一圈環形把手的T字,它是生命的象徵,也是代表王權的標誌.意涵生命與永恆,相傳帶上這個護身之寶可以防止災禍、疾病和魔力的侵擾,幫助佩戴者贏得愛情和戰爭的勝利.人們以此來祈福永恆的健康、愛情和財富,以及對神秘的原始文明以一種懷舊.
太陽城(Heliopolis,近開羅) 九柱神
太陽神’拉’的廟宇居古埃及第二,僅次於 底比斯的阿蒙神廟.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575年—約公元前2130年)埃及第五王朝’拉’神成為全國崇拜對象.影響甚巨.現僅存最古老的辛努塞爾特一世所建的方尖碑.
註:辛努塞爾特一世 Senusret I
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一世之子.當王儲時曾領兵攻掠利比亞.後轉向南進,占領努比亞地區直至今日之瓦迪哈爾法.又遠征利比亞沙漠綠洲及阿拉伯沙漠的金礦區.辛努塞爾特一世遵照其父的遺訓,推行中央集權。同時在全國各地開採礦產,新建工程。晚年與兒子(’ 阿蒙涅姆赫特二世, Sebat’)共同處政,不久去世(西元前 1919 年).
太陽神的崇拜中心赫里奧波里斯(Heliopolis)受到崇拜的九位神祇,是埃及神話中九位最重要的神祇.
拉(Ra),太陽神,埃及神話中的最高神.
舒(Shu),風神,拉的兒子,與泰芙努特生蓋布和努特.
泰芙努特(Tefnut),雨神,拉的女兒,舒的妻子.
蓋布(Geb),大地之神,與努特生歐西里斯、賽特、艾西斯、奈芙蒂斯.
努特(Nut),天神,蓋布的妻子;
歐西里斯(Osiris),冥王,也是農業之神;
艾西斯(Isis),死者的守護神,也是生育之神,歐西里斯的妻子;
賽特(Seth),乾旱之神,風暴之神;
奈芙蒂斯(Nephthys),死者的守護神,賽特的妻子。
愛馬仕城八元神
埃及神話中,「赫麥努」(希臘文「Ogdoad」,意為「八」)是第三至第六王朝的古王國時期,即公元前2686年公元~2134年,在赫爾莫波斯城(Hermopolis,中埃及被消滅王朝的古城遺址.)供奉的八位元神.男女共八位神祇,象徵四種世界初始的狀態:水(Nu和Naunet)、無限(Huh和Hauhet)、空氣/看不見(Amun和Amaunet)、黑暗(Kuk和Kauket).其中男性都是蛙頭,而女性都是蛇首,成四對. 一起代表了四種宇宙開始時的原初、基本狀態的概念.八位元神的互動最終無法達到平衡,於是一個新物體誕生,是’蛋’,是’蓮花’,從’蛋’或’蓮花’中誕生了太陽神’拉’,之後拉又創造了萬物.
古埃及名字是以八元神命名,意為「八之城」.這個古老的名字藉由科普特(閃語族)語保存,衍生為現在的阿拉伯文地名El Ashmunein.希臘人以’ 宙斯和諸神的使者和傳譯;傳信神愛馬仕’(Hermes,相當於羅馬神莫秋利Mercury)命名這座城. Hermes"愛馬仕" 的神;"第四水星(愛馬仕) 是尼羅河的兒子.
Hermopolis 是埃及古老王國以來的省會城市,發展成為羅馬埃及的主要城市,也是第三世紀的早期基督教中心. 它在穆斯林征服後被遺棄,但隨著拉丁天主教徒 (同時被壓制)和科普特基督教的曾經存在而被恢復.遺址位於埃及明亞省 Mallawi的現代城鎮el Ashmunein附近.
孟菲斯神系(memphis)和愛馬仕神系(hermopolis)則隨著法老統一埃及漸漸被融合了,愛馬仕神系的“原創之水被”赫利奧波里斯(Heliopolis)神系 吸收,阿圖姆(或RE)成了原創之水’努恩’(NUN或NU)的兒子.值得一提的是愛馬仕神系帶有原始時代的洪水傳說,努恩代表大洪水之後高崗(Ben ben),阿圖姆站在上面創造了其他的神.這裡的大洪水是暗指尼羅河的氾濫.
孟菲斯三聯神
孟菲斯是上下埃及統一之後的第一個首都,近開羅南方,在古代有過許多不同的稱呼,當地的神話系統簡單許多,相信他們的神比其他神都要古老.
三聯神之中的父親是造物神普塔(Ptah)、母親是獅首女戰神薩赫麥特(Sekhmet),二者生下的兒子奈菲圖姆(Nefertem)負責美與療癒.其中最重要的是造物神普塔,孟菲斯相信普塔創造了世界,並用精液和分泌物製造出其他諸神,被稱他為九柱神之心與舌,因為心臟和舌頭是古埃及人認為靈魂和智慧之所在.
埃及王朝中,古王朝以金字塔有名,其中第四王朝的史內福魯(Sneferu)王是第一個興建真正金字塔的人,其子孫庫夫王、卡夫拉王及孟卡拉王則是吉札金字塔的建造者.中王朝至新王朝初之建築則以陵墓為多,十一王朝的孟圖霍特普(Mentuhotep II, 孟圖霍特普二世;前2046年-前1995年,是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與十八王朝的哈塞布蘇(Hatshepsut)女王之陵墓都極為著名.新王朝則是神廟的興盛期,其中十九王朝的拉姆西斯二世(Ramsses Ⅱ)則是最偉大的建廟者.到了西元前一千年以後,埃及各地幾乎為外力所控制,王朝末期,西元前525年被波斯征服,西元前323年被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成為希臘行省,西元前304年起之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為埃及最後一個王朝,克莉奧佩脫拉七世女王(Cleopatra VII),即著名的埃及豔后,被迫向羅馬降服,使埃及成為羅馬統治之行省.王朝末期雖然經過許多變亂,公共建築物仍持繼不變,由於外來統治者往往必須靠祭司之力量來維持權力,因此仍然可以見新王朝之神廟型態之持續興建.
開羅為中心的古行政區域;太陽城’吉札’孟非斯城遺跡,據考;均在公元前1400年前後,並圍繞著拉姆西斯二世發展.神廟’人物雕刻’金字塔陸續發掘’陳現,告知世人朝代的興亡’文明的交替,否極泰來’物極必反.得意風光潛藏風暴,風暴洗淨檯面’重新分配資源,直至地球枯竭.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絕大多數都建築於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BC2686~BC2181).這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佈在首都開羅及尼羅河下游西岸吉札(薩)等地.吉札金字塔中置卡夫拉王,其北側為’庫夫王,西南側屬’曼卡拉王’,卡夫拉王金金字塔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為石灰岩,部分為花崗岩.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壯觀的一座金字塔是在西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群,全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把坎石塊雕薹飾面堆砌成陵墓,陵墓內部的通道和陵室的佈局宛如迷宮,陵墓開口由拱構成,通風道傾斜深入多層地下,石壁光滑、刻以精美華麗的浮雕. 如此精湛的挖掘雕刻技巧和加工工具運用, 在人類尚未掌握鐵器的4500年前,古代埃及人的建物新建規劃’設計超越了時空.
測算大金字塔是由260萬塊每塊重約10噸的石塊堆砌成的.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黏著物,歷經4500年的風吹雨打,其縫隙迄今仍相當緊密,一把銳利的刀也難以插入.如此精湛的工藝,出自4500年前古埃及的工匠或奴隸之手,令人咋舌.
太陽神與金字塔
Benben石頭(也稱為金字塔 )是金字塔的頂石.也與方尖碑有關.日生日落是埃及的神話中故事的主軸,一是太陽神(RE)夜夜乘著船在陰間行走,打敗巨蛇怪而後再次升起;另一種說法是太陽每天清晨被努特(蒼穹女神努特(Nut)生出來,黃昏又被吃下去. 阿圖姆(Atum)是太陽城地區信仰的造物神,於是被與’拉’(RE)結合,代表落日,是太陽疲憊衰老等待重生的形象;鳳凰浴火重生.
方尖碑
古埃及法老王將其輝煌的戰功敬獻給護佑他的神,神廟即是祭祀敬獻神的場所,也代表法老王權力來源的基礎.古埃及 神廟以兩大楔形塔門為正面,兩塔門中有一入口大門,塔門前除立有法老王雕像外,必聳立著成對的方尖碑.
成對的方尖碑可高達十幾公尺 ,一般都是以埃及南部亞斯文採礦區的一整塊花崗巨岩雕刻而成,其碩長造型代表著太陽的光束,而「太陽」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根據古文記載,方尖碑頂端的金字塔般造型,在古時曾包有貴重金屬,因此在強烈陽光照射下,會射出耀眼的光芒,人在遠處就可輕易地望見方尖碑.可作為一種計時工具,即日晷.
方尖碑一般以整塊的花崗岩雕成,重達幾百噸,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說明這種石碑的三種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獻太陽神阿蒙)、紀念性(常用以紀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裝飾性.同時,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國權威的強有力的象徵.從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133-1786年)起,法老們在大赦之年或炫耀勝利之時豎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對的豎立在神廟塔門前的兩旁.
未完成的方尖碑
古代最大未達成品的方尖碑,位於古埃及的亞斯文(Aswan)採石場的北部地區.考古學家聲稱是女法老’哈塞布蘇’定製的(「最高貴的女士」Hatshepsut或Hatshepsowet;約西元前1508年-前1458年1月16日)造的. 方尖碑是用閃長岩開鑿的, 閃長岩的硬度是6~7的莫氏硬度(鑽石為10),與花崗岩的硬度大致相同,重約1200噸,比任何古埃及方尖碑大了近三分之一.如果完成是長約42米、10層樓高(約137英尺).
尼羅河
尼羅河分割為東西兩岸,在古埃及象徵著東岸「生之地」與西岸「死之所」.
尼羅河從蘇丹首都向北穿過蘇丹和埃及,所經過的地方均是沙漠.從古代開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羅河而形成和興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數居民住在亞斯文以北的尼羅河畔,幾乎所有的古埃及遺址均位於尼羅河畔.在其入海口尼羅河形成一個巨大的三角洲,在這裡注入地中海.
古埃及第四王朝 金字塔
古埃及歷史古王國時期第二個王朝,首都是孟菲斯.古代埃及文明在這一時代達到空前的高度,例如最大的金字塔庫夫金字塔就是這個時代的庫夫法老建造的.因此第四王朝被認為是古埃及的「榮譽時代」.第四王朝始於約前2625年,歷時110多年,經歷了斯尼夫魯、庫夫、雷吉德夫、卡夫拉、曼卡拉、謝普塞斯卡弗和德德夫普塔赫等7位法老.
斯尼夫魯Sneferu時代的金字塔
Sneferu統治下建造的本特金字塔’the Bent Pyramid’ 紅色金字塔 the Red Pyramid ‘梅杜姆金字塔the Meidum pyramid (西元前263-2589年),在開羅南側郊區’達舒爾 ( dɑhˈʃuːɾ)’ ,離開羅約40公里 (25 英里) 處,是位於尼羅河西岸沙漠中的皇家墓地.本特Bent金字塔名字直譯為’彎曲金字塔’;一座不符土力學’結構學的構造物,建後建物彎曲變形.
達舒爾的第二個金字塔--紅色金字塔(斯尼費魯國王的安息之所);高 341英尺 (104 米) , 底仰角43度.紅色金字塔的名字來自于用來建造金字塔的材料--紅色石灰石.
梅杜姆金字塔the Meidum pyramid;梅杜姆的金字塔被認為是繼喬澤djoser 的金字塔後建造的第二個金字塔, 高213英尺 (65 公尺) . 位於尼羅河西岸的貝尼蘇韋夫省,距離孟斐斯較近.最初可能是為第三王朝最後一位法老胡尼建造的, 並由斯尼夫魯延續.建築師是著名的伊姆霍特普的接班人.建築設計不成熟,導致建築過程不斷修正,肇至倒塌損毀,梅迪姆金字塔似乎從未完工.
埃及金字塔群
吉札金字塔(Giza金字塔 )位於現今開羅的郊區,是三個巨大的金字塔,共三個埃及法老王和數個較小的金字塔構成,是王室和貴族的木乃伊駐所. 從大到小,庫夫 , 卡拉夫和曼卡拉的金字塔分別是最著名的後代奉獻給由法老成神的金字塔.組成以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庫夫’Khufu’金字塔),卡夫拉王金字塔(Pyramid of Khafre),曼卡拉王金字塔(Pyramid of Menkare),人面獅身像(Sphinx),多所皇后(或貴族)的小金字塔,及祭祀神廟’通往金字塔的堤道.
卡夫拉金字塔,也稱齊夫林金字塔,位於埃及吉札省 (Al Haram),建築高度 136 公尺.埃及第2大的金字塔,僅次於庫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也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卡夫拉的陵墓.卡夫拉金字塔與附近2座金字塔相異的是,在金字塔頂端,仍然保留著部分的石灰岩外殼.
Khafre的金字塔和墳墓被設計為卡夫拉王木乃伊的永恆家園,其中低地的卡夫拉神殿的地窖旨在保留豎置卡夫拉的ka雕塑(精神’氣度的識別;稱ID吧.).為埃及喪葬儀式中極為錯綜複雜的系統的一部分. 與之前的金字塔;由知名建築師Imhotep設計的階梯式金字塔; mastaba結構,即矩形結構. 由純樸mastaba結構進化為複雜豪奢的Gizeh的大金字塔;平滑傾斜的墳墓表面坐落在一個矩形底座,與指南針的四個主要方向對應. 四邊以r箭簇成形.塔頂指的是太陽Re( Ra )的標誌,稱為ben-ben . 這些象徵性的金字塔讓法老的靈魂利用太陽的光線升入天堂.
攜帶法老木乃伊的葬禮隊伍開始於尼羅河東側.早晨,太陽重生.Khafre的木乃伊將越過尼羅河,尼羅河將東方與西方隔開.尼羅河在埃及文化中極為重要,為土地提供了生育能力,並為使用尼羅河的人們提供了生活. 尼羅河的重要性和生命象徵,被用作埋葬法老的遊行的一部分;生’死’重生. 然後,Khafre的屍體會在尼羅河的西側與其他死者相遇. 東西方的橫軸象徵著埃及人生命和永恆的循環; 每天太陽出生在東方,晚上在西方去世,但第二天早上又在東方重生. 葬禮過程中使用的橫軸的節奏與法老的永恆性相平行.
一旦到達尼羅河西岸,Khafre的木乃伊將沿著堤道或路徑行進,經過Khafre低地寺廟,目的是豎置保存卡夫拉的(Khafre Enthroned)雕像Ka. 沿著堤道的旁邊是大獅身人面像,一個法老頭部和貓體的生物,從該地區的天然岩石中雕刻而成. 許多人認為獅身人面像的面孔實際上是庫夫拉,顯耀葬禮遊行中尊重已故法老. 沿著堤道繼續行進,木乃伊和遊行隊伍進入卡夫拉祭祀寺廟,毗鄰法老的金字塔. 這是向已故法老提供的祭品和更進一步的儀式. 在Khafre金字塔墓中密封木乃伊,在那裡他的身體和靈魂將安靜地休息,葬禮儀式於是完成.
獅身人面像
獅身雄偉的橫臥在埃及吉札台地上,守衛著卡拉夫王金字塔已達五千年之久.終年咆哮的風沙不斷侵略這座龐大的石像,在長達五千年的歲月中,大半時間都被數噸積沙深埋地底.古埃及人常用獅子代表法老王,象徵其無邊的權力和無窮的力量,這種法老王既是神又是人的觀念,促使了獅身人面混合體的產生.早在四、五千年前,古埃及已出現許多獅身人面像,其中最早出現的便是吉札獅身人面巨像.巨像高66呎、長240呎,姿態十分雄渾而優雅.造型表示以獅子的力量配合人的智慧,象徵古代法老的智慧和權力,永遠面向東方太陽升起之處.人面獅身像面向正東方,每年在春分和秋分這兩天,太陽從它的正面升上地平面.它的全長有240英呎麼長,高66英呎,整個石像是由完整的一塊石灰岩山雕刻而成的.周圍的地面並且被挖了一條18英呎寬,25英呎深的鴻溝,使人面獅身像看起來更加突出顯眼. 數千年來,人面獅身像次曾多次被來自沙漠的風沙掩蓋,1798年當拿破崙率軍抵達埃及,幾位隨之而來的考古學者便發現人面獅身像埋在沙土中,只有頸部以上露出地面.甚至到現在埃及政府都要隨時注意清除掉積沙,避免疏忽導至古蹟受損.
庫夫金字塔又稱吉札大金字塔,是位於埃及吉薩三座著名的金字塔中,最為古老也是最大的一座.建築高度139 公尺.同時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中最為古老和唯一尚存的建築物.根據一間墓室牆上關於工頭和埃及第四王朝庫夫法老的記號, 埃及學家們認為這座金字塔是庫夫王的陵墓. 大致在四千五百年前製作的.金字塔的建造時間大約持續了10至20年並於公元前2560年完成.原高146.59公尺(480.9英尺),底邊長230.37公尺(755.8英尺),在其建成後的3800多年中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最初,金字塔表面包有一層光滑的外包石塊;而現在金字塔呈現的則是外包石塊下的核心結構.金字塔基座現在仍有外包石塊的殘留.
金字塔內部現在已知有三個墓室.最下面的一個是直接在金字塔的基岩中開鑿出來的,但是它並未完成(原定庫夫墓穴.).王后墓室和國王墓室則位於它上方的金字塔內部.吉薩大金字塔是目前在埃及已知的唯一一座有上升和下降通道的金字塔.金字塔建築群的主要部分包括了兩座庫夫法老的祭廟(一座緊鄰金字塔,而另外一座則位於尼羅河邊上),三座為庫夫法老的妻子們而建的小金字塔,一座更小一點的「衛星」金字塔,一條高於地面連接兩座祭廟的甬道和圍繞金字塔為貴族修建的馬斯塔巴墓.
曼卡拉金字塔
曼卡拉金字塔的建造日期可能是在公元前26世紀左右完成的.曼卡拉金字塔位於卡夫拉金字塔與庫夫金字塔西南方幾百公尺的地區.
曼卡拉金字塔原來的高度為65.5公尺(215英尺),是吉薩金字塔當中最小的一個金字塔.曼卡拉金字塔現在的高度為61公尺(204英尺),四邊長108.5公尺.傾斜角度約51°2025″.曼卡拉金字塔由石灰石和花崗岩所構成,金字塔南方有3個衛星金字塔,都是未完成的狀態.最大的衛星金字塔部分由花崗岩構成,類似’主’金字塔.其他2個衛星金字塔建設進度都僅限於內部核心.
曼卡拉金字塔與外部包覆石灰石的庫夫金字塔相異,曼卡拉金字塔底部由花崗岩構成,金字塔內部的墓室同樣也使用了花崗岩,開採難度要比石灰石高出許多.曼卡拉在金字塔建造途中驟逝,曼卡拉金字塔可能是繼任者使用磚塊來完成剩餘的建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