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憑拿掉,你還剩下什麼?〈感謝推薦至電子報〉
2010/12/29 00:19
瀏覽4,000
迴響10
推薦97
引用1
誰是自己最棒的老師?
答案可以是一個或是許多個,但至少一定有一個,那就是「自己」!
只要有心學習,自己永遠是最棒的老師!
今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英文教師得獎者,是由一位在台灣高職畢業的楊姓女教師獲得。
她今年43歲,之前的求學歷程並不算順遂,她曾經上過補習班,歷經學習上的挫折,也曾經參加大學聯考,卻沒有考上心中理想的學校,因為她一心想從事教職,所以她先到各補習班擔任櫃檯工作,並與外籍老師努力學習英語,後來為了在語言學習上更上一層樓,還曾遠赴英國進修,並且每日不停歇的半工半讀,最後終於「赴美擔任非營利組織的英文教學老師」。
看到這則報導,讓我不禁想起一位長輩曾經告訴我,如果想在學習的領域裡優遊自得,唯有信心、努力、和毅力才能學得好,也才能足以靠這項興趣吃飯。
當時那位長輩告訴我的簡短幾句嘉勉,讓我至今受用無窮。
我也常以此話告訴孩子,要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並且努力向前,無時無刻專注於此,長此下來,必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一些年輕人常感嘆當時讀書所選擇的科系非自己興趣。
「因為考上了,分數就到那兒了,就只好進去讀了,不然怎麼辦勒?重考嗎?誰要再過那種生活?」有一個讀日文的男孩子曾經這樣告訴我。
他對日文毫無興趣,當我跟他閒聊的時候,他已經是大四的學生了。因為對日文沒有興趣,當我和他聊起一些日本文學的種種時,他絲毫提不起興趣,且告訴我,他其實讀得很痛苦,更別提我說的那些川端康成或三島由紀夫,他只想到他們是切腹自殺。
像他這種並非因為興趣而學習的情形,即使是拿到某優秀大學的語文科系文憑,也終究難以長此靠這項專長工作,且很難在工作領域裡優遊自得。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也似乎很懂得「識時務為俊傑」,看起來好像都懂很多,也很會說話,並且似乎很懂得在現實生活裡「通權達變」,但是,有時候這種提早社會化的結果,反而讓孩子變得媚俗,甚至迷失方向。
更正確的說法是,現在的孩子多數都「不耐等候」,他們有的是急著要嚐到成功的果實,有的是等不及找尋自己的興趣,莽莽撞撞,投入毫無興趣的被動學習中在「打混」過日子。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他們口中說的「混」文憑。
「混」出一張文憑,能發揮自己多少實力?
一旦進入社會和同領域的人一起工作、競爭,實力有多少?立見真章!
能考進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固然重要,但是,即使所讀的科系無法符合期望,其實也可以透過自發性的學習跨系輔修、雙修,或透過旁聽、轉系,甚至透過各種管道進修,這樣就可以讓自我的學習歷程不至有缺憾。
但是,有些孩子卻不這麼做。一蹉跎,就是四年美好的時光,待要畢業時,仍對未來躊躇不前,令人感慨。
我有一位從名校法律系畢業的朋友,當時他考上此校系時,他認為是為家人爭光,卻未曾想過此系並非是自己的興趣所在,畢業之後,考了幾年的律師執照始終沒有考上,最後終於給自己一個最佳藉口,就此放棄此行,轉到他行就業去了。「我對法律根本沒有興趣,早知道當初就不要讀法律系!」他說。
興趣,始終是支撐學習的堅固基石。
榮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教師獎殊榮的楊姓女教師,雖然是以平凡的學歷背景讓人格外矚目,但是這篇報導卻讓我深思,當大學文憑普及之後,一些孩子們是否真的擁有與文憑相當的學力?還是只是帶著一張畢業證書走出校門?
我想起洪蘭有一篇在「天下雜誌」的文章,
篇名是:《名片拿掉,你還剩下什麼?》
我也要試問孩子們,有沒有想過,把文憑拿掉,你還剩下什麼?
想想看吧!也許答案會令人驚訝,或也許會令人失望。
不急,就趁著思考之際,去尋找更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吧!
~~~ 蘋果蘇打 2010.12.29 ~~~
參考新聞: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5/5/2jn3y.html
答案可以是一個或是許多個,但至少一定有一個,那就是「自己」!
只要有心學習,自己永遠是最棒的老師!
今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英文教師得獎者,是由一位在台灣高職畢業的楊姓女教師獲得。
她今年43歲,之前的求學歷程並不算順遂,她曾經上過補習班,歷經學習上的挫折,也曾經參加大學聯考,卻沒有考上心中理想的學校,因為她一心想從事教職,所以她先到各補習班擔任櫃檯工作,並與外籍老師努力學習英語,後來為了在語言學習上更上一層樓,還曾遠赴英國進修,並且每日不停歇的半工半讀,最後終於「赴美擔任非營利組織的英文教學老師」。
看到這則報導,讓我不禁想起一位長輩曾經告訴我,如果想在學習的領域裡優遊自得,唯有信心、努力、和毅力才能學得好,也才能足以靠這項興趣吃飯。
當時那位長輩告訴我的簡短幾句嘉勉,讓我至今受用無窮。
我也常以此話告訴孩子,要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並且努力向前,無時無刻專注於此,長此下來,必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一些年輕人常感嘆當時讀書所選擇的科系非自己興趣。
「因為考上了,分數就到那兒了,就只好進去讀了,不然怎麼辦勒?重考嗎?誰要再過那種生活?」有一個讀日文的男孩子曾經這樣告訴我。
他對日文毫無興趣,當我跟他閒聊的時候,他已經是大四的學生了。因為對日文沒有興趣,當我和他聊起一些日本文學的種種時,他絲毫提不起興趣,且告訴我,他其實讀得很痛苦,更別提我說的那些川端康成或三島由紀夫,他只想到他們是切腹自殺。
像他這種並非因為興趣而學習的情形,即使是拿到某優秀大學的語文科系文憑,也終究難以長此靠這項專長工作,且很難在工作領域裡優遊自得。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也似乎很懂得「識時務為俊傑」,看起來好像都懂很多,也很會說話,並且似乎很懂得在現實生活裡「通權達變」,但是,有時候這種提早社會化的結果,反而讓孩子變得媚俗,甚至迷失方向。
更正確的說法是,現在的孩子多數都「不耐等候」,他們有的是急著要嚐到成功的果實,有的是等不及找尋自己的興趣,莽莽撞撞,投入毫無興趣的被動學習中在「打混」過日子。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他們口中說的「混」文憑。
「混」出一張文憑,能發揮自己多少實力?
一旦進入社會和同領域的人一起工作、競爭,實力有多少?立見真章!
能考進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固然重要,但是,即使所讀的科系無法符合期望,其實也可以透過自發性的學習跨系輔修、雙修,或透過旁聽、轉系,甚至透過各種管道進修,這樣就可以讓自我的學習歷程不至有缺憾。
但是,有些孩子卻不這麼做。一蹉跎,就是四年美好的時光,待要畢業時,仍對未來躊躇不前,令人感慨。
我有一位從名校法律系畢業的朋友,當時他考上此校系時,他認為是為家人爭光,卻未曾想過此系並非是自己的興趣所在,畢業之後,考了幾年的律師執照始終沒有考上,最後終於給自己一個最佳藉口,就此放棄此行,轉到他行就業去了。「我對法律根本沒有興趣,早知道當初就不要讀法律系!」他說。
興趣,始終是支撐學習的堅固基石。
榮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教師獎殊榮的楊姓女教師,雖然是以平凡的學歷背景讓人格外矚目,但是這篇報導卻讓我深思,當大學文憑普及之後,一些孩子們是否真的擁有與文憑相當的學力?還是只是帶著一張畢業證書走出校門?
我想起洪蘭有一篇在「天下雜誌」的文章,
篇名是:《名片拿掉,你還剩下什麼?》
我也要試問孩子們,有沒有想過,把文憑拿掉,你還剩下什麼?
想想看吧!也許答案會令人驚訝,或也許會令人失望。
不急,就趁著思考之際,去尋找更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吧!
~~~ 蘋果蘇打 2010.12.29 ~~~
參考新聞: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5/5/2jn3y.html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0) :
- 10樓. 藍蘭2010/12/31 06:12興趣不見得是興趣
許多人對一樣專業有興趣,只是為了它的名稱,但對內容卻完全不了解,等真正去接觸後,才發現不是那麼有趣。而很多行業是要去了解後,才知道他們是在做甚麼,光靠個名詞,要中學生去說對甚麼有興趣,多半會造成錯誤的選擇。另一個觀念,是要學生們懂得一個真相,即使是很有興趣的東西,也是要面對挑戰和挫折。
藍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贊同您的說明!謝謝。 蘋果蘇打 於 2010/12/31 17:17回覆 - 9樓.2010/12/31 02:53教育只談興趣就太理想主義
人因為興趣而工作絕對很少,大部份是因為養家或生存。
興趣一般是有錢又有閑的時候才談的。
社會也不能只靠有興趣才工作的人。舉個例子當兵,大部份人是不會有興趣當兵吧,國家靠誰保護? 都市清潔工作, 有誰有興趣?那我們的都市要不要清潔?護士,如果只用有興趣的,大部份醫院都不會有足夠的護士。那病人要不要護理?
一味強調興趣,太泛理想主義。造成今天小孩價值混亂,好高騖遠。學業和生活上有一點挫折就以沒有興趣為籍口加以逃避。 究竟我們今天要培養怎樣的小孩?
- 8樓.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2010/12/30 16:29不是簡單的名詞
不管是文憑還是興趣,都不是簡單的名詞可以代表它的真實意義。
有興趣,就會盡力去追求,努力,即使需要文憑,也要去得到。
有了文憑,但是培養不起興趣的人,那個文憑的作為就有限了。這也要怪自己吧!
- 7樓. 通霄客2010/12/30 02:49興去與專業
聽說職場上只有約17%的人所從事的工作與自己的興趣相合,他們是幸運的。但是,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我考上商學系,我的興趣在文學和文字學,畢業後在教育、銀行、政府工作了49年,都靠培養興趣做完謀生年月到今年退休。 為了謀生, 人是可以自我調整適應的。 - 6樓. Pamela巧手潘2010/12/29 14:18re
我也贊同隨寫人的話
一定要有自己的興趣做為動力
這樣生活才有目標
當然文憑是很重要的工作資格
但是興趣和專長才是讓人活得有自信的要素
如果讓一個對文學毫無興趣的老師來教學生國文,或是讓一個對外語沒有興趣的老師來教英文,可想而知,這份教職對他而言就太痛苦了。 蘋果蘇打 於 2010/12/29 17:24回覆 - 5樓. 隨寫人◆ 無怨無悔2010/12/29 11:31興趣
興趣
是支撐學習堅實的基礎
個人非常認同
於是我才能在教育優遊自得
我也常告訴學生
現實還須有興趣作基礎
否則現實的痛苦將會是一輩子
我兒子系上已經有幾個同學因所讀與性向不合而休學了。
我認為透過指考進入大學的孩子比較容易有選校不選系的問題,也因此常會選擇自己並不是很有興趣的科系就讀。
學測申請入學管道還是比較可以讓孩子多方思考自己的性向。
蘋果蘇打 於 2010/12/29 17:21回覆 - 4樓. JANE2010/12/29 08:24學徒制
最近總是和蘋果蘇打(上次打錯了,對不起哦!)談實施十二年國教後的難題
我突然想到以前的學徒制
我的小阿姨國中畢業後,就到一家助產站工作(幫傭)
因為想到學到更多的醫療技術
她<超齡>就讀護專,後來也能獨當一面
只是,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小孩子能做的選擇,勢必更少了
而高中職畢業後,更不容易摸索出他們自己的興趣
蘋果蘇打所提的例子,恐怕會更多吧
打錯名字沒有關係啦!:)
自從我常跟一些經濟弱勢的孩子閒聊之後,我發現,職校的存在仍有其必要。
高中與高職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
一個是將來著重理論的升學管道,一個是著重技術和動手操作。
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人生路徑自然也不同。
十二年國教該如訂定?這還真是個嚴肅的議題。
也許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會比一般人更了解吧?
蘋果蘇打 於 2010/12/29 17:14回覆 - 3樓. 鼻塞國度2010/12/29 06:21RE
剩下一個空殼....
有的人 會剩下...人脈 或 摳摳
- 2樓. H2O CO22010/12/29 02:23把文憑拿掉,你還剩下什麼?
講的真好!!! - 1樓.2010/12/29 00:42.
最近看到的一句話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並且以他為生
此話深得我心!:) 蘋果蘇打 於 2010/12/29 00:4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