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纏足始自南唐,盛行於宋朝,明代風氣更盛。
影片裡是描述最早是南唐李後主要宮裡舞姬纏足跳舞,結果纏足後,女子體態與走路姿勢都變美,因此開始流行。(實際是先有纏足才有金蓮舞)
女子纏足之後,不但體態影響,同時也限制了行動自由,更加的框架在屋裡,真正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了。成了男性的"資產"。同時,也成了男性的性玩物,為取悅男人。
不過世界各地為了取悅男人的花招是不少的,例如有些地區的厚嘴唇、長脖子,以及歐洲十八、九世紀的束腹,還有高跟鞋,不都是要讓女性體態優美、性感嗎?特別是高跟鞋,跟咱們的纏足有異曲同工之妙哩。
舞姬從蓮花座後空翻下來,然後開始跳舞。
舞姬窅娘用白帛裹足,身輕如燕,創金蓮舞,擅長《霓裳舞衣曲》。有一年元宵,在皇宮正殿中,李後主用黃金鑿成一座蓮花,繞以珍寶瓔珞,光輝奪目。那蓮花的中心,又生出一朵品色瑞蓮來,細樂聲中窅娘在上面翩然起舞,李後主與小周后並肩欣賞,後人有宮城一首詠歎:「紅羅疊間白羅層,簷角河光一曲澄;碧落今宵難得巧,淩波妙舞月新升。」(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窅娘當時為了使足部更美,常常用錦帛纏裹雙腳,屈作新月形狀。窅娘因為生的美麗,又得李煜疼愛,因此纏足風氣更加盛行。故有:「一彎新月上蓮花,妙舞輕盈散綺霞;亡國君王新設計,足纏天下女兒家。」因為用黃金打造的蓮花座是李煜的點子。
每個舞姬都纏足。最中間為李煜最喜歡的窅娘,跳到一半,頭頂還可拉出彩帶。這在現代來說不是甚麼了不起的舞蹈,但在千年之前,應該是很棒的藝術創作。
古代有許多人,尤其是文化人,都是“拜足狂”,對三寸金蓮大加吟咏。例如宋代的蘇東坡寫過一首吟咏女子纏足的《菩薩蠻》詞,被認為是最早歌咏女子纏足的詞:
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處行蹤。??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明代的唐寅也寫過一首《咏纖足俳歌》:
第一嬌娃,金蓮最佳,看鳳頭一對堪誇。新荷脫瓣月生芽,尖瘦幫柔繡滿花。從別後,不見他,雙鳧何日再交加。腰邊摟,肩上架,背兒擎住手兒拿。
看起來真的搖曳生姿。
李後主是個才華洋溢的文人,詩詞能力不在話下,也精通音律,養著一批舞姬,隨時要跳舞娛樂他,他娶的周后也是才女。
劇中,趙匡胤知道後,就要求將最優秀的舞姬窅娘獻出,窅娘在途中自盡。真是悲劇,弱國就是要受盡欺負。不過,史料記載窅娘是隨李煜一起受降赴汴京,趙光義要其跳金蓮舞,因不願面對趙光義而跳蓮花池而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MJsuOVZQs
葉青歌仔戲-玉樓春 第04集
這段影片裡有金蓮舞,影片拉到5分鐘的地方,就會有這個舞蹈。約莫跳了四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rHf3gQLN0
葉青歌仔戲-玉樓春 第01集
有興趣者可從第一集開始看,每集20多分鐘,共40集。1992年播出,當時葉青45歲。
(從上面的網址進去,在右側也有部分劇情的片段,若沒時間觀看全部,可選擇看精華版。)
第一集一開始,有許多名媛淑女在庭園池畔嬉戲,那一幕拍得很棒,以前的電視製作比現在大手筆,一些細微處都很用心。
玉樓春為詞牌名,此劇名稱取其李煜所做詞而命名。(此一詞牌多人使用過,柳永、李清照...等人都使用過。)
玉樓春
李煜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描寫李後主的劇當然是悲劇了。劇情當然有些杜撰,例如大周后比小周后大十四歲,但在劇中改為只大六歲。其他為了戲劇效果而杜撰的角色也不少,以及時間順序的改編。
PS:
我小時候比較喜歡葉青勝於楊麗花,後來葉青轉往華視,我父親喜愛楊麗花歌仔戲,加上我自己又忙於課業,沒有時間觀看葉青的歌仔戲,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才有機會欣賞,拍的好文學氣息。編劇狄珊的功力自是沒話說的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0樓. 看雲2016/04/09 12:34看了三集,的確精彩,回紐約再看完
謝謝妳的介紹,無論甚麼戲曲,經你一寫都覺得好
以前讀"釵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還以為小周后纏足。後來想,如果纏足她就沒法子去偷情了。
很高興看雲姊看了這齣劇,說不定等您看完了會寫出更棒的劇評來!
小周后應該是還沒機會纏足。南唐的纏足方式與元朝以後的三寸金蓮並不同。南唐的纏足為跳舞,一開始應該只是將秦淮河畔風月場所的纏足方式學來,將腳趾往上纏成新月形狀,而且是大女孩才纏,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方式不同。真不知道三寸金蓮是誰發明的?
蒂兒 於 2016/04/10 16:28回覆 - 9樓. 浮生2016/03/24 16:46蒂兒這文語重心長也點出許多問題
無奈政治人物多半是私心者多
才會搞出一個舉世密度最高的有線台
通告藝人與胡說八道的名嘴滿天跑
誰還會在意節目有沒有水準我們的政治混亂約莫在1995年左右開始,之後就日趨嚴重。
黑金、官商勾結,最可怕的就是有線電視台增加太快,於是惡性競爭,灑狗血,媒體亂象孳生,劣幣驅除良幣,不管在政治上或是戲劇藝術上都如此。
還有一項就是廣增大學,造成的後果...。
政策鬆綁、終至難以收場。
蒂兒 於 2016/03/27 11:24回覆 - 8樓. 飛雪(大罷免大成功31:0)2016/03/15 13:37
想以前的女生纏著三寸金蓮
一生就在一條街裡走完
世界永遠都是從天花板到地板
---------
歌仔戲在我的印象裡其實是有點粗俗的
但看了蒂兒的介紹與切入點
發現自己的刻板印象是不正確的
尤其這一篇讓我感覺充滿藝術與文化的美
如果是千金小姐恐怕還不能逛完她家附近的一條街哩!出門有轎子。
我覺得那年代裹小腳的應該要領殘障手冊才對,想想除了大拇指以外的腳指頭都要折斷,不是殘廢是甚麼?唉!
歌仔戲的粗俗是早年的野台戲吧!在廟會旁。大概良莠不齊吧!但我小時候看得都還好!而電視歌仔戲從我懂事起看到的都很好看,小時候我只覺得是另一種形式的閩南語連續劇,稍微大一點到國中才看得懂歌詞,因為有很多文言文的部分。曲風優美。
歌仔戲跟黃梅調電影一樣,也會將一些小調融入喔!
下面一個1996年的視頻,陳三五娘,裡面的對白的口音很有趣,好像是泉州腔。
(OS:不要太小看我們這些外省仔,對台語還是小有研究的。小得意ing....)
拉到五分鐘的地方就有口白的敘述。
這裡面很明顯的一些演員都已漸漸衰老了,電視歌仔戲就是這麼殘忍,因為鏡頭是近的,與舞台劇不同。
蒂兒 於 2016/03/15 20:49回覆 - 7樓. 牧谷(Pokemon總動員)2016/03/13 13:03奇文妙趣
真是有趣的文獻和考據
古人纏足小腳
因為隱藏私密
不易曝光
其性感更甚於今日之女人胸部
唯一不同是今人以罩杯比大
古人以三寸比小
越小越性感
看到女人裸露的小腳會激起男人的性興奮
手觸金蓮小鞋就像撫摸女人胸罩
"麗君脫鞋"一段
皇帝還拿起小鞋來聞
一副春心蕩漾, 意亂情迷的樣子
就是最好的明證
蒂兒對古文化的探討入木三分
篇篇都可列入大學部中國文學藝術的教材
是古今奇女子也
聽說中國古代裹小腳盪鞦韆是非常吸引人的舉動。
金瓶梅裡的王婆要替西門慶幫潘金蓮作媒,王婆交代西門慶席間可藉故到桌子底下握住潘金蓮的小腳,若潘金蓮沒有將腳縮回去,這事大致就沒問題了。
可見小腳的隱私與對女子的重要性。
蒂兒 於 2016/03/13 17:47回覆 - 6樓. 解曼曼2016/03/13 09:18我母親是大陸到台灣的浙江人,本來一向只看紹興戲,但是後來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中午會端了飯碗坐在電視機前看楊麗花的歌仔戲,即使她老人家根本不懂台語,但仍然看的津津有味,可見歌仔戲有它一定的媚力。
我爸是個老兵,也一樣幾十年沒錯過每天播出的歌仔戲,傳統戲曲的身段與眼神的流動就是語言,早就與觀眾相通了,沒有甚麼看不懂的。何況電視還有字幕。
歌仔戲的身段許多也來自京劇,鑼鼓點的熱鬧可繫緊觀者的情緒,就像茶館裡的說書人一樣,扣住觀眾一直想往下看的心情。
蒂兒 於 2016/03/13 11:48回覆 - 5樓. the dreamer girl2016/03/12 11:58
小時候我見過纏足的奶奶怎麼裹她的雙腳
她的腳還不會讓我覺得可怕
有一次在電視上看纏足變形的腳後
一點都不覺得有何美感可言
我開始懷疑古人怎麼有這樣的審美觀
還好外婆與媽媽的那一代已沒有這樣的習俗
中國的女性才免於遭受這樣的罪
the dreamer girl~~ 最新作品:
義大利- 熱那亞(Genova)
還好國父推翻滿清,這種陋習才能漸漸消失。不過很怪,民國初年還是有人繼續纏足。我們小時候遇到的老奶奶差不多都是民國以後出生的,還是纏了足,只是後來放了,放了仍是小、弓著。
我記得我小時候一個玩伴(不是眷村的,是本省人。)長年走路慢,她總是穿著比自己腳還小的鞋子,說是他媽媽說女孩子的腳不可以長太大,否則將來嫁不出去,我聽了匪夷所思!我們說是玩伴,其實是談心的玩伴,不是上山下海玩跳繩的玩伴,因為她連走路都很痛苦了,就別說跑跳了,於是她的身高跟我的差距越來越大。
是不是很奇怪,到1970年代之後還有這種思維。
日據時代的台灣,漢人仍有纏足,小說桂花巷裡的女主角就纏了足。
蒂兒 於 2016/03/12 14:47回覆 - 4樓. 領弟2016/03/12 07:35
看了蒂兒的幾篇歌仔戲的文章﹐真是佩服蒂兒的認真。
不知為何在鄉下長大的我﹐反而接觸歌仔戲不多。
**很模糊的記憶外祖母是纏足的。
而祖母的一雙腳就解放了﹐看到那種扭曲的腳﹐不知美感在哪?
可是看蒂兒照片中那漂亮的繡花鞋﹐不禁讓人迷惑!好美啊!
纏足主要就是搭配鞋子的,美就在鞋子與走路纖弱的模樣,那種"病態美"。我想練武之人就無法纏足了。
下面一段影片是1984年葉青演的孟麗君,她在飲下太后賞賜的三杯甜酒之後即昏迷不醒,讓宮娥脫去朝靴,發覺裡面的三寸金蓮,而皇帝有私心,不准宮娥將實情稟告太后。
影片拉到四分多鐘就是脫靴片段。
皇帝還拿著繡鞋把玩,讓著猶如鳧鳥水中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Rudv36rpY
蒂兒 於 2016/03/12 14:20回覆打錯一字~皇帝唱著,打成讓著。 蒂兒 於 2016/03/12 14:21回覆 - 3樓. 曉澄2016/03/12 06:58
蒂兒早安:
我的最大感動, 是妳文中的詩詞文字, 在影劇之中的使用
那個年代, 出國在外, 同時也遠離我心愛的臺灣戲劇, 看了妳的精心收集歸納, 好像彌補了一些
但又慨歎, 這兩年常回臺灣, 卻似乎沒有看到如此高品質的節目了
臺灣人應再拾回以往的細膩與優雅, 希望有心於此的製作人和工作者, 能有再出頭的一天!
這齣玉樓春我只看到11集,實在沒時間了,我就看了幾個精華片段,幾乎都會依著李煜填的詞兒搭配劇情,真的很棒。編劇狄珊是啃古文的,以前在台視就幫楊麗花寫了不少好劇本,所以昨日多多說他看過的歌仔戲劇本不好,我想應該是非常早期的,中視的吧!那些我沒印象了。而1983年葉青轉往華視,狄珊就跟她過去了,狄珊是外省人,也懂京劇,她編的詞比較優美。
現在沒有這樣的製作環境了,2000年前,政黨不分家,老三台都是國民黨的,製作費可以卯起來花,現在哪有辦法?當時,第四台有線電視還沒那麼多,現在有一百多台,資源沖淡了,廣告收入也分散,而製作歌仔戲的戲服與道具背景的開銷是其他劇種的數倍甚至十倍之多,在講求商業機制的電視台是不可能做賠本生意的。
其實,在我看來,一開始先講求收支平衡就好,之後發行DVD及海外播印權,還是可以有盈餘回收的。
我們熟知的有分量的歌仔戲演員都逐漸老去了,新的一代還沒成氣候,這個斷層讓人心急。
PS:我一直寫這個部分,不知會不會有人覺得我奇怪?
蒂兒 於 2016/03/12 14:06回覆 - 2樓. 傑玉2016/03/11 16:42
蒂兒是個認真踏實的人啊 好精緻仔細地一篇 光是開頭的唸出詩歌 味道十足 值得尊重的演藝人員
歌仔戲演員多半從小失學,且多是出身歌仔戲世家。葉青雖然出身歌仔戲家庭,但她外婆要她念書,她也真的功課很好,小學時都是全校前三名,可以要念初中時,她外婆籌不出錢。但她工作之餘,晚上還去念書。
所以,我一直覺得葉青有書卷氣。她在片頭念出那闕詞來,別有韻味。
蒂兒 於 2016/03/11 21:20回覆 - 1樓. 多硯坊 (休)2016/03/11 09:24
印象中的歌仔戲
是小學陪阿嬤收看
比較粗糙的場景及劇情沒想到民國八十年的玉樓春
拍得如此文藝、細膩、華麗而古典優雅多多說的布景差應該是民國六十年那幾年,那時是現場播出,不是錄影存檔的方式,劇情並不差,類似將舞台劇搬入電視。民國六十七年後的製作水準就不錯了。
我有印象的是民國六十九年的(台視)青山綠水情,七十年的<龍鳳再生緣>。我覺得製作都很不錯。一些細微之處例如室內掛畫,床的裝飾都很典雅。
華視的是1983年開始,布景道具都還好,約莫1986年之後就越來越精緻了。1992年就更不必說了。
華視的歌仔戲在1998年之後就沒拍了。台視是1997年,然後2003年又拍了一部。
公視在2000年後製播了一齣,民視2012年製播了一次。從此沒有再有電視歌仔戲製播了。
還好舞台劇的部分一直存在,且票房很高。證明並非沒觀眾。
蒂兒 於 2016/03/11 21:1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