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界有兩件大事,除了在立法院吵架打架的「陸生法案」以外,大概就是「要不要到大陸念書」了。
臺灣不是沒有學生高中畢業就出國,每年名校都有優秀學生到國外唸書,只是這次「學測頂標可以申請大陸頂尖大學」實在太震撼了。因為這所代表的不只是「國外的學校搶人」而已,它背後代表的涵義在於:當你只要用台灣的遊戲規則,就可以有「比台灣更多的選擇」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贊成者中,以作家吳祥輝的用詞最激烈:「笨蛋才去讀臺大!」也有人說,大陸學生的學習態度、用功程度比台灣好。
反方的論點大多是這樣:「台灣也有很優秀的學生啊!」或者以「臺灣高等教育普及,不能與大陸相提並論」來看待這個問題,再不拿出「兩岸三地大學評比,台大第一」等數據,嘰哩呱啦........
(全美各州SAT平均分數,與報考率成反比)
雙方的立場見仁見智,我不便多做評論。因為坦白說來,如果這個制度早出現個五六年,我是否會放棄在台灣的機會「到對岸去念書」,連我自己都無法保證。
但是我知道,一個學生真的很優秀,就是不往對岸跑,也會去其他地方。
因此我決定用更開闊的角度,把層次拉高到「高中畢業離開台灣」來看這個問題:你是要「陪榜」,還是當「榜首」?
不管你追求的是「第一」,還是「唯一」。
如果你想知道世界有多大,覺得出外挑戰才能證明自己實力的話,不管是MIT、CIT(加州理工)、TIT(東工大)、還是IIT(印度理工,「極低的錄取率」聞名世界。《天下》曾為此作專文報導),就去吧!
只是未來到底「一帆風順」還是「一敗塗地」,後果請自行承擔。
如果你認為在國內不輸給國外,可以啊!《伊索寓言》中,有一個旅行家吹噓他在一個叫「羅茲」的地方跳得有多遠,而且當地鄉親父老都願意出來證明的時候,馬上有人回他:「老兄,如果你說的都是真的,不需要任何人來證明,你就把這裡當作是『羅茲』,你來跳跳看!」
所謂「台灣學生不比人家差」根本毫無意義,除非你能證明你是。
當然,同樣的看法,不單是對老師家長學生說──
這個部落格去年「教育部落格大賽」的時候我就有看過,寫部落格的是一女中的學生。對我這個抱持著「不需要把部落格搞得像個網頁」這樣信念的人而言,看到她的部落格我竟然挑不出一點毛病。
今年大學申請推甄繁星陸續放榜的時候,她也錄取了七所學校,這些學校是:
哈佛、耶魯、史丹佛、MIT、普林斯頓、賓州、哥倫比亞。
還記得去年比賽結束時,部落格大賽的評審王尚智先生說了這麼段話──
(並不是「媽宗痛,我媽媽對你沒感覺了」,別誤會)
我對於在「大專組」所看到的水準,覺得糟糕又失望!相形之下,高中組,甚至國中組,卻都有許多令人「驚豔」的對象!
雖然個人覺得王尚智先生的說法對大專組的參賽者有失公允,但這個小綠綠的部落格真的不錯,我無話可說。
我只想問王尚智先生一個問題:
這樣的學生,台灣留得住嗎?
2010/05/19 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
- 5樓. 妡2010/07/21 05:53好久不見
噗!我現在正忙著準備填志願,就看到了你的文章了XD
我的記憶還停留在上次你說要暫離時
小妡也快回來了
我想台灣教育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資源不平均。
大麥克這裡放的優秀學生,我們要如何去定義呢?
每每台灣在國外大放異彩的學生,常常充其量只是「華裔」罷了
還有那些從小就住在國外、整個暑假都待在美國的孩子,先決條件就是父母必須有能力這麼做。
我們以為「繁星計畫」是幫了偏遠地區的孩子,結果錄取生大多是市區地區的私校學生。
就拿現在要不要加考英聽這個議題來說、年年指考英文榜首來說,城鄉差距有,貧富差距也有。哪一年英文指考榜首不是住過國外?
台灣留不住聰穎且家境富裕的學生,也收不到優秀但資源不足的學生。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由來已久,一部分的原因跟「凍省」也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在商業周刊的「80對800的戰爭」這篇文章中就有很詳盡的介紹。
而隨著城鄉發展的差距,不同地區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包括交通、資訊等)也在影響學子們未來的發展,使得現在教育的問題光靠縮減教育資源差距已無法彌補。我們能做的,應該是讓不同的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而不是像現在「十二年國教」一樣搞齊頭式平等。
BigMac 於 2010/07/21 20:58回覆 - 4樓.2010/05/18 13:50制度不同
以個人正在外國的經驗
教師品質拉 學生態度素質 我不敢大放厥詞的評論
但光以制度來說 外國名校 是常常可以讓學生 近的去出不來 或是二年級成績不夠強迫轉系
反觀台灣的名校 想二一還難如登天.進了醫學院後也是微風微浪穩穩畢業.
台灣高中壓力弄得比 申請外國名校還大. 但最後又功虧一簣本末倒置.
國內外名校畢業生競爭力差距 淺而易見.
外國大學除了真的很貴以外,近的去不代表你畢的了業 這點跟台灣很不一樣.
- 3樓. 時和2010/05/13 09:28出國唸書的目的在於增廣見聞,讓未來的就業機會更好
出國唸書的目的在於增廣見聞,讓未來的就業機會更好。
所以最好先拈拈好斤兩,預先計畫一下到底未來要從事什麼行業?
憑良心說,即使是對一個國家而言,教育投資多元化多樣性是很重要的。
台灣靠外貿、金融、服務、觀光等,認識外銷市場是很重要的。
機會是留給已經準備好的人。
平穩的道路通向平穩的終程;崎嶇的道路往往通向璀璨的前程。
當然,得看您想追求的是什麼,有得必有失,無失也很難再有得。
這不是廢話嗎? #^%*@~~ BigMac 於 2010/05/13 13:42回覆 - 2樓. blackjack2010/05/13 02:20台灣的大學...
國外的頂尖大學拿哈佛耶魯還有那些歐洲名校來比就誇張了,圖書館、運動場,硬體好之外,上課的很多都是大師,台灣就很多大獅了。
台灣的大學硬體差,拿我去台大參觀的經驗來說,很多設備老舊,圖書館普通,藏書不多,其他學校就更不用說。老師們外務多,我上過在台大有教職的課,也有國立大學教授,那個不認真才誇張,說到所謂的學術成就,很多都是灌水…
雖然我同意「國外的頂尖大學並沒有像台灣社會吹捧的那樣」,但台灣的大學比想像中還差。
樓主應該是在對岸唸過研究所了吧,對岸老師怎麼樣我不知道,至少我聽過的「傳聞」,重點大學的學生是非常用功的。"雖然我同意「國外的頂尖大學並沒有像台灣社會吹捧的那樣」,但台灣的大學比想像中還差。 " ──這句話........................八九不離十。
對岸我沒去過,但是對岸來的交換生倒是有所接觸。學業表現部分我不清楚(因為期末成績也不會公開),但「與人互動」這方面,北大清華比較「悶騷」,反倒是「南部的學校」(比如南京大學)的學生比較放得開。
我也看過對岸大學的文史哲學報,基本上北大在這個領域還是「老牌」學校,但「以理工科見長的清大」的文科學報反倒給人一種清新、有朝氣的感覺。我的一位老師90年代曾到清大講學,他覺得那時候的清大在這個領域還是一片沙漠(跟文革有很大的關係,文科教授都下放勞改了)。十幾年間,沒想到有這麼樣大的變化。
不過文科生面對未來,兩岸都一樣──都在為「五斗米靠腰」。
台大圖書館嗎?藏書不是不多(藏書量僅次於中央圖書館,雖然跟耶魯比還有兩三倍的落差),只是「重要、熱門的書常常借不到」而已。
BigMac 於 2010/05/13 11:30回覆 - 1樓. blackjack2010/05/13 00:05同意!
有沒有看過一部片「我為什麼選擇耶魯That's Why I Chose Yale.」
國外好學校的「好」,跟台灣的「好」是不一樣的。這部片子我沒看過,不過「讚頌名校的書籍」倒是讀了些,比方說《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史丹佛的銀色子彈》等。
當然為了看到不同觀點,我也看了《搶救大學》、《邁向頂尖之路》、《MBA不等於經理人》等相關論述。
綜合上述「二手資料」,個人認為國外的頂尖大學並沒有像台灣社會吹捧的那樣,但是基本上這些學校都有在培養它們的學生「逐夢」與「自省」這兩種能力,這是台灣學校所缺乏的。
BigMac 於 2010/05/13 00:3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