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槟城講《水懺法》略記 (三)
2010/03/03 15:40
瀏覽75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槟城講《水懺法》略記 

三、專題講座~《水懺要義》 

()懺法的起源:

原始佛教教團中,當比丘犯罪時,釋尊為令其行懺悔或悔過,定期每半月行布薩,並定夏安居之最終日為自恣日。又戒律條文中亦舉有波逸提(懺悔罪)、提舍尼(悔過罪),由此可見,懺悔在佛教教團中之重要性。

.

歷代祖師編立種種懺法,希望藉由懺悔之力,斷相續心,讓業障盡除。

.

因此禮懺,不僅是僧團,亦是佛教徒在日常修道時,依照諸經所說的行法來禮拜三寶、懺悔罪障(悔除所犯罪過)的儀式。

在印度佛教中,雖然還未發展出成套的禮懺儀式,但中國的懺法的形成,並未悖離印度佛教思想。如禮懺文中常用的五悔法,包括至心懺悔、至心勸請、至心隨喜、至心迴向、至心發願,前四項在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中即有記載[1]

據《高僧傳》記載:(道安)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講經上講之法。

    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2]

懺悔之方法與性質有多種分類:據《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載,懺悔有制教懺與化教懺二種:

.

(1)犯戒律之罪,須行制教(戒律教)之懺悔,僅限於出家之五眾、小乘、現行犯等。

(2)犯業道之罪,須行化教(經論之教)之懺悔,此則共通於所有者。

.

制教之懺悔復分為三種:

(1)眾法懺,對四人以上之僧眾行懺悔。

(2)對首懺,對師家一人行懺悔。

(3)心念懺,直對本尊行懺悔。

洗心懺悔者,有二種義:一者事懺,二者理懺。

.

一者事懺,謂端對聖容,廣陳供養,散花行道,稱佛洪名,五體投地,如大山崩,發露披陳,求哀懺悔。或禮《梁皇》、《法華》等懺,或禮《千佛名經》,皆懺悔意。或七日乃至四十九日、百日、三年,現諸瑞像,乃能滅罪。此在自己力行[3]

.

二者理懺

如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

又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4]

.

既然罪從業起,業從心起。心既無生,罪將安寄。

懺法的形成,雖然是由中國祖師所編制,但其精神是期望透過懺悔法門,讓修行者能於修道中去消除業障、求得生死解脫。

.

消除業障的觀念,主要根基於業果相續的業報思想。不論造作善業或惡業,都將招來相應的果報。

因為業是因,報是果,因、果是彼此生生相續、無窮無盡[5]

.

若能藉由懺悔,讓修行者止惡行善,在修道上,便能出離生死,得解脫之樂。

()水懺要義

慈悲水懺法》的題意:

.

1.關於「慈悲」一詞 從初期佛教言之,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

.

大乘佛教,則將佛陀悲憫眾生苦痛的救世精神,漸漸地展開出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志、「禮佛」與「大願」為主的菩薩行。

2.關於「水」一詞,先說「入法流水」與「洗心懺悔」。

.

此《水懺》全書,幾乎處處云:「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相。」「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

.

可見《水懺》所說的水,即是透過慈悲心去發露三障所建構而成的「入法流水」。

.

而「洗心懺悔」,則是透過修懺者續續不絕的發運自性清淨心,所進行的懺悔。

3.關於「懺」一詞,在印度本稱k?ama懺摩)。中國譯經師在翻譯時,又與中國本有的「悔」字作音、義二面的華、梵融合, 遂改為「懺悔」。

.

「懺」為梵語 之略譯,乃 「忍」之義,即請求他人忍罪。「悔」為追悔、悔過之義,即追悔過去之罪,而於 佛、菩薩、師長、大眾面前告白道歉;期達滅罪之目的。

.

《摩訶止觀》卷七云:「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6]是頗能掌握到「懺悔」的本義 [7]        

慈悲水懺法》的要義

.

《水懺》內文總分兩門:一、懺悔門,二、迴向門。

.

懺悔門內總懺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

眾生的生死流轉,是由無明、貪愛而起,這是由意所起之煩惱障。

.

因貪、瞋、癡種種煩惱而造身業之殺、盜、淫及語業的惡口、妄語、綺語、兩舌等業,是為業障

.

由業招感地獄、惡道、人、天等果報,是為報障。

.

眾生因煩惱,起惑,造業,受報;由受報,又起惑,造業,受報。成為一個個循環,而永無休止。

若要止息,唯有仰仗諸佛、菩薩之慈悲願力,及眾生厭生死苦,求解脫樂之心。

.

因此懺悔之前,應先發七種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8]

.

修懺者若能藉由發七種心,思維佛、菩薩的悲心,及透過佛法的修正,深信因果,生怖畏心,生慚愧想,求滅罪法,發露眾罪,斷相續心,生護法念,誓度眾生,念十方佛,觀罪性空,就能斷除三種障礙我們生死的煩惱障、業障、報障。

在迴向門中,將前已懺悔三業六根一切煩惱障、一切業障、四生六道一切報障,悉皆回向施與一切眾生,

.

願與一切眾生現生之內得種種利益:身、心安樂,三災八難不吉祥事,咸悉消除;衣食豐饒,正信三寶。

.

當來之益:捨此報身,皆得往生極樂世界等。並發誓願: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9]以此反明四法有盡,而我之修行無有窮盡。

上二門中,懺悔門,乃以生出離心,解脫生死;迴向,則發菩提心,願度眾生,無有窮盡。

.

可見大乘懺法之要義,乃以佛、菩薩之悲、願,濟度一切眾生受苦之眾生。

.

雖自己於生死流轉門中,藉由懺法,消除業障,還念念不忘救度一切眾生,並將修行所得功德迴向給眾生,希望一切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1] 參:T26n1521_p0045a22~47a06

[2] 見:T50n2059_p0353b24~27

[3] 參:X72n1435_p0322b04~9

[4]見:T09n0277_p0393b11~ 12

[5] 參:《人生雜誌.專訪汪娟談懺法》258p54~58

[6] 見:T46n1911_p0098a17~18

[7] 參:《「慈悲水懺法」的正名與題意》白金銑著.法光雜誌.

              第二零五期.九十五 年出刊。

[8] 見:T45n1910_p0969b01~ 4

[9]參:T45n1910_p0978b06~8b26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