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為難得的是作者法蘭奇具有精闢的論述精神,先交代彼時的中國歷史脈絡,爾後從世界論中國、從中國論北平,再由北平論及東交民巷內的洋人世界,然後敘及威納父女倆所居之地-盔甲廠胡同,最後帶及本書的重點地區-荒地-亦是本書女主潘蜜拉的遇害地點。
不僅如此,嫺熟國際事務和歷史的作者還把凶案發生前後的中國史與國際史(中、英、日)三者關係交代的清清楚楚,同時於本書中不時出現落魄潦倒的底層洋人們(泰半為受到俄共壓迫逃往中國的白俄人)的遭遇亦描寫的真實、難堪,令人難以言喻。
何故?動盪時局世局擺盪無人能置身事外,先是敗者(白俄人、華人)的苦難遭遇,末段敘及原於東交民巷內不可一世的洋人於珍珠港事變後皆被日軍逮捕拘禁過著非人待遇。
夾縫中求生存已屬不易,無人關心本案理所當然的了。
然被害者的父親於兇案發生後依然鍥而不捨地追查真兇,一個備受本國人排擠卻熱愛中國的漢學家帶同妻女住居於北平的老胡同,或可窺知其內隱性格-堅持到底的研究精神。
多虧威納查得的資料,本書作者方能清楚了解這起兇案的來龍去脈解開疑惑,成就這本獲得愛倫坡2013年最佳犯罪實錄獎的寫實小說(或可歸類為歷史小說)。
最後提及翻譯本書的陳榮彬花了許多工夫查證天津、上海英租界裡的單位與地名,兩地的街道名與公司名,使讀者讀來不那樣晦澀難懂,易於了解彼時華洋雜處的舊中國,極為難得。
書末所附的舊照片更為難得了,除了以史觀帶出凶案始末,照片中的人物和地點更能拉近讀者和書中人物的距離,不妨邊讀邊閱覽這些照片前後加以比對,更能融入書中世界。
圖為本書作者保羅•法蘭奇(Paul French)
1966年生於倫敦,於格拉斯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於城市文學研究所攻讀中文。在中國生活二十多年,是當代中國問題分析師和評論家,為《中國經濟季刊》、《中國經濟評論》等雜誌專欄作家。
譯者陳榮彬
1973年生,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目前為台灣大學台文所、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與健行科大語言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業為英、法、美、台等國現代主義都市小說以及小說理論研究。譯作計二十餘本,包括《喬伊斯:永遠的都柏林人》(左岸)、小說大師費滋傑羅第一本作品《塵世樂園》(南方家園)、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刻畫冷戰時代的力作《諜影行動》(推守),以及史蒂芬.金的《末日逼近》。
二人基本資料來源:三民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