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煩惱、正見與中觀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雜阿含經 七八八經(大正 卷28)─
本文為對佛法中以下主題「煩惱的內容」,「正見與見道」,以及「中觀與正見」之研讀心得報告 :
學佛,是為了要在紛擾世間的當下,獲得清涼解脫,其方法則須透過學習斷除煩惱的過程,所以,認清煩惱的種類,才能瞭解目標與方向。
「斷煩惱」是有階段性的,並非一步登天的「一世、即身成佛」,身為欲界博地凡夫的我們,如果認識不清,不顧「法住智」或世俗諦的緣起漸修,只看到涅槃智或勝義諦的完美願景,一開始就否定人性,想做色界、無色界以上的超人,如:
不吃、不睡、「完全」沒有欲(界)貪、嗔心等。極可能很快就感到疲乏與挫折,甚而懷疑佛法,或是最終,也只是成就了修仙的外道種性。
另一方面,有興趣學佛的的人,也易於被這超高標準給嚇倒,誠誤人誤己也,亦不利於佛法的宏傳。
根據印順法師《成佛之道》,斷除煩惱過程如下:
1. 次第智證
佛教是次第智證解決根本命題(苦的原因與其對治)的實用方法論;並非單純道德教條勸說壓抑人性。
2. 先斷見惑
初學(初果、初地以前)以斷三結(身見,戒禁取,疑)為主,特別是以「見」煩惱為目標;在欲界以粗淺定身、口持戒清淨,達到智證二空(我空,法空);
或至少正見緣起(《阿含經》教)性空(龍樹《中觀》)不疑,以待因緣成熟再證入,所以像”不能生氣”、禁欲主義乃至頭陀苦行等,就不是初學的重點。
3. 後斷思惑
初果、初地以後才有基礎,自然容易斷竟(思惑)貪、嗔、癡等。
不論漢傳《四阿含》或南傳《五尼咖耶》,斷見惑的重點都在於觀五蘊,破「身見」(主宰性的薩迦耶見)。根據龍樹菩薩的論述,大乘佛法則同時要累積福智資糧,並先觀「法空」,再於因緣成熟後,自證「我空」(破「身見」)。
本文以下依序簡介煩惱的內容,見惑的內容,配合《阿含經》教,《中觀》如何可幫助行者破見惑,最後引印順導師和宏印法師法語做為結論。
煩惱─見惑與修惑
佛教是由智證(正見)開始,而開發到人性的究竟完美(慈悲);固然鼓勵學者守戒(又名「學處」),其目的是儘量保住人身不墮惡道,以證初果或初地,並非單純道德勸說壓抑人性。
因為初果、二果都還在欲界以下,所以各種形式欲貪不是沒有,只是會淡薄些,
如果是不求自利的大乘行者,在「善法欲」的驅動下仍然是會不自私的勇於任事關懷他人的。
如果不敵業力強境,一時無明煩惱升起而犯戒,透過懺悔程序再出發即是,所以佛法是光明而充滿正面鼓勵性的,非如一般神教萬劫不復,處罰系統的概念。
傳說:佛陀累劫也曾因業力淪生地獄眾生但因菩提心、慈悲心;受極少極短苦即得脫出。
若不可避免的,果報現前,安然受之,所以業力說是中性的,而非只是帶給我們罪惡感的(掉悔其實是修定障礙之一)。
印順法師說 :(1)
「…主要的煩惱。照後代論師的分析條理起來,煩惱是非常多的。但大體可分為二類:
一、見道所斷的煩惱,是以智慧的體見法性而斷的那部分,也稱為見惑。
二、修道所斷的煩惱,是要從不斷的修習中,一分一分斷除的,也叫做修惑。 …
見惑。包含極多的煩惱,論師們稱為八十八惑。但佛在經中,總是重點的說:
『三結』─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
「三結」是五下分結的一部份。
五下分結是:
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這些都是欲界內的煩惱。欲界以上的色界、無色界的煩惱稱為『五上(分)結』。
五上分結是: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阿羅漢則是完全斷盡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的聖者。
見惑是六根本煩惱之一;
六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慢、疑、見。
『見』惑可分出五種「容易」斷的煩惱叫做「五利使」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3):
身見: 於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執著為實我, 於自身產生種種妄想執著。
邊見: 「邊」即是落入兩邊,如「斷見」、「常見」、 「一見」、「異見」、 「有見」、「無見」。
邪見: 撥無因果,否定因緣果報之理,認為世間 實無四諦、因果之理,造惡不受惡報,為善不得善報等 錯誤知見。
見取見:以錯誤知見判斷事物,卻認為自己之謬解最為優越。
戒禁取見:以各種非道、不如法之戒禁,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非因計因,非道計道。如修斷食等種種苦行, 以為涅槃之道,即為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
正見與見道
要破見惑,就必須有正見,根據《成佛之道》(1):
「增上慧學者 即出世正見 佛為阿難說 緣起義甚深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無常空無我 惟世俗假有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緣起空寂性 義倍復甚深
此是佛所說 緣起中道義 不著有無見 正見得解脫
又復正見者 即是四諦慧 如實知四諦 應斷及應修
惑苦滅應證 由滅得涅槃 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
始則直其見 次則淨其行 足目兩相成 能達於彼岸 」
有了正見與不疑,才能見道,所以(1)又說
「見此正法者 初名須陀洹 三結斷無餘 無量生死息
二名斯陀含 進薄修斷惑 三名阿那含 離欲不復還
斷惑究竟者 名曰阿羅漢 畢故不造新 生死更無緣」
初果所斷的,只是屬於見惑『斷三結』。『五下分結盡,名阿那含』。『五上(分)結』斷得阿羅漢。
中觀正見─緣起假名有 勝義畢竟空
細查『五利使』的內容,吾人可以輕易發現: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的破除
全都可以透過學習中觀一再觀察的「法空」(4),特別是透過時空、運動的相對假名觀察,吾人才能離開邊見,常見、斷見、一見、異見等,看清《阿含》緣起的真義,最後水到渠成破身見(我空)見道:
「若我是五陰 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5)」
這即是印順法師一再說明的《中觀》「自性畢竟空」
配合《阿含》「緣起假名有」的破身見修行公式:
觀五蘊假名自性不可得(法空) →
補特伽羅我不可得 →
而破除薩迦耶見(我空)
結論
關於見道與初果的關係,印順法師說:「...
現在初果所斷的,屬於見惑 ...佛在經中,總是重點的說:『三結』─我見結, 戒禁取結,疑結。... 到了初果,生死幾乎都盡斷了。現在雖還是生死身,雖可能還有七天七人的生死,但實已見到了生死的苦邊,生死再不會無休止的延續下去了,所以在聖位中,初果是最可寶貴的,最難得的!
得了初果,可說生死已了(一定會了)。如破竹一樣,能破第一節,第二節以下,
是不費力的一破到底。這是學佛法者當前的唯一目標。」(1)
宏印法師也說:「
現在學佛的人都說『息滅貪瞋痴』,這是有點不知先後,應該改口說『斷六毒』,
而不是斷『三毒』,因為根本煩惱有六種——貪、瞋、痴、慢、疑、見。那為什麼歷史上人多數都這麼說呢?早期佛經也說斷三毒而沒有說是斷六毒?原來,佛陀在世時的人們正見不成問題,聽佛一席話下來馬上得正見,因為正見跟習氣沒有關係,正見完全是一種理智、理性的,概念上一種深刻的印證就能夠得到正見,
至於你的性格、習氣和氣質,就要靠『定』和『慧』的輔助去修行。
‧‧‧
佛教界形容今天已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最嚴重的事是『邪正』已搞不清楚了,所以現在談斷貪瞋痴不高明,要談斷邪見,先把握正見。六根本煩惱一定要從見惑先突破,消除疑、慢,然後再進一步推到貪瞋痴,因為貪瞋痴是二果、三果、四果的人在斷的,證初果的人只是斷見而已,重要的是五利使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2)
參考資料
(1) 成佛之道 pp.235-236 印順法師
(2) 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 宏印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