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般的譯文是這樣:
可以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
可以表達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名』。
『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
常從『無』中觀察天地變幻莫測的奧妙;
常從『有』中尋找萬物生死榮枯的因果。
『無』(天地)和『有』(萬物),都是循著共通的自然規律變化,只不過是不同名稱罷了。
這種共通的規律變化好似一種深奧無窮的表徵,然而只要從其中探索出那種幽昧深遠的思潮,它們就不過是一切巧妙變化的框架罷了。
———————— *** ———————— *** ——————
古文無標點,都是經由解讀的人在斷句時加入的小字來分別。如今,國文書本都有標點加以標示,閲讀起來就方便許多。
但如果捧讀一冊古文是沒有任何標點符號,那將如何解讀呢?
小子斗膽,如今且來衝撞一下。試以前述章篇的頭一句略作標點變更數例:
一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二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三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四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五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六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七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八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九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十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與『名』,『可』與『非』,乃至於『常』,都可以任意發揮,從心所欲盡情解釋。無論是名詞、動詞或是形容詞、副詞,皆可自我標註,只要順著標點去轉折,進入不同的意境就是。
小子個人解釋:
『道』可以作:法則、境遇、行爲、事理、形態、心靈、誠心或是誠信、…… ;
『名』則可作:現象、創造、發揚、指點、稱道、闡述、表述或是表態、…… 。
『可』與『非』則分別作:對/錯、好/壞、正/誤、是/否、有/無(與之後的有無不同解)、…… ;
而『常』就是:常態、一般、恒久或是持久、…… 等等。
至於「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句,有人或標示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不也是一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