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觀想的要領】/南懷瑾
2016/02/16 21:55
瀏覽2,262
迴響0
推薦15
引用0

【觀想的要領】/南懷瑾

  《習禅錄影》

  那什麼叫做觀呢?就是想一個辦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點上。《觀無量壽經》第一個觀--日輪觀。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淨土宗第一個要你修日輪觀,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輪觀入睡,是犯戒的唷!什麼是日輪觀呢?今天早上起來,看到太陽沒有?我一提太陽,有沒有太陽的影子?有沒有?有。哦!就定住這個境界就是觀嘛!用不著另外再去想辦法。懂了吧!一般人起心動念“另外去想個辦法”,錯了。釋迦牟尼佛叫你作日輪觀,是最妙的方法,因為每一個人都看過太陽。我一提太陽,你心中就有太陽。你意識中的太陽有了沒有?有了,就定在這裡,不增不減,(啪!)就定住了。就是止,就是觀。懂了嗎?你還可以講話,也會點頭,可是,意識中的太陽影像還是有。都懂了沒有?此中有止也有觀,觀中也有止,止中也有觀。但是,妄想有沒有呢?有。妄想盡管飛來飛去,但是,你心中意識中的太陽影像還在,不受影響,對不對?就這樣子定住。
.

  這個道理懂了,你做其他的觀想,也是同樣的道理。你觀“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把“觀世音菩薩”的影像,就定在心中,無論你走路,吃飯,都可以一面觀想,一面做其他的事。隨時隨地都在觀想,很自然地觀。懂了沒有?
.

  所謂觀想,並不是用第六意識的妄想去觀哦!而是第六意識的現量境,是第七識的根,第八識的功能的影像。念佛修淨土的更要注意喽!你現在光念佛號,到臨命終時--臨死的時候,這口氣不來,你想念佛號念不出來。所謂念佛並不是叫你嘴裡念啊!而是一個念頭、一個影子。現在你觀“阿彌陀佛”也好,觀“觀音菩薩”也好,你只要迷迷糊糊有這個影像就好,先不要求清晰。先把它練習熟,到臨命終時,念頭起不來,妄念起不來,這個阿賴耶有識種子所形成的這個影像依然在。那個時候四大要分散,這個肉體要死亡了,這個影像更清明,等於夢中身體一樣。所以你現在練習慣了,到時候自然往生西方,往生淨土,這就是念佛。所以一般人跟我說:“哎呀!你是禅宗,我是念佛的。”去你的!你懂得淨土?這就是淨土初步的修法,你翻開《觀無量壽經》看看,你看我的話錯了沒有?平常你看不懂,我卻看懂了。就是你不修持嘛!不證得就不懂。 
.

  《圓覺經略說》

‘廣發大願’,還要發願,發什麼願?譬如修念佛法門,你必須知道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是捨己為人,是利他,而不是自私的欲望。願不只是心願,還要變成行為,才是真正發願。若不廣發大願,觀想不會成就。
.

  觀想的道理在那裡呢?為什麼要觀想呢?‘自熏成種’。觀想是利用第六意識來觀,例如觀想四臂觀音,先在意識上有個模模糊糊的影像就可以,慢慢地讓他越來越清楚,如同真的菩薩在前面,再進一步,把自己觀想成四臂觀音,四臂觀音就是我,無二無別。利用第六意識觀想來慢慢熏習第八阿賴耶識,這就是觀想自熏成種的道理,利用第六意識的現行,形成第八阿賴耶識的種性,死後生生世世,以前所觀想的佛菩薩仍然現前。
.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如果以觀想憶念法門修行的人,因為這種修法是有相的修法,如果不通教理,盲目迷信,很容易走上岔路,走上神經之路。不合教理的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要明白什麼道理呢?能觀者是我,所觀者是佛,即使真佛來到前面,與我講話,都不予理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如忘了能觀者是我,看到佛菩薩現前,自己忘了我,那就著魔了。
.

  《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觀》

  現在再告訴你們,好好的聽清楚。一般人的作意觀想往往用生滅的,分別的,第六意識去觀,硬要把它觀起來,卻觀不起來。不管是有分別或無分別,都是先存有意識的作意影像,這是錯誤的,起觀想作用的作意之“意”,並不是第六意識之意,而是所謂七識的意根。 
.

  我也曾經比方告訴你們,影像如何留住?就像你回憶小時候所住過的老家一樣一提就有那個影像,就這麼容易,你看過最喜愛的佛像甚至白骨架,一提就有影像。這個影像的出現,縱然意識還在思想、講話,仍然依稀存在。必須先止在那個影像中,才能漸漸進入情況。若用心止,是止不住的,應自然任運的止住,不可太過刻意。
.

  准提法由性空作意起觀,自前際性空中,作意起觀生起妙有之用,因此而口密念咒,身密結手印,意識觀想,一心多用,以證百千法門具足於當念。但這都是作意觀想,生起妙有之用,最後還歸到圓滿次第:“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後二句更要注意,那是大三際托空,不空而空,托空只是名詞,連這句話都要丟開,那才是正止正觀;了解影像留住與否,就是慧觀,真留住了,行、住、坐、臥都在其中,即是真止。
.

  譬如你心中有事,無論父母、朋友、兄弟、夫妻之事,偶然影像現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那種影像怎麼會如此的分明呢?尤其情緒不好,或是女性受到生理周期的影響,總是特別明顯,這就是業力使然,但此業力之來,來不知來處,去不知去處,此乃無明,必須與此參透。 
.

  《定慧初修》

  觀想念佛,先要將小品《彌陀經》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以乃《無量壽經》所說的境界,乃至《法華經》中佛所說的奧秘,作基本的認識。
.

  觀是心觀,想是心想。老實說,修行就是造業。不過不造五濁惡世的惡業或無記業,而是造善業,進而修造成佛的菩提大業。觀想就是轉業的方法,因為觀想也是“見”“思”的境界。在凡夫的“見”“思”上,未曾明道,一切皆在無明雜染中亂起“見~思”,所以叫做“見思惑”。明道以後的“見”則轉為般若智的見地;“思”則轉為“正思惟”的觀照成就。一念之間,轉識成智的關鍵即在此,只要將此一念轉過來就行。可是多少修行人,最難得的便在此無可著力的一轉啊!
.

  首先,應請一尊莊嚴相好的佛像。或雕、或塑、或畫、或磁造、或銅質都可以。修習者,自身或立、或坐---跏趺坐,須面對佛像。但佛像的頭面,必須略高過於自己的頭額,佛相的雙目與自己雙目平視而略高些許。自己看著佛的眉間,或清淨妙目,這樣長留影像。不管他是真身佛或塑造畫像的佛,初步只須存念觀想清清明明習慣性所見的影像,“系心一緣”,念念不忘。但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剎那間是不容易觀起來的。因此,初修者,或者只觀佛像眉間的一點亮光,或觀佛的清淨妙目也可。這樣也就是“系心一緣”的念佛法門。但有人看見佛的雙目笑了.自己也笑了,這卻不可以。因為,動了散亂心念。此時仍應一心不亂,系心一緣的觀想下去。觀好以後。有了深刻印象,不須太加著意,漸漸的,隨時隨地,都有“阿彌陀佛”一點亮光的深刻印象現前,而此心念中的“阿彌陀佛”,念念不忘。乃至觀佛全身,以及極樂世界的淨土境界,一一歷歷分明.這樣便是初基的觀想成就。在開始修觀的時候,也可以直接觀佛的全身,或觀佛像胸前的“卍”放光。
.

  在修此觀想念佛的法門中,真的看見“阿彌陀佛”現前時,切莫亂動歡喜心,或種種散亂心,這只表示你觀想對了。所以這時,不要歡喜,也不要恐懼,只是澄心止意,一念不亂,我在佛的心中,佛也在我的心中,了了分明,無有差射。但也不是說好像投胎一樣,投在佛的身中,而是覺得我心與佛合而為一,佛我一如,了無分別。既不我慢貢高,也無歡喜也無悲,一心清淨自在,一念“阿彌陀佛”。所謂“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如此即可。
.

  如果有時候觀到自己身體內外充滿光明,心中不要起分別,不要問此光是真是假,是佛是魔。是真的佛光也很平凡,是魔光也沒有什麼可怕,即使放光動地也不希奇。這些境界,都是自性心光的偶然顯露而已。一切眾生,本來就具備了這些功能,現在只是回復了白性心光,不希奇、不執著就好。如果一生執著之心,就自起魔障了。有時觀想念佛下去,自己頭頂會呈現光明。但要注意,頭頂放光,同樣也不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見的。如果是用眼睛看見的,則兩眼必已上翻,那樣會影響眼神經與腦神經。凡是念佛念得好的人,外面的形貌,更顯得慈祥、可親、活潑、和藹、清淨、莊嚴。心身更健康,頭腦更清楚。是一個活活潑潑的平凡人,慈悲喜捨的平凡人。稍有怪異,即不是佛,而是糊塗的“糊”了。所以說,頭頂放光,身體內外放光,都是自己觀照而知的,不是肉眼所見。肉眼看見的光影,必須小心求證,是否是眼病現象。如在靈明中,見一片光明,常時修習,永不退轉,將來臨命終時,從頂囟門蓦直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就有把握。但年紀大的人,平常日子念佛觀想,如無真正定力功夫,切切不可隨便就觀想頭頂,否則,很容易走掉,或者引起血壓升高。所以密乘傳法時,往往同時傳授藥師佛的長壽法,觀想藥師佛的法門,是從頭頂下降,不致虛脫。強健的人也可以修此法門,因為年青人壽元充沛,未來的日子還長的很,須知一個人求生不易,求死也很難,所以要真能修到來去自在,可不容易。
.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專心系念一處”是修行作工夫的絕對指標。但這“一處”卻不是指某一固定處所,許多傳授觀想的都教人們把明點或其他佛像觀想在身上的某一部位,或者觀想在頭頂上的虛空。這種初步的辦法不能算錯,但卻只適合某一部分人;因為各人生理、心理禀賦的不同,所以觀想處所的部位也因而不同。
.

  普通人的觀想,固然要專心系念於所觀想之處,但這一處卻不要擺在身內,也不要擺在身外。譬如觀想菩薩,只要意境上維系著菩薩的影像就好,不要有意的把菩薩觀想在什麼部位。
.

  現在釋迦牟尼要我們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對這未謀一面的樂園,我們從何想起呢?讓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作何說法。
.

  眾生們差不多個個都有眼睛,也都看過太陽,所以第一步釋迦牟尼要我們端身向西正坐,留心觀想一顆像懸鼓般將要下山的太陽,使心念就定在這影像上 。 在觀想這顆太陽的同時,難免心裡還有其他雜念出現,不要介意,也不要理會,只要盡可能使太陽的影像存留在心念上就好。久而久之,雜想越來越少,太陽影像就越來越清楚。最後不論開眼閉眼,這顆太陽都清清楚楚地呈現在心中。這就叫做“日想”,也就是“初觀”。
.

  意念中的“日輪”生起後,就觀想而言只是“生起次第”,到這一步,還必須再把“日輪”乃至整個身、心都空掉,才算進入“圓滿次第”。初觀成就了以後,下面的觀想就都輕而易舉了。
.
圖/唐山佛具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