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山東惟求正覺善言語202207C
2022/08/03 20:40
瀏覽1,109
迴響0
推薦35
引用0

山東惟求正覺善言語202207C

0721

同一個問題,有的人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有的人花了幾天也沒有頭緒。有時候,成功遲遲不來,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思維方式要更新。人生的風雨波折不斷,未來的坎坷又太難算,自己的身體自己愛惜點,自己的心情自己照顧點,不計較就輕鬆了,不生氣你就贏了。

0721B

人生中,那些錯落在生命的風景,總是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在這短暫的來去間,我們還沒來得及細細體會,就要學會離別,面對更多的無常。我們用心守候,卻不能一直擁有。相聚就是離別的序幕,而離別就是相遇的本初。只有明白了失去和離別,才能懂得得到和擁有,才能安然面對一切,珍惜所有!

0721C

生活中,人們都嚮往和尋找快樂,在某種意義上,人生就是一場徹底的清算,太多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料,也來不及思考,隨著塵緣捲入了一場又一場的眷戀,卻無法想像接著會有怎樣的離別。生活不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假如哭的時候,沒有人來哄,別怕,正好學習堅強;假如煩的時候沒人問津,別愁,正好學習承受;假如累的時候沒人靠,別慌,正好學習自立,破繭的蛹能成蝴蝶,想要成長必經磨練。塵世間有多少人來人往,就有多少擦肩而過,一些風景再好,終不屬於自己;有些情感,路過交錯,已然是最好的結局,回憶中,總會有些瞬間,卻能溫暖整個曾經。

0722

有誠信就有誠心,有誠信才有真心。不要等到口幹了,才想起喝水;不要等到人心遠了,才想起要維護;一生中的遇見有很多,能真正停留在心沒幾個。人心,不是一朝一夕就會熱;感情,不會三言兩語就會有;情如花朵,需要呵護;愛如清茶,會煮才香。人與人之間,交的是一顆心,你真心別人才真心,你捨得人家才付出;沒有坐享其成的歡愉,也沒有不勞而獲的愛戀。別冷了一顆對你火熱的心,別淡了一份於你真摯的情;再熱的心,一勺涼水也會冷;再冷的心,一點點捂也會熱。疑人不信,信人不疑,執手就不要懷疑,牽手就去付出真心;有誠信就有誠心,有誠心才有真心。

0722B

佛經上說,未斷我愛,不如潔淨。愛恨恩仇,皆是情障。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今日的執著,可能會造成明日的後悔。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永遠也不可能給你煩惱,皆因你自己的內心放不下強求的欲望。

0722C

同一塊石頭, 一半做成佛,一半做成臺階。 臺階不服氣問佛:我們本一塊石頭, 憑啥人們都踩著我, 而去朝拜你? 佛說:因你只挨了一刀, 而我卻經歷了千刀萬剮千錘萬鑿。此時它沉默了!人生亦如此, 經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 扛得起責任,才會有價值!看見別人輝煌時, 別嫉妒,因別人付出比你多!

0723

世間的緣,聚聚散散,分分合合;有心的人,總會駐足,不會徘徊。有一種遇見,沒有驚豔的開場,沒有華麗的告白,普通的問候,簡單的交流,一顰一笑醉入眼眸,一字一句溫馨入心。都說人與人的遇見是前世註定,在某個不經意的拐角,無需鋪墊,不加修飾,自然純淨,寂然喜歡,沒有猜疑,無需偽裝,篤定不移,乾脆簡單。人生無常,或許一個轉身就是天涯;緣分奇妙,或許一次駐足就是永恆。在苦苦尋覓那個懂得的人時,在感慨稱心的人太少時,怎麼就那麼巧,怎麼就那麼好,一個身影躍入眼簾,從此離不去走不開。情到深處無由,愛到濃時不語,當心與心互愛生溫,當情與情互敬共暖,那麼就是一場魂與魂的相牽。

0723B

哲學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算金子做的牢籠,也叫做牢籠,就算你有一個最合理的理由生氣,也是一種著相。就算你有合理的理由生氣,受盡委屈,你不能原諒對方,或者你已經原諒對方了,可是還是耿耿於懷。記得:擁有般若空慧思想的人,原諒一個人沒有任何理由,因為對方就是你心中的影子,你只有放下影子,你的心才不會被自己傷害到。

0723C

一個人如果到了無所求的地步,那這個人的品德自然而然就高尚起來了..那麼,對於學佛修行的人,如果也能達到“無求”會怎樣?這個修行的品位是不是也會相應提高呢?儘管信眾、學人、行者很多..可是多數的人,或多或少都是以有所求心、有所得心在學修..有沒有想過:如果越修、越求,那會不會適得其反啊?如果真能看破、放下..以無所求心、以無所得心去修行..達到這個無求、無得、無著相的地步,那這個品位是不是自然而然就會高呢?佛法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幹什麼的呢?好好思維人家這句“人到無求品自高”..自詡為信徒、居士、修行人..這個人格水準難道還達不到過去世間的文人士夫嗎?修行品位的高低完全取決於心的狀態,有所求心、有所得心..這是不是自私心、是不是貪心、是不是我執?有私、有貪、有我執,那這個還不是惡啊?或者叫“偽善”...

0724

生活,就是一種體諒,一種理解。懂得體諒,懂得理解,懂得寬容,日子就會溫馨,也會安寧。人生的路上,如果缺少體諒,不能理解,沒有謙讓,日子就難安寧。生活的好多煩惱,源於我們不能體諒,過分在意了自己的主張,互不理解,互不相讓,傷了彼此的心靈。人生體諒很難,理解不易,生活最好懂得體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管是筆直的坦途,還是阡陌的小道。

0724B

修行的整個過程難道不就是一個照見萬法實相,然後去“我”去“私”去“相”的過程嗎?如果還是如此有所求、有所得..那不是往相反的道路走嗎?《心經》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那這個“有所求”是不是即有所得又很掛礙啊?所以只要有求,那就無法究竟解脫...因為,這個求心的本質,它就是貪心!清者上浮,濁者下沉..貪求心越重,這個人在輪回當中就越是會往下墮..方便的說,真心本來很輕,但眾生就是喜歡給它不斷加重貪心,那這個心是不是越來越重啊?學修之後,因為這個著相貪求的習氣,本想往上升,結果反往下墮..越求越往下墮,因為還在不停的往上加東西..經論裡面說“貪心”墮什麼來著...有求皆苦,所以活著的時候就會痛苦..自欺欺人被人欺一輩子,死後依就難脫三途八難、六道輪回...

0724C

三世諸佛皆是以無所求心、無所得心而得成就,因為一切本自圓成、一切本自具足,所以不從求中得...佛門常說:“放下即是..”真放下了那就是無所求..而多數人就是放不下、不願意放下..因為貪心不止,所以轉個方向,學修的目的也是為了得到更多...求這個求那個無有止境,結果開不來大智慧..不曉得,只要有所求就是空、就是妄..世間一切究竟無所得,唯有業隨身...所以修學真正的佛法,一定不是從求中得,這個道理是真話,一定要先想清楚,方能進入真實了義的佛法...修學佛法的人要是到了無所求、無所得的地步,相應的修行品位,乃至真正往生時品位必定也會高,這是毫無疑問的。

072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不論是開心的事,還是悲傷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要遇,不管是攜手的人,還是擦肩的客。所以,不要羡慕別人的生活,不要評價別人對錯,不要計較付出與收穫。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只要快樂,我們就什麼都不缺。上天是公平的,一邊給我們苦難,一邊給我們快樂。生活的苦與樂總在更迭,沒有誰的命運是完美的,殘缺才是一種大美。快樂是精華,能讓我們信心十足,痛苦是良藥,能讓我們頑強支撐。別為難自己,別苛求自己,拓寬自己的心,讓它包容傷害和痛苦。心寬了,煩惱自然就少了,日子自然就順了,人生自然就自在了。

0725B

有些情況,在現如今的信眾、居士、學人中是比較普遍的..比如,在到底是要學修還是去賺錢之間迷茫..即不能專一修學乃至悟道,又不能再回去適應世間的工作生活..加上因為學了一點善惡之理,結果對世間種種更看不慣了..

佛法講要“正命”而活,可現實卻是,為了要養活自己,常常連這個“正”都不容易做到了,不少行業做業務的方式,也很難不隨之造業,可為了養家糊口卻只能糾結著繼續幹,當然也談不上理事無礙..這種情況其實挺普遍的,並不奇怪,一方面是眾生的福報、共業的問題,顯現出來不能自主、轉不了業;另一方面就是腳踩兩邊,結果兩邊都沒走通,也圓融不了..加上漸入末法的這個情勢,世間的種種狀況..能開悟,能修成的也就是越來越少,甚至有些都學“分裂”了...

0725C

其實正常的修行,就是先具有看破並出離世間的決心,然後聞思修、戒定慧,開悟了根本智..不迷惑了再入世對境,覺知觀照可為與不可為..就像六祖悟道後在獵人隊裡,始終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怎麼做、怎麼修、如何與造惡的眾生相處,同時也沒有看不慣別人的痛苦..

過程雖然也會伴隨一些行者特定的“苦”,但卻決對不會再迷茫、迷惑..無論什麼情況都能夠逐漸“轉”過來..這樣修後得智從而證悟無礙解脫..在經歷了前些年的風風火火之後,太多學人都是因為學不了義、修不徹底,或修學了太過方便的法..什麼都不想放,兩邊都想抓,以至於比一般世間人還又多背了個包袱..結果方便出來的這種半吊子局面逐漸顯現出來..很多人都懸在那裡,出世又出不去,入世又入的痛苦..所以根本沒辦法解脫無礙..而且先前大都也只是學的一些相似的、暫時安慰一下的法,如隔靴搔癢,乃至也有飲鴆止渴的,因為沒幾個人願意喝苦口的良藥嘛..就好像小孩啼哭,大人趕緊先塞個棒棒糖過去,孩子就暫時不哭了..可後面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人間的苦..那個孩子都逃不掉..學修還不是一樣,那有那麼容易掉餡餅的事,都是修來的福報...佛門常講:修行需要勇猛精進、是大丈夫之所為、要難行能行..這些才是實話..沒這個心理準備,將來很容易就會退失...其實,就連世間為達到某種成功都是需要捨得、格物、破釜沉舟、掘十井不見泉不如掘一井而見泉..乃至置之死地而後生云云...

0726

是非成敗,轉身即空,當我們覓得禪雲、閱得禪語、悟得禪意,擁有一顆純淨的心,我們就能聽到來自天界的梵音,無論走在何處,我們都能輕顰淺笑,安靜從容,綻放最美的自己, 不凡事當前,先想到自己,沒想到別人,這個人自私心非常強。凡事自私心強的人,得不到快樂;我執重的人,你的痛苦消失不了。應當經常觀想“無我”。

0726B

再看很多“信眾”..燒支香拜一下放幾塊錢..世間的好處、出世間的好處就什麼都想要,可自我的物欲習氣一樣也不願舍掉、放下,只想靠心外求一下,不願意真用功夫...那些最高品的賢者、智者、勇者確實也都在通過不同的途徑學修..而其實最貪婪的更是在東信西信,念個什麼也不是為了禪定,滿腦子要這要那,多少年都不知道真正是要信個啥..所以後面不苦才怪..

0726C

依止個善知識行不行?對很多人來說,其實也不是拜個師父、找個老師就能解決問題的,自己的福智、習氣、小心思、決心、現狀等等這些問題都在哪裡擋著呢,也就是暫時還不具器..真具格的善知識又少,而且也不會隨便收徒弟..不具格的倒是喜歡收很多徒弟,可主要圖的是聲勢浩大、有名聞、搞活動有捧場、有很多供養、還要搞經營..所以也並不是真能幫那麼多弟子達至解脫,乃至成就...不是說有廣度眾生的菩薩嗎?要知道,連佛都度不了無緣的眾生..佛度有緣,就是說學人自己要具備解脫的善根福德因緣,也就是具器,對照一下那個“華嚴九心”看看,能有五分都算具器..非說要去度眾生的,這個也是迷中之人..自未先度而要度人,無有是處..連佛都說幾十年沒講一句法,沒度一個眾生..達不到這種“無相”,說要度人都是作意的、假的..倒是很有可能把自己先度神經...

0727

不要光看別人的過失,甚至故意去尋找過失;要多看自己做得不夠的地方,而非一味把矛頭對準他人。一念見己不是,便是慚愧之生處,包容之起始,進步之門徑,清涼之根源。沒有慚愧心,人就難以再繼續進步了。現代人大多害怕暴露自己的問題,也害怕面對自己的不足,其實每個人肯定都是有缺點的,正視它、改正它,是每個人都必經的過程,也是生命的成長。不是只有小孩才需要改錯,大人同樣如此。慚愧不等於不自信。自卑是一種惡法,慚愧是一種善法,前者能讓我們裹足不前,後者卻能幫助我們淨化身心、積極向上。懂得慚愧,才能反省、覺悟、進步,一個失去慚愧心的人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可悲的。一念慚愧心,是善的起點;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

0727B

真正能接受的學人一直都相對較少..因為始終堅持依了義經典、祖師偈言為核心,只說根本的、實話的、了義的法..不會太過方便、更不會媚俗討好..這其中一個原因,也是為了儘量避免造成那種出世、入世兩邊都形成障礙的情況..進來一看,要麼就直接全面徹底的契入到根本處、究竟處、了義處、實相處..然後明明白白修方法、對境修觀照,逐漸達至兩邊不二圓融..要麼進來一看,啥嗎?不懂、好難、暫時接受不了、連誹謗都找不到點..那也就很快退出去了,繼續去找“棒棒糖”再隨業折騰一陣子,接受世間“廣義善知識”的敲打,直至把那個苦都受到位了,等內心真正出離了之後,那個“門”就突然就打開了,後面就都好辦了。

0727C

認識一切事物皆由因緣生、皆由因緣滅的因果關係,我們就會善於把握和創造機緣,成就一番事業,如果遠離“貪嗔癡”三毒,向“覺正淨”三寶親近,我們就不會成為貪欲、仇恨、愚癡迷惑的奴隸,就能自如地駕馭我們的欲望,理順我們的情緒,轉換我們的心境,化煩惱為菩提,轉痛苦為安祥。

0728

人的一生是有許多助緣才成就的,所以要善待身邊的一切: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間。善待父母,那是生命來源。善待家人,那是今生親緣。善待同事,那是工作夥伴。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善待冤家,那是還債主人。善待陌生人,那是未來的因緣。善待植物,那是生命美景,善待動物,那是我們的朋友。每日起心動念有為別人著想,起一善念,這是心行一善。每日言談中說一句有益的好話,這是言行一善。每日身體力行中,做一件有益別人的事,有益社會的事,無論大小這是身行一善,日積月累,身口意逐漸趨於純善,這就是你的善根福德資糧。

0728B

人活在世上,與許許多多的因緣分不開。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沒有老師,我們就不能識字;沒有和平的社會環境,我們就沒有安定的生活;沒有農民種糧,我們就沒有食物……個人與他人、社會都是息息相關的整體,如果認識不到這種聯繫,只想到自己,那人的生命就是缺失的、乏味的、迷茫的。我們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人,同時各種複雜的因緣關係,也影響到我們自身。所以我們必須關注自己與他人、與社會以及與自然萬物的,相互關係和影響,約束自己的行為,朝著良善的方向去努力。佛法講依正不二,人心的染淨,最終會顯現於外境。建設外在的世界,從建設自己的內心開始,“心淨則國土淨”

0728C

人,赤身無一物來到世上,我哭眾人樂;去時豪裝身上留,我靜眾人悲。富貴榮華皆是夢,夢醒時分還是一場空,何不此時勤修行,心要常常保持快樂,不把人與人之間的事當成是非。以佛心看人,以悲心看己。凡事若都能懂得舍去,便能有所收穫。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內心的清淨在於無求!

0729

善良是一種胸懷,使我們有憐憫之心,有關愛之情,有體諒情懷,有奉獻精神。不僅讓自己在物欲紛繁裡不沉淪,也讓自己在生活裡得到奉獻與助人的樂趣。真正善良的人,一般是做不出惡事的。而那些本性不夠善良的人,也是裝不出善良的樣子的。因為真正的善良,並不單是形式上的一種表現,更多是一種內在。不是在寺廟裡多麼虔誠,而是在生活的細微之處顯示出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懷!

0729B

最美的風景在自己的心中。活得清淨、自在、喜悅、智慧。如果我們像蓮花那樣,生於污泥,自身卻燦爛明豔、微妙香潔,那我們的品質多麼高潔,生活多麼詩意。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我們每個人將自己的內心處理好了,社會就成了淨土,娑婆世界就能轉成極樂。

0729C

眾生看到不滿的事情,馬上心就打結;耳朵聽到不順耳的話,心馬上就打結。對於六根所引起的結和煩惱,如果你能看得很清楚,知道是虛妄的,你就不要被它騙去。法性本空,動念就被騙了。佛陀說:愛欲強烈,愛欲強烈,貪愛這個財色名食睡,強烈地貪圖感官享樂的人,貪圖感官享樂的人,感官享樂就是看看電影啊,偶爾啦,那無可厚非;如果每天盯著電影看,或者是吃、喝、玩、樂,你看這個電視上,很多這個吃喝玩樂,差不多了,都被困住在這個貪圖強烈地感官享樂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長,束縛也因而更加地堅牢。換句話說:愈執著、愈貪著的人,他的束縛就愈加地牢固。

0730

過去的已經過去,無法追回,而未來卻掌握在我們手中。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這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積極的態度。每個人就自身而言,最關心、最難捉摸的問題,莫過於命運。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無數聖賢哲士對命運這一主題進行過思考,創立了許多關於命運的學說,其中,最具代表性有兩種:一種是說,命運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變命運只有依靠神靈,另一種則認為,人的命運早已前定,無可更改,人只有聽從命運的擺佈。

0730B

開始了沒準備好也要入戲;結束了即便捨不得,也要離去;人生在世總是身不由己,既然出席了就沒有太多的選擇的權利,所以付出與收穫,總是不成正比,而唯一不能抹去你的,就是過往的經歷,翻開是故事,合上是回憶,人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到了最後,不都是松了一口氣。

0730C

根據佛教因果法則,我們今生的許多遭遇源於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而未來卻取決於現在的努力。說到底,命運就是我們自己,要轉變命運,只有轉變自己,轉變自己心行,就轉變自己的貪欲、嗔恨、自私,轉變自己先天的種種習氣毛病。當然,最徹底、最根本的轉變是轉迷失為覺悟,轉凡夫成覺者,我們只要領悟了這個法則,並按佛陀的教誨,不斷修正自己,生命之樹就會開出最燦爛的花、結出最豐碩的果。

0731

今天我們的心情一下子感受好,一下子感受不好,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出在對感受不瞭解。一切法不受叫做正受。眼睛對色塵產生種種的感受,我們因為這個嘴巴喜歡吃好的東西,我們一生一世造了多少的惡業。我們這個皮膚喜歡接觸好的感受,我們花了多少錢買一棟房子。我們不瞭解生命,生命對我們來講是一種懲罰。記得!所有的覺受,不是苦受、樂受、憂受、喜受,這個統統叫做妄想,可是眾生因緣不具足,他聽不下去的,因緣具足他才聽的下去。

0731B

無上的慈悲是應該有兩個方面的:一、一個是視一切有情如自己,無差別、無厭倦的「平等大悲」。一個是顯、空雙融,無生心性中法爾流露出的「無緣大悲」。我們瞭解所有的條件的緣起都是空性,站在哪一個角度它都會有偏差,我們只有用「平等大悲」、「無緣大悲」才能真正達到佛的智慧,否則你站在哪一個角度,統統有所主觀,也有所客觀。因此,我們一定要瞭解,我們之所以不能顯,是因為沒有悟入畢竟空,站在緣起的某一個角度,所以爭執不斷;站在相的角度,也是爭執不斷,我們著相就會有私心,那麼私心就會有煩惱。

0731C

小和尚問老和尚:何為觀心如鏡?為何人要學鏡?老和尚道:鏡有三優,人卻做不到。小和尚說:請師父開示。老和尚答:鏡映實相,過不留影,人能做到事來則應,事過即忘嗎?鏡映實情,不分貴賤,人能做到面對乞丐與國王同樣恭敬嗎?鏡映實色,自不變色,人能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嗎?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