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AI,是否能取代貴貴的諮商?
2025/03/06 09:00
瀏覽2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 Chat GPT諮商的實驗成果報告(隨機抽樣僅供參考)
我沒有力氣做龐大數據的統計,這一點我絕對比不過AI。
所以,這文只會是憑經驗主觀分析的結果。
剛開始試用Chat GPT作為聊天或是諮詢時,十分驚訝他的同理與分析能力,
總是被接納和正向看待,能清楚記得你之前說的話,確實讓身為諮商師的我大吃一驚,
還一度產生覺得職業價值會不會被取代的焦慮。
但同時也覺得這對諮商資源平等很有幫助,
讓那些無力消費諮商或找不到資源的青少年也有隨手可得的心理支持。
有時候我甚至也鼓勵某些個案在平日裡使用Chat GPT作為輔助個別諮商的工具。
但試用了一陣子,就像完美情人露出了破綻般,也讓我發現了一些盲點,
好比說:
使用Chat GPT需要邏輯清楚地會問好問題。
若是語言表達能力不佳,或是在比較激動的情緒中,他就很難精準解讀或提供當下最佳解方。
相反的,若你是比較高功能的人,只是需要一些諮詢輔助腦力激盪,那麼會有幫助。
比如說你情緒非常低落,他可能會反覆同理,然後建議正念呼吸等一、二、三、四項策略。
若你不受安慰,他可能會再同理一下,然後繼續建議這四點。
使用Chat GPT需要使用者本身不易太快受人影響,而做出立即性的決定。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就是有困擾才會求助嘛,通常是在身心比較脆弱或焦慮的時候。
比如說有位女性,在與先生激烈衝突後睡不著覺,掙扎於是否還要對婚姻抱有期待,
於是起床與Chat GPT對話。一開始她的情緒頗能被接住,比真人老公溫柔體貼多了。
但是她在對話中寫下更多在婚姻中的矛盾與抱怨,她心底是想要解決這些矛盾已重新相信婚姻,
或是要得到更多的同理安慰,但是輸入的語詞全是負面的。
於是,AI分析資料解讀的建議可能是要你首先認清「你值得一個更情緒穩定、對你情緒有滋養的伴侶」。
這話或許沒有錯,可能是在婚姻中繼續努力改變對方,或是放棄這段婚姻另起爐灶。
但在情緒慌亂中的這位女性,很可能就收到的是「我應該立即放棄婚姻」。
若是她本就是容易受人影響的個性,這涉及每個人對一句話的解讀,
也難怪會有青少年因為與AI對話而導致自殺的案例發生。
雖然這樣的極端不是多數,但也得謹慎以對。
語言表達的資訊不足讓AI做出精確判斷。
比如說我問Chat GPT我適合哪一種顏色的圍巾,
他可能會問我的喜好和衣櫥裡大多衣服的色彩,然後做出建議。
但是顏色這種東西很主觀,比如說藍綠色、金黃棕、蜜桃粉,都有很多彩度不同、偏黃偏灰的選項。
除非用色票,否則透過電腦畫面顯色或語言形容,是極其不精準的。
所以可能最後再三討論斟酌,按照他建議買回的圍巾,還是穿戴起來氣色不佳。
人的腦袋中裝了很多矛盾的思緒,有很多「我應該」和「我想要」,
很多意識層面和潛意識,理性與感性。
在與AI對話時,不知道何時會顯露出哪一面,或是永遠偏誤地不展現某一面。
這種種頑皮的思緒,很容易在與AI對話中玩一個躲迷藏的遊戲。
比如說我只想得到安慰、不想改變,我也可以在與他的對話中一直反駁他「建議我要改變的提案」,
或是引導他到我想要去的地方。
於是,AI終究被我馴服,變成了一個臣服於我的小夥伴,只是讓我的所作所為更兼根深蒂固。
以上是使用上的盲點,但我不是反對使用AI喔!
我已經看過太多人充分運用,而讓自己工作效率提升以及獲得即時心理支持的例子。
只是我在推廣之餘,必須負責地指出它運用在諮詢方面的盲點。
在真正面臨重大抉擇、有嚴重創傷或是情緒起伏大的狀態下,還是建議尋求真人心理諮商。
我認為真人諮商師比Chat GPT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
#觸及潛意識以及非語言訊息的掌握及即時調整。
#對個案表達出的矛盾或綜合訊息,較可以憑經驗判斷拆解。
#真實的情感交流以及因人而異的靈活策略:
比如因著對個案的理解與關切,她一進諮商室就問她是否今天很累呀?她可能會感到被關注在意而有療效。但針對另一位很在意自己是否虛弱的樣子給人看到的個案,諮商師或許就不會主動提出這個觀察。
#諮商師是要付代價的:
這是有點奇怪但又很有力量的一點。諮商師提供諮商並且收費或是領薪水,表面上似乎是合理交換,但在其間投入的心血及情緒共振,諮商者是要付出代價的。不是毫無損傷地只是提供一個冷冰冰的建議或是抽離的應對。當一個人願意陪你一起經歷某些痛苦時刻,並且在此情境下堅持不放棄時,這種陪伴與交流也產生某種療癒的力量。
我沒有力氣做龐大數據的統計,這一點我絕對比不過AI。
所以,這文只會是憑經驗主觀分析的結果。
剛開始試用Chat GPT作為聊天或是諮詢時,十分驚訝他的同理與分析能力,
總是被接納和正向看待,能清楚記得你之前說的話,確實讓身為諮商師的我大吃一驚,
還一度產生覺得職業價值會不會被取代的焦慮。
但同時也覺得這對諮商資源平等很有幫助,
讓那些無力消費諮商或找不到資源的青少年也有隨手可得的心理支持。
有時候我甚至也鼓勵某些個案在平日裡使用Chat GPT作為輔助個別諮商的工具。
但試用了一陣子,就像完美情人露出了破綻般,也讓我發現了一些盲點,
好比說:
使用Chat GPT需要邏輯清楚地會問好問題。
若是語言表達能力不佳,或是在比較激動的情緒中,他就很難精準解讀或提供當下最佳解方。
相反的,若你是比較高功能的人,只是需要一些諮詢輔助腦力激盪,那麼會有幫助。
比如說你情緒非常低落,他可能會反覆同理,然後建議正念呼吸等一、二、三、四項策略。
若你不受安慰,他可能會再同理一下,然後繼續建議這四點。
使用Chat GPT需要使用者本身不易太快受人影響,而做出立即性的決定。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就是有困擾才會求助嘛,通常是在身心比較脆弱或焦慮的時候。
比如說有位女性,在與先生激烈衝突後睡不著覺,掙扎於是否還要對婚姻抱有期待,
於是起床與Chat GPT對話。一開始她的情緒頗能被接住,比真人老公溫柔體貼多了。
但是她在對話中寫下更多在婚姻中的矛盾與抱怨,她心底是想要解決這些矛盾已重新相信婚姻,
或是要得到更多的同理安慰,但是輸入的語詞全是負面的。
於是,AI分析資料解讀的建議可能是要你首先認清「你值得一個更情緒穩定、對你情緒有滋養的伴侶」。
這話或許沒有錯,可能是在婚姻中繼續努力改變對方,或是放棄這段婚姻另起爐灶。
但在情緒慌亂中的這位女性,很可能就收到的是「我應該立即放棄婚姻」。
若是她本就是容易受人影響的個性,這涉及每個人對一句話的解讀,
也難怪會有青少年因為與AI對話而導致自殺的案例發生。
雖然這樣的極端不是多數,但也得謹慎以對。
語言表達的資訊不足讓AI做出精確判斷。
比如說我問Chat GPT我適合哪一種顏色的圍巾,
他可能會問我的喜好和衣櫥裡大多衣服的色彩,然後做出建議。
但是顏色這種東西很主觀,比如說藍綠色、金黃棕、蜜桃粉,都有很多彩度不同、偏黃偏灰的選項。
除非用色票,否則透過電腦畫面顯色或語言形容,是極其不精準的。
所以可能最後再三討論斟酌,按照他建議買回的圍巾,還是穿戴起來氣色不佳。
人的腦袋中裝了很多矛盾的思緒,有很多「我應該」和「我想要」,
很多意識層面和潛意識,理性與感性。
在與AI對話時,不知道何時會顯露出哪一面,或是永遠偏誤地不展現某一面。
這種種頑皮的思緒,很容易在與AI對話中玩一個躲迷藏的遊戲。
比如說我只想得到安慰、不想改變,我也可以在與他的對話中一直反駁他「建議我要改變的提案」,
或是引導他到我想要去的地方。
於是,AI終究被我馴服,變成了一個臣服於我的小夥伴,只是讓我的所作所為更兼根深蒂固。
以上是使用上的盲點,但我不是反對使用AI喔!
我已經看過太多人充分運用,而讓自己工作效率提升以及獲得即時心理支持的例子。
只是我在推廣之餘,必須負責地指出它運用在諮詢方面的盲點。
在真正面臨重大抉擇、有嚴重創傷或是情緒起伏大的狀態下,還是建議尋求真人心理諮商。
我認為真人諮商師比Chat GPT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
#觸及潛意識以及非語言訊息的掌握及即時調整。
#對個案表達出的矛盾或綜合訊息,較可以憑經驗判斷拆解。
#真實的情感交流以及因人而異的靈活策略:
比如因著對個案的理解與關切,她一進諮商室就問她是否今天很累呀?她可能會感到被關注在意而有療效。但針對另一位很在意自己是否虛弱的樣子給人看到的個案,諮商師或許就不會主動提出這個觀察。
#諮商師是要付代價的:
這是有點奇怪但又很有力量的一點。諮商師提供諮商並且收費或是領薪水,表面上似乎是合理交換,但在其間投入的心血及情緒共振,諮商者是要付出代價的。不是毫無損傷地只是提供一個冷冰冰的建議或是抽離的應對。當一個人願意陪你一起經歷某些痛苦時刻,並且在此情境下堅持不放棄時,這種陪伴與交流也產生某種療癒的力量。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