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降低「改變別人的慾望」?
2025/02/10 09:00
瀏覽1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我難道沒有資格得到好一點的對待?」
「你難道無法為我改變?」
這些都是我在關係諮商中常聽到的抱怨。
沒人不喜歡快樂,只是真的不簡單。
國內外針對快樂的研究,整理出來不外乎以三點:
1. 要充分且平均的擁有樂趣 (enjoyment)、滿足感(satisfaction)和目的(purpose)。
2. 好的人際關係
3. 快樂= 擁有/ 慾望 (慾望包括對物質/或對自己、他人的期待)
哈佛大學商學院和甘迺迪學院,開設幸福學課程的Arthur Brooks教授認為,快樂/幸福不只是一種感覺。我們從快樂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一些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同時懂得享受與分享生活中美好的經驗,對自己所擁有的很滿足與珍惜,並且清楚自己生命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都懂得要營養均衡,蛋白質、蔬果、好的油脂與澱粉都需要;但是我們的生活比例遠遠比營養均衡更不及格,多數人有一個很強的目的感,可能是為了賺錢養家,或是照顧父母或子女,自我實現的成就感追尋,抑或是僅僅求生存,然後為了這個目的,在生活中拚盡全力,等到拚完了,有一點自己的時間空間,就只能滑手機看段影音或追劇,探尋一些小樂趣;或是滑手機購物或叫外送,帶來一些當下的滿足感。
但遺憾的是,正放鬆滑一下手機時,可能另一半大呼小叫埋怨我,都不幫忙收拾碗筷!可能追劇正精彩時,另一半覺得妳整日幻想劇中男主角的體貼不切實際,冷言冷語潑了一盆冷水;更別提網路購物的成癮性與過度消費的代價,或是諸多廣告映入眼簾看得見卻買不起的挫折感與焦慮感。
於是我們漸漸發現,卑微的追求樂趣與滿足感的行為,是有副作用的,特別是影響關係的副作用。然後我們花更多時間吵架、爭執、修復關係,然後更疲累 ,關係損傷吃掉了樂趣與滿足感,於是需要更多追尋樂趣與滿足感的途徑……
現代人,活得愈來愈不快樂。
看到哈佛教授叫我們要平衡樂趣、滿足感和目的,可是花很多時間工作的我們,很難平衡。
又有研究顯示,最快樂的人都是親朋好友可信任且有良性互動的人;可是我要多些樂趣和滿足感,又會違背家人對我的期待!
投入更多時間追尋樂趣,或是用力鞭策對方改善關係,都得耗費大把精力,承擔許多的副作用與挫折心情,於是終究,我們還是不得不看上述快樂公式的第三點:降低欲望。
這一點,跟現今行銷無所不在的消費世界背道而馳,我們觸目所及的廣告都在蠱惑著我們,買了這產品就會得到幸福快樂 。
這一點, 也跟網路世界資訊發達有所牴觸,太多身為父母、身為老公、身為妻子應該怎樣的資訊充斥,讓我們對自己的內外在要求提高到一個失控的標準,自己做不到,或是伴侶做不到,都會焦慮與不快樂。
當然,不是要每個人無欲無求, 努力與接納之間,是一種智慧的平衡。有時候 ,面對來訪的個案,我也很敬佩他們尚未放棄追求心中理想;有時又很心疼他們持續追尋一個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理想,實在太辛苦 。
很常見的是,伴侶中的一方要求對方不要期待太多,只因為自己不想太累或是面對挫折。在此特別提醒,降低期待,最好是自己覺悟;而非由伴侶之口說出 ,即便你是為他好, 聽起來也很像是你不想努力的藉口。
在我的諮商經驗裡,往往伴侶的一方降低期待和另一方努力改變是同步發生的,在那黃金交叉處,才會擦出微小幸福的火花。
我多麼希望,有一天來訪的個案不僅僅是來諮商處理痛苦,而是來與我商議如何能讓自己過得更快樂。
「你難道無法為我改變?」
這些都是我在關係諮商中常聽到的抱怨。
沒人不喜歡快樂,只是真的不簡單。
國內外針對快樂的研究,整理出來不外乎以三點:
1. 要充分且平均的擁有樂趣 (enjoyment)、滿足感(satisfaction)和目的(purpose)。
2. 好的人際關係
3. 快樂= 擁有/ 慾望 (慾望包括對物質/或對自己、他人的期待)
哈佛大學商學院和甘迺迪學院,開設幸福學課程的Arthur Brooks教授認為,快樂/幸福不只是一種感覺。我們從快樂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一些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同時懂得享受與分享生活中美好的經驗,對自己所擁有的很滿足與珍惜,並且清楚自己生命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都懂得要營養均衡,蛋白質、蔬果、好的油脂與澱粉都需要;但是我們的生活比例遠遠比營養均衡更不及格,多數人有一個很強的目的感,可能是為了賺錢養家,或是照顧父母或子女,自我實現的成就感追尋,抑或是僅僅求生存,然後為了這個目的,在生活中拚盡全力,等到拚完了,有一點自己的時間空間,就只能滑手機看段影音或追劇,探尋一些小樂趣;或是滑手機購物或叫外送,帶來一些當下的滿足感。
但遺憾的是,正放鬆滑一下手機時,可能另一半大呼小叫埋怨我,都不幫忙收拾碗筷!可能追劇正精彩時,另一半覺得妳整日幻想劇中男主角的體貼不切實際,冷言冷語潑了一盆冷水;更別提網路購物的成癮性與過度消費的代價,或是諸多廣告映入眼簾看得見卻買不起的挫折感與焦慮感。
於是我們漸漸發現,卑微的追求樂趣與滿足感的行為,是有副作用的,特別是影響關係的副作用。然後我們花更多時間吵架、爭執、修復關係,然後更疲累 ,關係損傷吃掉了樂趣與滿足感,於是需要更多追尋樂趣與滿足感的途徑……
現代人,活得愈來愈不快樂。
看到哈佛教授叫我們要平衡樂趣、滿足感和目的,可是花很多時間工作的我們,很難平衡。
又有研究顯示,最快樂的人都是親朋好友可信任且有良性互動的人;可是我要多些樂趣和滿足感,又會違背家人對我的期待!
投入更多時間追尋樂趣,或是用力鞭策對方改善關係,都得耗費大把精力,承擔許多的副作用與挫折心情,於是終究,我們還是不得不看上述快樂公式的第三點:降低欲望。
這一點,跟現今行銷無所不在的消費世界背道而馳,我們觸目所及的廣告都在蠱惑著我們,買了這產品就會得到幸福快樂 。
這一點, 也跟網路世界資訊發達有所牴觸,太多身為父母、身為老公、身為妻子應該怎樣的資訊充斥,讓我們對自己的內外在要求提高到一個失控的標準,自己做不到,或是伴侶做不到,都會焦慮與不快樂。
當然,不是要每個人無欲無求, 努力與接納之間,是一種智慧的平衡。有時候 ,面對來訪的個案,我也很敬佩他們尚未放棄追求心中理想;有時又很心疼他們持續追尋一個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理想,實在太辛苦 。
很常見的是,伴侶中的一方要求對方不要期待太多,只因為自己不想太累或是面對挫折。在此特別提醒,降低期待,最好是自己覺悟;而非由伴侶之口說出 ,即便你是為他好, 聽起來也很像是你不想努力的藉口。
在我的諮商經驗裡,往往伴侶的一方降低期待和另一方努力改變是同步發生的,在那黃金交叉處,才會擦出微小幸福的火花。
我多麼希望,有一天來訪的個案不僅僅是來諮商處理痛苦,而是來與我商議如何能讓自己過得更快樂。